传统戏曲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知己知彼”
——谈梅兰芳剧团访美活动的筹划工作

2021-11-14 21:18高志闯
戏剧之家 2021年35期
关键词:齐如山梅兰芳剧团

高志闯

(宿迁学院 江苏 宿迁 223800)

相比较赴日、赴苏的两次出访演出,梅兰芳剧团访美演出的筹备工作更为复杂,在剧目的宣传和内容的选择上,剧团始终坚守着以中国传统戏曲的“自知之明”为导向,在正确认识自身文化的前提下,深刻理解所接触到的美国社会的文化背景,将中国戏曲的传播工作恰如其分地放置到西方文化的大环境之下,最终使得赴美访演活动取得良好的演出效果和丰厚的经济效益。梅兰芳剧团访美筹备工作中所表现出的作为中华传统戏曲艺术家的专业性、文化性和大局观,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一、赴美演出的特殊性

梅兰芳先生1919 年、1924 年两次赴日演出皆为民间商业性质演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经济全面繁荣,东京作为商业都市的昌盛带动了文化经济的发展,文化娱乐和剧场经济十分兴盛。梅兰芳两次访日皆是在东京帝国剧场的会长——日本财阀大仓喜八郎男爵的操办下,以民间商业演出的形式来到日本。此次访演虽然行程经费由自己筹集,但帝国剧场已许诺以极大的“包银”作为报酬聘请梅先生出访,当时东京高度的文化市场消费需求也保证了演出能够顺利进行。

赴苏联演出由两国政府层面直接出面沟洽,梅兰芳剧团仅需负责将戏曲艺术打磨精致。巡回演出是由苏联对外文化交流协会(ВОКС)举办的,为了做好准备工作,成立了一个“招待梅兰芳委员会”,该委员会主席由苏联对外文化协会会长和中国驻苏联大使担任,还有最主要的戏剧和电影活动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涅米丹钦科、梅耶荷德、泰伊罗夫、爱森斯坦和特列级亚科夫。此次外访有中、苏两国政府出面支持,梅兰芳面对的是一批真正的戏剧理论家,这次出国演出更倾向于一种学术交流的形式。田汉对此评价说:“梅先生在美国的访问演出是成功的。但影响巨大而深远的还是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

梅兰芳访美之行是在美国公使芮恩施(Paul Reinsch)的提议下进行的。齐如山在听闻芮公使的提议后认为:访美若能成行,对国家,对梅先生,对中国戏曲艺术而言,都有非常大的益处。梅兰芳听闻于此,也坚定了出访的态度,并表示:“就是破了产,我也要到欧美一游。”齐如山深知此次访美对于剧团来说事关重大,不可不考虑金钱事宜,毕竟没钱办不了事,但也绝不能因为金钱问题而在剧目的艺术水准上有一丝一毫的让步。齐如山认为:此去美国演出,一是为了融合中美两国文艺之情谊;二是为了沟通两国的文化;三是要有益于梅兰芳的个人艺术成就;四是要提升国剧在世界上的地位,特别是端正美国人对于中国戏曲的正确认识。抱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梅兰芳剧团在出访筹备伊始便定下了此次演出的性质为宣传中华戏曲文化之精髓为主。剧团一行二十一人于1930 年2 月抵美并开始正式演出,至1930年6 月回国,历时约四个月,剧团先后到访美国的纽约、旧金山、洛杉矶和檀香山,共演出72 场。

二、“知己”——宣传工作紧扣戏曲文化内涵

费孝通先生指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为了准确地向美国观众传达中国戏曲的文化美,梅兰芳剧团共准备了说明类书籍、戏曲图案、乐器行头和礼品几个方面的物件来为剧团宣传。这些宣传材料的准备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心,以传播中华戏曲文化为目的。

(一)书籍类宣传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近千年的传承岁月中,戏曲早已形成了自成一体的音乐语言和文化术语,包括曲牌、唱腔、脸谱在内的专业知识,即使对于不通戏曲的中国人来说门槛也是极高的,更何况是有着语言沟通障碍的美国人呢。为了让美国人能够正确地、更好地观看梅兰芳先生的戏曲艺术,同时也为了更准确地传播中国的戏曲文化,相关说明类书籍的编撰工作被提上了工作日程:

《中国剧之组织》,该书共分为八个章节,分别是:《唱白》《劳作》《衣服》《盔帽》《胡须》《脸谱》《切末》《音乐》。编撰梅兰芳的历史,梅兰芳的介绍是宣传内容的重要部分,齐如山在与黄秋岳几次商议后,最终确定该份资料的内容为七章。《梅兰芳歌曲谱》,齐如山先请徐兰沅、马宝明二位音乐者把要演出的几出戏的曲调唱腔用工尺谱记写下来,再请刘天华翻译成为五线谱。再由刘先生用二胡拉出五线谱的音律,让徐、马二位进行听改。改完后,又让梅先生把各戏当面反复试唱,再由刘先生根据实际唱腔进行修改润色。最后刘先生将曲调用二胡演奏,由梅先生听改。剧目说明书,书中首先是将整部戏曲的大概剧情背景进行介绍,然后再说明所要演出的那一出戏是在整部剧的什么部分,承担着怎样的剧情任务。然后进一步介绍这一出戏曲的各个场景的情节,如《贵妃醉酒》这一出戏曲,如要说清贵妃因何醉酒,就必须介绍唐玄宗与贵妃,又要提及贵妃之于唐玄宗的重要性,才能有借酒浇愁这一结果。其他文字宣传材料,除了上述介绍性质的文字材料以外,齐如山还编撰了一系列用于分发给报刊的宣传文字材料,以及梅兰芳接受采访时应该发表的谈话等文字材料。

(二)戏剧图案

相较文字而言,图画宣传材料具有更为直接、形象的优点。梅兰芳剧团特地制作了一系列说明类的图案,数量约为两百幅,分为了十五大类,包括:《剧场》《行头》《古装衣》《冠巾》《胡须》《扮相》《脸谱》《舞谱》《舞目》《切末》《兵械》《乐器》《钟》《宫谱》《脚色》。

(三)行头礼品

梅兰芳剧团对于赴美演出中所需要的行头物件做了精心的准备。剧团将梅先生和其他各个角色艺人的行头全部制定新品,材料皆用纯正的中国绸缎绣花,花样只采取中国旧式的样式,不赶当下的“外来”风潮。此次赴美演出在礼物的准备上,紧贴合着用心、有代表性两个标准,共挑选了以下几种物件:瓷器,笔墨,绣货,图画,扇子,相片及象牙品等少数物件,共计大概几十种。瓷器与相片等皆用的是梅兰芳先生的画像,笔墨的盒子上也使用了梅先生的画像和签名。绣货完全是选用的中国特有的艺术样式,每幅上也绣上了梅先生的姓名。

三、“知彼”——剧目选择立足目标观众审美习惯

此次访美演出,剧目的选择是重中之重的事情,第一要求便是要有代表性,能够将中国传统的、精华的文化体现出来;二是要有观赏性,剧目的内容还需要有相当高的人气,最好是“流行戏”。

(一)剧目选择

剧目选择的标准,齐如山坚持结合国内外双方的实际情况,既以己方为主,又完全给予到美国观众看戏时各种必须的“照顾”。为了更为真实地了解美国观众的审美标准情况,齐如山积极邀请在中国的欧美官员及家眷、归国的留学生以及初次来华的公使、游客团体来观看梅先生的演出,听取他们的观演感受以作剧目选择的参考。这样一步一步“筛选”下来,逐渐汇成了包括《霸王别姬》《贵妃醉酒》《黛玉葬花》等在内的十六部剧目。

(二)剧情安排

在剧情的选择上,齐如山等人并未死板地去遵循中国传统式的演出方式,什么可以演什么可以不演,一切都遵循着实际情况来进行编排。这些特点还体现在剧目《辛安驿》的选择上。梁社乾在看完预演的剧目单后,问了齐如山一个问题:梅先生会踩高跷吗?齐如山予以肯定的回答,但也表示在外国的舞台上踩高跷怕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认为这是小丑的杂耍。梁先生予以回答说:“不相干!西洋近来最时兴用脚尖来跳舞,这种使用脚尖来跳舞的方式,与踩高跷没有差别。”齐如山便把踩高跷的《辛安驿》又重新编排了一遍。

(三)入乡“习”俗

入乡随俗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礼”的概念已是赋予我们生活意义的概念。齐如山在出国前的三四个月便开始对此次出访的团员们进行排练,访演路上的一切事宜,大到法律规矩,小到吃饭穿衣,都做了非常仔细的叮嘱。比如在德国饭店,他们是排完戏就开始排吃饭,团员们耐心地学习刀叉汤匙如何使用,面包怎样拿,西餐该如何吃,汤要怎么喝,水果应怎样削等等。为了获得真实的效果,齐如山不仅找来熟悉外国情形的友人给大家讲演,还请来外教为大家实际演示。

四、结语

梅兰芳剧团这场以民族大义为起点、以传播中华戏曲文化为目标的自发性的、自负盈亏的访美演出,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流活动中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整个出访活动从无到有的筹备过程中,在以齐如山为首的团队策划下,剧团从演出性质、表演剧目及内容、宣传方式等方面做到了精准定位,既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又充分考虑了美国异域文化的接受能力,最终收获了美国文艺界和市场的良好反馈和认可。这种“知己知彼”的思维导向,为当下中国传统艺术走出国门对外交流,提供了优秀的经验。

猜你喜欢
齐如山梅兰芳剧团
梅兰芳评传
对齐如山在“梅剧团”中角色的反思*
梅兰芳、程砚秋、齐如山与早期京剧导演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
皇皇巨著?弘扬国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