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水兰
摘要: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重视传统文化: 要让城镇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可见,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我们个体生命发展的“根”,有着极其重要的浸润与熏陶作用。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只有善于体验生活、捕捉生活、了解生活的孩子,才能在生活中获取到更多写作的素材,才能有情可抒,有话可写,而乡土资源正是可以寻找写作素材的丰富土壤。
关键词:乡土资源;文化;写作
一、巧用乡土资源,突破习作教学的瓶颈
惠州作为一座有着丰富乡土文化资源的城市,山清水秀,风物相宜、人才辈出,既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风,又有展示时代变迁的建筑遗址及名人遗迹。走近惠州的山水海天,收集自然景观资源,深入惠州的小巷弄堂,采撷社会文化资源,有助于突破学生缺乏写作兴趣、无话可写的教学瓶颈。
1.提高学生兴趣
写作之所以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便是由于学生们缺少生活的体验,思维被禁锢在课室里,日常习作也只是胡编乱造,作文空洞无物,生搬硬套,缺乏真情实感。要让学生做到有情可抒、有话可写,教师应充分利用身边的乡土资源,引导孩子们融入家乡生活,感受家乡别样的民风民俗、了解家乡的名人历史等,拓宽学生视野,丰富习作教学的内容,丰富写作素材。
2.开拓教师思维
乡土资源融入习作教学中,打破了将教科书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将教学局限于课堂,空谈写作技巧的困境,教师充分发挥在课堂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结合习作教学的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丰富习作教学的手段。
3.符合课改需求
乡土资源是学生生活世界的展现,是学生从书本知识走向现实生活的交汇点。乡土特色作文是学生作文联系生活的桥梁。 让孩子把写作的目光聚焦自己的生活,将乡土文化资源融合到语文作文教学实践中去,是丰富作文教学和学生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新课改的呼唤。
二、巧用乡土资源,拓展习作教学的内容
惠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环境、淳朴敦厚的民风民俗,都可成为习作教学的内容,都是学生写作的重要素材。
1.走近家乡山水美景
惠州素有 “半城山色半城湖”之誉,有许多景点:令人流连忘返的西湖、风景秀丽的红花湖、高耸峻拔的高榜山等。 那清澈见底的西湖水,那郁郁葱葱的高榜山… … 这些都是挖掘写作素材的一个源头。
2.走近家乡民俗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语文的外延亦是生活的外延,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是学生写作素材的巨大资源宝库。笔者学校地处的桥东片区是生活气息很浓厚的老城区,保留着惠州人最古朴的生活风貌和传统习俗是惠州文化的代表,是惠州人们生活的缩影,不论是富有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节俗、还是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独特的家乡美食,都是学生绝妙的、重要的写作素材。
3.走近家乡名人精神
习近平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惠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 苏东坡、江逢辰、杨启明、林振雄…… 他们刚正的品格、勤奋好学的精神,是惠州人世世代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
三、巧用乡土资源,创新习作教学的形式
(一)立足传统课堂,丰富习作教学手段
1.与写作内容相结合,丰富习作内容
乡土资源引入作文课堂,给习作教学开辟了一扇窗,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搜集乡土资源素材,在课堂进行分享交流,打破传统空谈写作技巧和写作要求的习作教学局限性,让传统的习作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如在教学《介绍家乡的景物》习作时,笔者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惠州的山水景观,用心感受家乡的山和水,布置孩子写一写家乡的四季的风景,赞一赞家乡的青山绿水。例:一学生写《我爱西湖》: 惠州是一个美丽的城市,这里山水别具特色,一年四季风景如画!……家乡美丽灵动的山山水水成为孩子们笔下的主角,家乡美丽的风景让他们痴迷和陶醉,有了直观的体验和写作素材,写起文章来便是一气呵成……
2.与写作手法相结合,提升习作能力
作文,可谓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之于考试,之于学生的整个人生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引导学生写作,不同的教师对方法和材料的运用也不尽相同。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只要认真研读,就会发现课文中蕴含着很多写作的方法技巧。如果能利用家乡的乡土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技巧,那一定能为习作教学锦上添花。
如在五年级下册写《童年趣事》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借助家乡的风景、风俗,学生熟悉的地方等照片,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接着,笔者带领学生回顾本组课文当中,作者是如何利用细节描写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的,如:《冬阳·童年·骆驼队》、《童年的发现》,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在分析完写作手法后,笔者鼓励学生先在课堂上交流,互相补充,再挑选自己最想分享的事情来写一写。很多学生都写到了在家乡的趣事,或者写到了家乡的风俗,写的是自己从小耳濡目染、亲身体验的东西,感情真实、富有感染力。
(二)巧借场景教学,开拓习作教學思维
学生的日常生活、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乡土资源为学生的作文“写什么”这一重要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家长的支持与协助下,笔者把作文课堂搬到景点现场,让学生进行最直接的观察,获得最直观的感受。
如在四年级上册《写一处自然景观》习作教学中,笔者在家委会的协助下,带领孩子们走出课堂,来到惠州风景优美的景点“丰渚园”和“丰湖书院”进行游玩观察。在游玩过程中教师在一旁指导学生如何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引导学生如何按一定的顺序描写,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最后借景抒情,引导学生如何在字里行间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将课堂延伸到生活,把间接体验变为直接体验,加深学生对家乡风土景观,风土人情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找到了汩汩源头,方能取之不竭。乡土资源是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知识的交汇点,是学生写作表达的“源头”。以乡土资源为教材,可见,可触,可感。作文教学不应当限于课堂习作训练的范围,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乡土资源这个“源头活水”,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融入家乡生活,体验别具特色的家乡美景美食、民风民俗等,利用丰富多样的的课外活动将课堂内容拓展延伸,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乐写”、“能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