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耀平
摘要:整本书阅读是由叶圣陶先生所主张的,在近年来的科学教育中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开来。在整本书阅读活动下,学生的思想变得更加活泼,也可以在读书过程中发现更多的乐趣,有助于学生树立起较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的大局思维和阅读技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个人素质。在整本书阅读中,批判性思考是读书活动高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整本书阅读的主要教学目标。本篇文章将深入探讨《老人与海》整本书阅读活动中批判性思维的培育。
关键词:老人与海;整本书阅读;批判性思维
前言:
将知识转化为研究、思考的对象进行评判活动,是发展个人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阅读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需要学生客服个人的喜好,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给出客观的评判。这样的活动对发展阶段的学生人生价值观念的发展来讲都有着直接的影响,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一、发展思维品质,培育批判性思维
学生思维品质的高度决定其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育效果。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够反映出学生的智力与思维水平。而交流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方式,所以,老师在开展《老人与海》整本书阅读活动的时候,应该鼓励学生将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并通过小组模式进行探讨,使学生在不同的思维碰撞下提升个人思维。
比如在学生阅读《老人与海》这本书的时候,有可能会对老渔夫和鲨鱼对抗失败没保住大马林鱼这一情节和后面文中老人所提及到的“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句话产生疑问。这时老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讨:为什么老渔夫在战斗中失败了后面还讲到人是无法消灭的?通过发现问题产生疑问到学生探讨能够让学生的个人思想得到强烈的碰撞,进而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在小组探讨的活动环境中,学生能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进行论证,最终得出统一的结论。这句话所暗含的是作者的思想观念与价值,既表明了人的思想是无法泯灭的,强大的社会挑战会将人的肉体消灭,但是一个人的精神是永远无法战胜的。
二、构建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判断
阅读教学活动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老师可以充分的利用阅读的资源,为学生打造多样轻松的氛围。在良好的课堂环境下,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进而带动学生去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能够放开束缚,自由地进行辩论、思考。每篇文章的本身都有着不同的含义,而不同的人对于不同的文章內容理解程度也大不相同,所以在整本书阅读活动中,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和课本内容相融合,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做出自己的判断。老师可以创设活跃型的课堂,提出经典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索与思考。
比如在学生阅读“老人与海”这本书的时候,老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1、《老人与海》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个部分都写到了老人梦见了狮子,对此你有什么看法?2、在故事中,老渔夫和鲨鱼搏斗之后,老人为什么认为“他终于给打败了”?3、老人与海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让学生深刻的感触文章的故事内容,同时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样的情景模式下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快速的发展,是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提高。
三、激活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评判
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发展个人的思维。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怎样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兴趣是值得每个老师深入思考的。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出发点,运用适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多样的阅读让学生从中锻炼个人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先对阅读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在阅读中融入故事情节,进而提升学生的批判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老人与海》这本书的整本书阅读活动的时候,为了提高学生对阅读活动的兴趣,让学生深刻的感悟文中人物的形象。老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景还原,选择合适的场景,为学生分布不同的角色,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演绎出人物形象,进而有效的深化学生对老人这一形象的认识,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更多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进而引领学生投入到角色的思考与判断当中,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能够有效的激活学生探索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能够从本质上认识人物的形象,进而深化学生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批判性思维能够带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认知观念,带领学生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对于学生个人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老师想要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应该剖析学生的心理特点,然后按照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让学生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问题,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思考进行判断,进而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雷.指导整本书阅读,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J].语文天地,2020(25):55-56.
[2]蒋雁鸣.整本书阅读: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搭建更好的平台[J].语文教学通讯,201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