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锦云
摘 要:为有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学而不疲”的教学理念,这一教学理念以学生作为主体,教师起积极的引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从而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课堂;“学而不疲”;教学策略
在众多数学公开课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感叹精心设计的数学课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作为数学教师,在授课前应将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语言、教学练习等方面与学生的学情、年龄、知识水平,以及教师个人深刻的教学风格相结合,才能备出有吸引力的数学课。
所谓“学而不疲的数学课”,就是指让学生保持着积极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乐此不疲地学习,促使学生喜爱学、乐于学、主动学,沉浸在数学学习乐趣当中的数学课。那么,怎样的数学课才令学生“学而不疲”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实践策略。
一、教学内容要趣味盎然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好奇心,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现实、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
因此,要想学生上数学课时能够不断求知,教师在备课时就要重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巧用教材、活用教材、超越教材,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借助具体生活情景的烘托,使教学内容鲜活起来,从而积极调动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激活其爱学、想学、主动学的内在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3页简单的加法,看图并列式计算例题时,笔者结合6—7岁小学生喜爱颜色鲜艳、具体形象事物的认知特点,特意制作了红色纸鹤数只,蓝色纸鹤数只,并刻意地把红纸鹤堆贴在黑板的左边,蓝纸鹤堆贴在黑板的右边,让学生通过观察数数,直观地感知左边红纸鹤的只数和右边蓝纸鹤的只数,然后教师双手同时把两边的纸鹤拨拢到黑板的中央,将其聚集在一起,通过这收拢动作的演示,使学生理解提问是求一共有几只纸鹤。此时,再引导学生说图(题)意(左边有几只红纸鹤,右边有只蓝纸鹤,黑板上一共有多少只纸鹤),然后列式计算。这样就把简单的加法应用题抽象的解题思维过程演变成生动而富有童趣的生活情景。
又如,在教学“5这个数的组成和分成”内容时,笔者结合学生喜爱玩游戏的特点,结合教材的重难点,对例题进行了巧妙灵活的编排。通过组织学生玩“猜糖果数量”的游戏来感悟认知5这个数的组成与分成知识。玩法举例1:教师左手展示一颗糖,右手展示4颗糖,双手合掌,要求学生猜出教师的手中合起来有多少颗糖?得出结论:1和4组成5或4和1组成5。随之5的数之分成结论便呼之欲出了。
二、教学形式要鲜活灵动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的注意问题中提出:“教学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产生切实体验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感悟,由此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增强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为此,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在教学形式的组织设计上安排得鲜活灵动而精妙,就能给学生带来“学而不疲”的吸引力,快乐地展开教学过程。
例如,在教学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2页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时,常规的教学形式是让学生动手摸这些物体的形状,感知其的立体性质,数出其有几个面,并列举具有立体性质的生活用品。而在教授此内容时,笔者则课前预先准备好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四大类别的实物及积木等教具,启发学生分小组按要求组织开展滚动、搭建、堆砌、拍打等游戏探究活动,让学生先在鲜活灵动的活动过程当中通过肢体全面感触上述四大类物体的形状特征,从而获知能够快速滚动的圆柱体、球体与具有较稳固性能的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特性区别。再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进一步令学生认知它们的名称、面的数量和立体直观形状,进而以更动态的教学形式实现教学目标,获取教学实效。
又如,在教学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5页《可能性》教学内容时,一般的教学形式就是出示图例,引导学生观察图像,猜想体会可能性原理。笔者设计的教学形式则是通过抽奖活动的形式来展现揭示可能性的意义,启发学生感悟可能性存在的依据条件。形式举例:面向学生出示内里空无一物的抽奖箱,当面放进白乒乓球若干个,红乒乓球1个,说明获奖规则是:“摸到红球获奖,摸到白球无奖。”如此玩数次抽奖游戏,让学生在游戏学习形式中,逐步感知可能性的意义,以及思考与探究可能性产生必须具备的相应条件,可能性发生的大小与条件存在的诱因息息相关等问题,实现数学推理思维能力的锻炼。
由此可见,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学而不疲”,除了教学内容编排要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清晰、有条理之外,教学形式是否吸引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经过探索实践证明,鲜活灵动的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兴奋的学习状态,能够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当中。
三、教学语言要风趣幽默
心理学认为缺乏抑扬顿挫而平淡的教学言语会让学生产生心理适应性,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情绪会逐渐低落、思维兴奋度下降,这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和知识的生成。
所以,教师授课时,对教学各环节衔接之导语所问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使问题具有较好的启发诱导性和清晰的层次性,减少低水平的提问或多余的发问,努力提高课堂提问的思维强度与含量。
有道是“小提问”里有“大学问”。若教师的教学语言风趣幽默,将会激活课堂教学气氛和促使学生产生“学而不疲”学习热情。风趣的导语、幽默的提问、亲和的教学风格更是引领学生“学而不疲”的有效策略。
例如,在教学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时,笔者运用“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引入课堂,学生在模仿说唱的循環重复过程中,体会出依次重复出现的排列规律。风趣的导语促进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与体验。
四、教学练习要活泼新奇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使其成为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说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促进教学的动态生成。其中,教学练习就是动态生成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要使学生乐此不疲地参与数学练习,就必须重视练习的设计,做到练习方式活泼、练习题型新奇,练习内容层次清晰、程度有的放矢。
例如,在教学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教学练习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一位老爷爷,他到2005年2月28日只过了18个生日,请大家算一算老爷爷有多少岁?”供学生选择的答案是A:73岁;B:72岁。这道练习,教师巧设“陷阱”,先让学生“跌进去,”再引导学生从日期中发现二月份闰年与平年的区别,从而“跳出来”,体验答案生成的新奇刺激,进而获得判断成功后的喜悦亢奋,更为学生对年月日方面知识的提升作进一步的巩固。
总之,“学而不疲”的数学课教学策略需要教师不断探索,那将会是学生乐此不疲地学习数学的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