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下江苏戏曲的保护及传承

2021-11-14 21:18
戏剧之家 2021年35期
关键词:剧种非遗剧团

孙 琛

(江苏开放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我国文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并且传承保留至今,它能够体现出我国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同时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下去,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我国的根和魂。十八大明确提出,需要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积极地传承和弘扬下去。

目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录有39 项,国际排名第一;世界遗产52 处,在世界总遗产中排名第二。

2006 年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戏剧类占据第一名,其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181项,由此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戏剧的重要性。同年,江苏省申报的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达22 项,足以说明江苏省对戏剧文化的保护和重视。

在保护戏曲方面,不但要重视戏剧具备的特征,同时还应该重视文化脉络的保护,如价值判断、认识生活等等。

一、江苏剧种现状

江苏戏曲,历史悠久、剧种众多、剧目丰富,是表现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江苏省的重要文化资源和地方名片,亦是我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戏曲志·江苏卷》提到:

“至1982 年,江苏省曾有戏曲剧种24 个,其中产生在江苏且极具地域特色的剧种17 个。

江苏境内南、中、北三部,大致分为三个方言区,各有若干不同剧种:吴语区,含苏州、无锡、常州、丹阳等十七个市、县。该区有昆剧、苏剧、锡剧、海门山歌剧、丹剧、滑稽戏以及现已消失的高淳阳腔目连戏、高淳高腔。

江淮方言区,又分为二小区:江淮方言(一)区,含南京、镇江、扬州、盐城、淮阴等二十二个市、县。该区有扬剧、淮剧、淮海戏、海州童子戏以及现已消失的洪山戏、淮红戏。江淮方言(二)区,含南通等17 个市和县。该区只有通剧,也就是所谓的僮子戏。

北方方言区包含徐州地区的8 个市、县。该区有柳琴戏、江苏梆子以及丁丁腔。”

依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15〕52 号)要求,原文化部在2015 年7 月至2017 年6 月普查了全国的地方戏曲的剧种。调查结果显示,列入戏曲剧种国家名录的共348 种,其中发源、产生、流布在江苏的剧种有13 个,分别为昆剧、锡剧、扬剧、淮剧、淮海戏、柳琴戏、江苏梆子、滑稽戏、苏剧、丹剧、通剧、海门山歌剧、海州童子戏。

二、江苏剧团现状

剧团是演出活动的社会文化团体,是剧种得以生存的载体,剧团的发展前景决定着剧种的保护力度和传承程度。原文化部调查表明,江苏省有演出支撑的国有剧团共76 个。其中包含6 个省级剧团,如江苏省木偶剧团、江苏省淮海剧团以及江苏省长荣京剧院等等;市级剧团共22 个;县级剧团48 个。

剧团的演出活跃程度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入选非遗保护名录的全国性剧种,这类剧团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二是典型的地方戏剧种,它们发展相对成熟且活跃,如昆剧、锡剧、扬剧、淮剧、淮海剧、柳琴戏、梆子戏、滑稽戏、苏剧等。凭着地方戏得天独厚的观众基础和地缘优势,能够守住一方乡土、锁住一群戏迷,但仅限于年纪偏大的群体,但这些剧团大体也生存良好。三是演出场次少的剧团,如海门山歌剧、通剧、丹剧等,由于各种原因,剧种创新不够,行当有限,加之人员流失,渐渐萎缩或者名存实亡。

三、江苏戏曲的传承及发展

2020 年10 月23 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中强调:“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教导广大师生要“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勉励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地方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展现出独特的中华审美风范,体现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保护、传承和发展好地方戏曲,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本文认为应从戏曲进校园、科学设置戏曲相关课程、筹建校级戏曲博物馆三个方面,保护弘扬地方戏曲。

(一)积极走进校园,弘扬经典戏曲文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鲜时尚的娱乐生活在青年学生中流传。当今大学生对戏曲了解甚少,认为戏曲只活跃在长辈们、戏曲票友的“朋友圈”,离他们很远,甚至认为对自己没有任何用处。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比较多的词汇,如龙套,行当等,其实也都是起源于戏曲艺术。还有很多戏曲剧目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如《梁山伯与祝英台》《霸王别姬》等等。

我国戏曲拥有多年的发展历史,早在先秦时就已经开始初步形成,不但具备独特的民族特征,同时还包含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意识以及审美价值等,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拥有的独特的创造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在当今全球化的格局下,如何更好地弘扬和继承中国戏曲艺术,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由此,要大力推进“戏曲进校园”活动,成立专项活动领导小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戏曲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定期举办校园戏曲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全面推广普及戏曲文化力度。通过组织开展戏曲知识大讲堂、名家讲坛,邀请经典“赏戏团”走进校园等丰富多彩的戏曲教育活动,引导学生逐步了解戏曲文化,感受戏曲文化之精髓。培育真正有兴趣的学生,做到精准化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使“戏曲进校园”活动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

(二)科学设置课程,保护人才培养梯队

教育部在2019 年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 号),提出学校在开展教育时应该重视艺术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艺术实践和艺术课程,同时还需要将其加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在毕业之前需要完成公共艺术课程的学分的规定,此外,学校还需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同时与自身具备的优势相结合,创造以人文素养和审美为核心的培养体系,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经典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融合在一起。

就戏曲艺术来说,包含的剧种比较多,内容也非常丰富,高校类型不一样,其拥有的教学理念也不一样,享有的教学资源也不一样,培养的目标也有所区别,在设置课程的时候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课程的分类,学时学分的设计,教材的选用等方面,都要做到科学合理。不仅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力量,还要结合当地地方戏曲的资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戏曲专业教学。

就戏曲课堂教学来说,能够分成经典戏曲剧目的赏析、戏曲基础知识介绍、唱念做打的模仿以及经典戏曲剧目的学唱。前两部分内容较容易接受,一般可以设为非艺术院校的选修课程,后两部分内容对学生的艺术功底及艺术素养有一定的要求,一般可以设为专业学校的必修课程。

基于非艺术院校学生对戏曲了解不多,授课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的讲授,更要充分利用PPT 展现戏曲的服饰、头盔、道具、舞台布置以及舞美设计等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选看有趣的剧目,讲解剧目的历史背景、剧本的创作过程、演出人物的求艺生涯以及正能量事迹,尽可能和学生熟悉的内容相结合,开阔学生的视野,进而为学生展示戏曲的艺术魅力。

对于艺术院校的戏曲专业课程,教师专业水平较高,团队力量相对雄厚,教学资源相对丰富。但戏曲教学,是集文学、音乐、美术、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教学,应充分利用当地戏曲文化资源,积极引进当地地方剧种的专业戏曲演员进行实践教学。对学生的演唱技巧、地方戏曲音乐的声腔、声韵进行专业指导,使“体验”与“体现”、“写实”与“写意”达到有机统一,创造出完整的、和谐的舞台艺术,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励他们为地方戏曲文化的传承作出贡献。例如,苏州大学设置了昆曲艺术选修课,主要教学生唱昆腔南北曲名段。⑤其他高校也可以借鉴,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优秀的地方戏曲的爱好者、传承者。

(三)筹建戏曲专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近年来,我国戏曲的“非遗”传承保护成绩显著,但也有困难和危机。拥有千年历史和丰富遗存的中国戏曲,缺少权威性、系统性积累留存和动态展示,许多珍贵的地方戏曲文物文献散失损毁,大量戏曲剧目影像资料分散流失,不少濒危剧种、小剧种剧目未及时留存影像资料。虽然戏剧院校、戏团、剧院、戏曲研究所等机构组织或个人,都或多或少收藏有戏曲资料或物品,但受经费和场地限制,不能妥善保存和展示。

江苏省拥有非常厚重的戏曲文化。全省现有地方戏曲博物馆四家:中国昆曲博物馆、淮安戏曲博物馆、锡剧博物馆、盐城淮剧博物馆,扬州市于2009 年开始筹建扬剧博物馆;另外还有以戏曲名人命名的纪念馆:坐落于苏州的谢杏生戏曲服饰博物馆、坐落于泰州的梅兰芳纪念馆。它们以宣传、展演、陈列、收藏、保护、传承当地的地方戏曲为主要功能,通过实物、图片、模型、书画、音像资料,以及现代多媒体技艺等,呈现出地方戏曲的历史沿革以及艺术成就。

2021 年3 月,《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提升文化创新创造发展能力,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文艺精品创作高地,推动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跃升,当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探路者、先行军。”《纲要》中还提出,江苏要实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曾经谈及,这是一项开拓性举措,资源普查可以让我们探明家底、更好地制定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不仅仅是对历史负责,更是对未来负责”。

国家文物局、教育部2011 年发布《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对于高校博物馆来说,应该以欣赏、研究和教育为目的,对公众开放拥有的文化财产包含资料、标本以及文物等等,进而能够为社会公益性组织和高校教育发展提供重要的服务,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北海市时提到,博物馆建设应该保持差异性特征,不能只注重形式,而应该展示不同特色的内容。戏曲文化,作为江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应该集政府、高校、文化艺术研究机构、剧团力量于一体,依据江苏戏曲精髓,精准定位,筹建全省范围戏曲剧种的集中展示馆。地方戏曲博物馆的陈列展示不只是戏剧人和当地人文化自信的标志,也是我国博物馆文化的一种现代表达,筹建地方戏曲博物馆最关键的是要与时俱进,“活态”地进行提升,进一步感悟戏曲艺术的精髓。地方戏曲博物馆以保护、展示、传承地方戏曲文化遗产为基础,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任务,以支撑学科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为主导。应结合科学性和学术型的优势与特点,利用最先进的传播方式达到在高校及社会进行最有效的传播效应。

在高校中筹建江苏戏曲博物馆,可以考虑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实体展厅,有针对性地对江苏历史与现状、尤其是现存各个剧种,征集相关的具有戏曲艺术的直观性和观赏性的藏品,如老艺人手稿、代表性的剧本、重要演出剧照、主要演员照片、戏服、头盔、道具、乐器等。也要包括经典剧目、新剧目、有某些意义代表性剧目的音像资料,并且做到即时播放;二是网上展览,主要包括戏曲知识、音像资料、相关查阅书籍或者教育科研机构等更具有系统性和学术性的展示,以呈现出江苏戏曲的发展延续性;三是动态展示区,利用多媒体设备在大屏幕上播放剧种的传统与现代精品剧目的动态影像,或者利用VR 技术还原剧种发源地的社会生活状态,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一个剧种诞生的过程;四是现场表演,可以定期邀请剧团演出或者开展系列讲座,与参观者互动交流。

自从中国戏曲诞生之后,一直在不断地进行创新,积极地迎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清代剧作家李渔曾经提到,想要生存下去,必须要保持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够为生存提供活力,能够体现出创造和交流的艺术精神,不管怎样创新,怎样改变,依然和中国传统戏曲以歌舞故事的表现心态相符。这种艺术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是相符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拥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能够体现出文明凝聚力,能够将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血脉积极传承和弘扬下去,并且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地进行创新,进而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彰显出时代的特色,且保持持久的魅力。

注释:

①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915/c1001-29539206.html,2021-3-27.

②《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江苏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江苏卷[M].新华书店总店北京发行所发行.1992.12(1):3.

③周飞.江苏戏曲的传承现状与发展机遇[J].艺术学界,2018(2):240.

④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1904/t20190411_377523.html,2021-3-28.

⑤周秦.苏州大学的昆曲教育[J].艺术教育,2007(4):4-5.

⑥http://www.zgjssw.gov.cn/yaowen/202103/t20210328_7026289.shtml,2021.3.30.

⑦严森林:探寻地方戏曲剧种博物馆[N].中国艺术报,2018.8.13(5).

猜你喜欢
剧种非遗剧团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
乱谭小剧种
《中国小剧种的抢救与研究》序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