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产物,和时代紧密联系,透过它们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时代的社会风貌、价值取向,以及不同阶层人物的欢喜和悲哀。父亲形象是古今中外较为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之一,但是由于文化、观念的不同,父亲形象的刻画也有着较大的区别。《暴风雨》和《父亲》两部作品中都讲述了一位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和教育,其中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彰显了两个时代、两个剧作家、两种主义所传递的不同精神和意识。《暴风雨》中父亲形象被人们评价为是莎翁内心的完美父亲形象,《父亲》中虽然更多描写的是夫妻之间的争吵,但是这些争吵的导火索则是对待女儿的教育问题。在对待女儿教育方面普洛斯彼罗和上尉却有着较多的共同之处。
斯特林堡《父亲》中所刻画的男主角是一名上尉,代表了典型的男性思想,主要向人们描述了一个威风凛凛的上尉最终脱下军装穿上紧身衣的故事,属于斯特林堡所刻画的自然主义戏剧。这一戏剧中的创作源于斯特林堡对于德国父权制的认同,但戏剧中的父亲并没有遵循传统父权制故事中的情节发展,父亲不但没有取得胜利,最终反倒是死掉了,被妻子劳拉冠上了所谓的精神疾病。上尉是一个拥有充沛精力以及坚定意志的男性形象,拥有极其广泛的兴趣,是斯特林堡意识中的一名完美男性形象,是一个家庭的中心角色,是女性的内心依靠。当上尉还是一名骑兵时,身上穿着便服,脚上穿的是带有踢马刺的马鞋,在平常的时间里上尉也会针对矿物学进行研究,是一名天才的自然科学家。如此一个成功的上尉,却输在了和妻子的斗争上,体现了上尉内心的脆弱、矛盾和多疑,这也是最终导致父亲走向悲剧结局的重要原因。
上尉的父亲形象在戏剧中并没有大段的刻画,刻画较多的是上尉和妻子劳拉的斗争过程。妻子劳拉是一个没有个性的妇女,但是却有着出奇坚定的意志。劳拉和上尉一直在争取家庭决定权,逐渐使家庭的温情丢失,这也为后续上尉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上尉和劳拉爆发争吵的主要导火索是女儿的教育问题,劳拉和上尉对于女儿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同的思考。劳拉希望女儿可以多学习画画成长为一名画家,从社会批评理论的角度分析,劳拉更加希望女儿可以借此步入上流社会开始寄生生活。上尉则是希望女儿可以自然发展,在未来从事教育工作,女儿未来结婚之后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教导孩子,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人结婚也可以利用教育事业来养活自己。上尉对女儿的爱是绝对的,同时也体现了上尉对父权制的崇尚,要求使用自己作为父亲的权利对女儿的未来进行规划。当劳拉使用各种手段来设计上尉时,上尉开始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女儿的父亲,难道女儿是别人的吗?女儿到底是谁的呢?上尉不断的怀疑、劳拉的步步紧逼、父权威严的打击,最终上尉走向了悲剧的深渊,此时上尉和劳拉对于家庭权利的争夺也走向了顶点。
上尉的父亲形象体现了父权制和母权制之间的更替和交换,斯特林堡也曾经引用了拉法格讲述母权制的内容,“父权制家庭则是一种较为新的社会形式,其初期带有很多罪恶,人们可以预见将来还可能有同样多的罪恶,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将要倒退到母权制社会。”《父亲》所讲述的实质其实是母权制盛行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男人完成了一名作为“可怜又有必要的父亲”义务之后,就会被妻子所踢开,女人一如反常地成为了所谓的胜利者。在《父亲》中,上尉和劳拉在吵架时曾经对劳拉进行了一系列的质问,“为什么这样做就不像一个男人”,由此可见,上尉从最初的坚韧、威风,到为了女儿的教育问题和母亲斗争,再到最后由于自我怀疑所导致的崩溃,这并不只是简单的父亲形象转变,同时也代表了父权制社会的崩塌。
普洛斯彼罗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最后一部戏剧中的主要人物,体现了莎士比亚内心的人文主义思想,对普洛斯彼罗所体现的父亲形象进行分析,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普洛斯彼罗和女儿米兰达在孤岛开始了新生活,由于生活环境中物资的匮乏,普洛斯彼罗除去研究魔法就是努力抚养女儿,给予米兰达“别的公主小姐都不曾受过的教育”。普洛斯彼罗是一位慈父,对女儿倾注了所有的父爱,然而这父爱中却仍然体现了一定的局限性和教育盲点。首先,普洛斯彼罗对米兰达缺少社会教育,这是普洛斯彼罗和米兰达生活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在米兰达的眼里,所有人都是好人,她对其他人的认知是匮乏的。这主要体现在米兰达将斐迪南认为是一个精灵,是一个神。普洛斯彼罗社会教育的缺乏导致米兰达对斐迪南产生了错误的认知,而当普洛斯彼罗了解到女儿对斐迪南的态度之后也没有出现担忧。普洛斯彼罗在女儿教育方面还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普洛斯彼罗和米兰达是经历过逃亡生活的,此时米兰达正年幼,普洛斯彼罗没有意识到这一段经历会给米兰达所造成的影响,疏于引导米兰达的心理情绪。
普洛斯彼罗是爱米兰达的,但是这爱中也并不是没有杂质的,他将米兰达和斐迪南的婚姻作为一种政治工具,在已经知道斐迪南品德败坏的基础上仍然选择让米兰达嫁给斐迪南。从表面来看《暴风雨》结局,虽然是普洛斯彼罗在为米兰达寻找爱情,但其实这是基于米兰达的成长和遭受的打击、斐迪南的出现、生活的环境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普洛斯彼罗其实早已经发现了斐迪南是一个人情寡淡的人,他也已经了解到斐迪南并不是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人,但依然将女儿的幸福作为政治上的筹码。普洛斯彼罗虽然爱米兰达,但为了今后的发展,也只能做出这一个选择。
《暴风雨》中也体现了父权制的思想和意识,这体现在普洛斯彼罗的行为上。普洛斯彼罗是一个强权的父亲。在普洛斯彼罗教导下米兰达成长为一个有礼貌、温柔的女孩子,对父亲十分敬爱,但偶尔也会表现出自身的反抗意识。在《暴风雨》第一幕第二场中,普洛斯彼罗以激动的情绪向米兰达讲述了安东尼奥的恶劣手段,并持续问米兰达是否在认真倾听自己所讲述的内容,要求米兰达和自己一样憎恨安东尼奥。在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中,也经常会展现父亲的强权,父亲在任何时候都能拥有对儿女行为的否决权利,但这同时也会造成父亲和孩子之间的矛盾。
《父亲》和《暴风雨》中的父亲形象是有相似之处的,这体现在他们对女儿教育的重视上,在教育观念方面两者是重合的。上尉主张让女儿学习知识成为一名教育者,普洛斯彼罗则是对米兰达提供了高水平的教育,让米兰达学习丰富的知识。知识是塑造一个人自身修养体系的关键因素,可以培养人形成关键的认知能力,对于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两个父亲在女儿的培养和发展中都有着较为一致的认同,对女儿未来发展抱有期待。
在两个戏剧中也都体现了父权制的思想,然而两个戏剧中父权制的发展结果却是不同的,上尉的死亡代表了父权制的崩塌,而米兰达对普洛斯彼罗的依赖则体现了父权制的优越性。上尉渴望自己可以取得女儿教育的决定权,和劳拉持续抗争,但最后却由于自身性格的问题走向了毁灭,以悲剧的方式走向了生命的终点。普洛斯彼罗对于米兰达的控制让米兰达始终都极其依赖父亲,父亲的强权成为了米兰达周围空气般的存在。父权的压制性是莎士比亚在戏剧中和作品中经常探讨的内容,莎翁也一直注重讨论父权和女儿权力之间的冲突性。在《暴风雨》中,莎翁将普洛斯彼罗和米兰达放置在一个无人干扰的环境下,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新型的父女关系,但是却仍然主张自身对男性话语权的重视。两个父亲的区别还在于意志是否坚定,上尉多疑脆弱,普洛斯彼罗则坚韧勇敢,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新生活。
西方戏剧是西方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发源于古希腊,随着西方社会和文化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莎士比亚作为著名的艺术大师,为世界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有人认为莎士比亚并不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所有的世纪,他的所有作品都值得后代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暴风雨》是莎士比亚最后阶段的作品之一,具有明显的创作风格,其文学意境已经被提高到一个令人赞叹的境界,融合了莎士比亚一直以来的创作思想以及创作艺术。《暴风雨》中普洛斯彼罗是一个智者更是一个慈父,他对女儿米兰达的爱是无私的,但是却由于自己思想观念和所在环境的影响,导致父爱也出现了局限性。《父亲》中上尉希望自己的女儿可以自由发展,是一种更加自由的爱,可是最终上尉仍然输给了母亲劳拉,最终只能够走向死亡。父亲的形象在不同人的思想认知里都是不同的,但是相同的是他们对自己的儿女都有着天然的爱,不光是父权主义、血缘关系的影响,同时也是人固有的天性,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