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师范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00)
随着国家对民乐重奏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以及扬琴艺术自身的不断发展,扬琴重奏模式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并为大众所喜爱。目前扬琴重奏主要被归类在民族音乐中,成为民乐教学内容的一部分。然而由于扬琴重奏发展历史较短,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高校扬琴重奏的发展,也不利于提高其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扬琴重奏能力,传承和发展好扬琴重奏,有必要对其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在此部分,笔者主要论述了影响扬琴重奏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现阶段发展的特点,以便更好地探讨其教学实践。
扬琴属于民族乐器,因此扬琴重奏的发展与民族器乐的发展息息相关,民族器乐是影响扬琴重奏发展的主要因素。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民乐经历了两次大发展,20 世纪50 年代至60 年代为第一次,并且此次民乐发展朝着两个方向共同发展。
在第一次民乐大发展中,一方面,此时期我国民乐深受苏联与东欧影响,交响乐发展迅速,带动了多声部音乐的发展,因此国内的大型民族管弦乐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除此之外,此时民乐的写作技法主要以“和声学”为基础,曲谱多以主调音乐为主。另一方面,胡登跳先生在1964 谱写的《田头练武》首次将二胡、扬琴、琵琶、月琴和三弦等五种民族乐器应用到一起,这首曲谱被认为是民乐重奏雏形出现的标志,在此之后,我国才开始对民乐重奏进行探索。
第二次民乐大发展又被称为现代民族器乐发展成熟期,此时期我国的作曲家在原有互融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了中西方音乐元素的结合,从而推动了我国音乐作品与演奏形式的发展。在扬琴方面,此时的扬琴形制突破原有限制,出现了高音扬琴、低音扬琴等。除此之外,扬琴合奏过程中出现混响的问题也被人们利用研发和改进后的新型制音器解决,这完善了扬琴室内乐重奏声部,推动了扬琴重奏的发展。
扬琴重奏内部存在两种模式,并且这两种模式并行发展。一种为利用型号与性质相同的、多数量的扬琴演奏团,例如“茉莉花”扬琴重奏团(中央音乐学院);另一种为传统扬琴与低音、高音大扬琴共同组合而成的演奏团,例如“绽放”扬琴室内乐团(中央音乐学院)等。除此之外,扬琴重奏作品以及演奏形式呈现出内容丰富、形式不一以及种类多样的特点,例如作品《掀起你的盖头来》,演奏团利用各种方式模仿其他乐器的声音(拇指击弹琴码、划拨等模仿闷鼓,击打低音区右码模仿打击乐等),使得舞台表演更加生动活泼,可视性更强。这种新型的、贴近人们生活的表演形式勾起了人们对扬琴表演的兴趣,也体现了扬琴重奏的发展趋势。
基于扬琴重奏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扬琴重奏模式教学实践对高校音乐专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扬琴重奏需要学生彼此之间进行多次练习,才能形成默契,最终完成整个演奏。为了呈现出最佳演奏效果而不是成为“拖后腿”的存在,同时在好胜心的激发下,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会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并且勤奋地进行练习。除此之外,扬琴重奏中由于演奏者都为同龄人,因此课堂会更加生动有趣而不是枯燥乏味,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扬琴重奏是一项需要演奏者互相配合的演奏形式,在具体演奏过程中,不仅要求演奏者能够熟练掌握自身所负责的部分,还要求能够熟悉其他演奏者的演奏部分,从而给予一定的配合,使得演奏效果更加完美。然而每位学生由于个性不同,导致他们的演奏水平与演奏风格存在一定差异,在开始练习扬琴重奏时不能很好地融入团体演奏,也不能形成统一的风格。为了使得演奏更加和谐,需要每位学生彼此包容、寻求共性,不能过分突出个人风格,要以整体效果为重。因此,扬琴重奏需要每位学生经过多次练习,而且在练习的过程中也需要加强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全体演奏者形成默契,呈现出最佳演奏效果。在不断的沟通和练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在传统的民族乐器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为精英教学,该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个人的理论知识以及演奏技能,并且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然而精英教学模式也存在一定缺陷,例如过分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我国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宗旨相悖。除此之外,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重视学生的个人技巧以及独奏能力,因此培养出的人才不完全符合社会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使得人才与社会脱节。面对这种情况,扬琴重奏教学除了能够提升学生个人的专业知识与演奏能力之外,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沟通与合作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的一专多能型人才。
教师是扬琴重奏演奏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学生进行扬琴重奏排练时,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配,将学生安排在自己擅长的部分。在排练时,教师还需要及时处理发生的问题以及调整学生的位置,以保证最终的演奏效果。在扬琴重奏的整个过程中,教师的领导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一个具有领导能力的教师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除此之外,为了提高学生扬琴重奏的水平,在练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这不仅锻炼了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一个具备高专业素质同时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教师,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氛围的和谐程度,推动教学的顺利开展,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培养出精英人才。
基于扬琴重奏的地位及其重要性,相关高校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实践水平,培养出社会所需的扬琴人才。
扬琴发展的动力是形式丰富的演奏形式,然而缺乏经典作品却是扬琴发展的制约因素。针对我国经典扬琴作品缺乏的现状,我们不能把希望都放在专业的作曲家身上,而是应该从学校入手,即加快高校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使其所培养人才符合扬琴发展的需求。
1.改变课程设置。传统的课程多以理论知识学习和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为主,缺乏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因此高校应改变音乐专业的课程结构,增加与创作相关的课程。另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作和创新意识,对具有创作天赋的学生及时进行指导。
2.与地方特色音乐相结合。对于地方音乐院校,尤其是处于民间音乐繁荣地区的院校需要结合当地特色,设计出符合当地音乐文化的教学方案,促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民间音乐。除此之外,高校应首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即在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带领学生研读国内外各种经典作品,帮助学生感悟经典作品的魅力。与地方音乐相结合,不仅能丰富扬琴重奏作品的内容,使其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也能使得扬琴重奏作品焕发生机。
大部分学生在进行扬琴重奏演奏时存在音色失和的现象,即只注重表达乐曲的高深之处,然而却马虎处理音色的细腻之处,大大降低了演奏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在演奏时处理好音色问题,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做好理论教育,让学生明白音色的重要性,以轻松的心态进行演奏,使敲出的每个音符都圆润响亮。除此之外,在扬琴重奏演奏时,为了保证音色和谐,教师不仅需要训练学生的音色统一性,还需要训练学生击弦的位置。和谐的音色对扬琴重奏演奏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做好相关的工作。
节奏感是音乐魅力的重要表现,假如在扬琴重奏演奏过程中出现节奏不一的现象,那么会使得整场演奏出现混乱,最终以失败告终。对于音乐专业学生来说,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和听辨节奏的能力。在重奏时,由于需要与其他部分配合,因此很容易出现节奏混乱的现象。这要求教师在扬琴重奏排练过程中要重视节奏对整场演奏的重要性,严格训练每位学生的节奏感。
力度标记是表达乐曲含义的重要手段,完美演绎乐曲的力度变化能够增加演奏的感染力,同时也能加深观众对乐曲的理解程度。然而目前大部分学生在日常训练中,只注重音符节奏的变化,缺乏对力度标记的重视,导致乐曲主次不分,影响着整体的演奏效果。因此在进行扬琴重奏练习时,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对力度标记的敏感度,让乐曲的主副旋律相互配合,呈现出富有感染力的舞台效果。除此之外,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练习自己演奏的部分,也要严格要求学生熟悉他人的演奏部分,从而加强配合,使得整体效果更加协调。
扬琴重奏对于高校音乐专业来说意义重大,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训练学生的扬琴重奏能力,同时也要不断探索符合实际需求的教学方法,提高扬琴重奏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各种演奏能力例如伴奏、合奏及重奏等,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的人才,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