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国香
摘要:课余运动队的训练质量受教学工作模式和教学思想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关于核心素养的渗透,对学生综合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而应当给予充分的关注与重视。基于此,本文就课余运动队训练中核心素养的渗透予以论述分析,期望能够促进其训练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优化。
关键词:课余运动队;训练模式;核心素养
前言: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关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呼声越来越高,而综合能力素养中的核心素养是促进学生在某一领域得以最佳状态进步的关键素养,进而备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在我国高中院校课余运动队的教学指导工作中,关于提升其训练效果是每个教育者致力的任务,而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强化训练效果具有一定的作用,进而做好核心素养的渗透势在必行。
一、创新训练思想观念,做好核心素养渗透
对于高中课余运动队训练中核心素养的渗透工作而言,其需要先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优先对训练思想观念予以创新和转变,在具体的训练中逐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渗透核心素养,此过程可全面提升训练质量,让学生在具体的运动中收到良好训练效果。此外,对于训练思想的转变实际上是对人的观念进行转变,进而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很有必要的。2020年修订版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明确指出,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是一个共同体,二者不可分割。为此,其思想工作应当坚持持久性与重点性的原则。再次,训练思想观念的转变还需要掌握合适的时机,即在合理的时间完善思想工作,这对课余运动队训练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渗透过程中,应当对学生的运动能力进行针对性的提升,掌握学生的实际上身体素质情况,针对性的开展体育教育管理,以此全面提升课余运动队学生的核心素养。[1]。
二、注重继承传统训练优势,提升运动训练效果
课余运动队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对核心素养进行渗透,但其渗透的形式需要创新,结合新时期的训练要求和标准来创新渗透,着对其核心素养能力培养的质量也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2020年修訂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的运动能力培养便是其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健康行为教育管理不仅要对现有的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同时也要对传统体育教学管理中值得推广的部分予以继承,以此来促进健康行为教育工作的合理开展。在训练中对核心素养进行渗透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重继承传统训练优势的过程中进行训练形式的创新。例如,在经济体育运动中,其从来都是以技术为先的一种表现形式,进而需要在运动训练中培养出一名主心骨,即在训练中培养出一名核心的运动员,使得这名运动员能够在全队发挥出他的带动性作用,这对全体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其次,要重视归属感的分析,在课余运动队训练中渗透核心素养同时,将运动员的全体成员进行分类,使得训动员在训练中产生一定的集体归属感,进而使得训练工作的顺利推进也具有一定的作用[2]。
三、做好运动队的激励指导,提升运动员的积极性
对于任何一个运动员而言,其在训练的过程中都希望能够获得外界的认可与鼓励,这种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对其后续训练工作的良好推进大有裨益。为此,在课余运动队训练的过程中,加强对队员的激励工作势在必行,通过合理的对运动员进行积累来提升他的积极性和训练自主性。在课余运动队训练的过程中,核心素养的渗透与管理激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激励能够提升运动员自身的荣誉感和自信心,对强化学生核心素养极为必要。进而需要教育管理人员亦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具体的激励指导过程中,其主要可采用的激励方法如下:第一,目标激励法。运动员的争强好胜心理较强,在每一次突破自己的时候都会获得喜悦,进而应当建立目标激励法;第二,适当的给予鼓励与赞扬。在对运动员的激励呐喊声中,每一声喝彩都会为其增加无限的动力和希望,进而在激励指导过程中,对每一位运动员进行激励和赞扬是很有必要的。
四、灌输科学的思想理念,培养学生体育道德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诸多运动员在成长的过程中受诸多外界信息的侵蚀,使得其思想意识受到了严重的不良影响,这对课余运动队训练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为了能够打破运动队训练中受到不良信息和思想理念的影响,就需要让运动队思想和教练员的思想进行统一,这样才能促进其双方的良好交流和沟通,对训练工作的指导也十分有益[3]。此外,2020年修订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培养还需要格外重视体育道德素养的培养,而体育道德素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热爱体育、刻苦训练、钻研技术、公平竞争的意识,唯有做好该方面的核心素养教育工作,才能促进学生在体育竞技活动中获得自我价值的肯定和他人的尊重,同时对学生自身核心素养的整体培养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语:对于课余运动队训练指导工作而言,其训练质量和训练效果的提升不单单是教学模式创新的问题,更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转变的问题。教育管理者应当从运动员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其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对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予以调整和优化,从而高效的促进核心素养的渗透与培养,这个过程是促进运动员进步的关键,对课余运动队训练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亦同样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李文龙.课余训练协同管理模式探索——以平顶山学院为例[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6,3(04):78-83.
[2]杨秀华.普通高校课余训练运动队思想工作创新策略[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7(03):137-139.
[3]周海涛,朱超.北京部分高校学生课余训练运动队管理模式分析[J].运动,2011(08):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