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美育功能对特殊学校学生成长的作用

2021-11-13 04:24
戏剧之家 2021年6期
关键词:特校智障美育

(四川轻化工大学 音乐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人才,对于特校学生而言,要想实现全面发展,需要教师付出更多努力,教学上紧紧围绕特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音乐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学科,也是美育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特校学生素质综合发展的有效载体。文章在分析音乐实现美育功能的心理机制、教学要求基础上,对现有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了创新,并最终统筹提出了音乐的美育功能在特校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音乐对特校学生美育功能发挥的心理机制

音乐美育功能的发挥,离不开主客体的互动、融合、升华。就主体层面分析,认识能力、兴趣能力和欣赏能力这三个层面,这是音乐美得以发现和感悟的最基本的前提。就上述三种能力而言,认识能力处于最基础层,一个人只有对旋律、节奏、音符具备最基本的认识能力,才能为后续的兴趣能力建立、欣赏能力提升等产生一定作用。简言之,在三种能力中,认识能力是基础,兴趣能力是关键,欣赏能力是美育功能发挥的最终旨归。

音乐作为客体在对主体发挥作用时,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选择”,在这一阶段,认识能力与兴趣能力二者互相交互,共同发挥作用,这一阶段也是美育功能得以发挥的开端。在“选择”阶段,音乐作品会随着欣赏主体自身的文化、素质、年龄等有所变动。第二个阶段主要是认识、体悟音乐作品自身的形式和内容,如作品所表现的自然场景、生活场景,作品自身所渲染的复杂情感等。在这一阶段,主体的理性思维、表象思维与客体的形式、内容之间,彼此实现了深入融合、互动,促使美育功能得以初步显现。第三个阶段是“融合——影响”,虽然主体通过作品在心理层面获得了一定的愉悦感,但由于美育功能的发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长期过程,因此,其所发挥的美育功能并未达到最高潮。但通过对音乐作品的一次又一次的欣赏,美育功能逐渐积累、强化,最终会形成显著作用。

二、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学的方法创新

为最大限度发挥音乐的美育功能对特校学生全面成长的促进作用,教师在音乐课堂上要基于学生在生理、心理层面存在的差别,对教学方式进行变革与创新,挖掘特校学生的学习潜力,顺利搜寻到其启智区域,促进全面成长。

(一)针对智障儿童的音乐教学方法创新

对于智障儿童来说,音乐教学既是提升其审美体验、增强审美能力、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路径,也是对这一群体的智力恢复的一定程度的治疗,可谓“一举两得”。音乐之所以能够发挥上述两种作用,与其自身的特点密不可分:其一,智障儿童在环境适应性方面要弱于一般儿童,因此,训练其速度与反应时间十分关键,而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时空艺术,在练习过程对速度、节奏等要素的要求比较高;其二,无论音乐的演奏、演唱,还是欣赏,对于参与主体而言都是一种积极的刺激,而这种需要发挥能动性的刺激能够有效促进智障儿童的思维活跃性;其三,借助音乐这一形式,智障儿童可以实现与外界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等。鉴于此,针对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创新歌唱教学和节奏教学模式。在歌唱教学中,针对残障儿童的实际状况,增强练习次数,并借助录像、幻灯、照片等多种视觉辅助工具开展反复训练,以此提升学生的乐感。同时,残障儿童由于理解水平受到限制,教师应选择符合他们理解能力的个性化、形象性、浅易性教材,基于循序渐进的原则,让残障儿童更容易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在节奏教学方面,要妥善处理好律动(如跳跃和音乐走步)、敲击活动(如手鼓、小鼓、大鼓等)以及节奏合奏(如小组合奏)等多种形式之间的关系,通过多元化、个性化的搭配组合,满足残障儿童对音乐学习的要求。

另一方面,做好音乐舞蹈教学创新。舞蹈与音乐之间互相促进,互为配合,在促进残障儿童音乐审美能力提升和素质培养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舞蹈与音乐融合的角度切入,对原有律动操进行改编、再创作,以适应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身体状况和接受能力,培养学生对音乐、舞蹈审美能力的鉴赏水平,同时愉悦身心、强身健体、开发智力,最终实现对智障儿童的全面促进。

(二)针对聋哑盲障碍儿童的音乐教学方法创新

由于受到先天条件的制约,聋哑儿童不仅在语言、听觉等方面存在障碍,这些障碍还进一步制约了他们的深层次认知能力,如思维能力较差,在概念理解、感知觉、言语等方面存在障碍,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这一群体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如聋哑儿童的空间定向能力差、缺乏节奏感、动作不协调、反应迟钝以及身体行动迟缓等多方面不足。同时,他们在应对外界声音刺激时,无论是感知内容还是范围,都存在不精确、不充分的问题。因此,教师在音乐授课过程中,应结合上述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创新性、有效性的措施。

首先,针对盲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挖掘其在听觉方面的优势。这类群体尽管在视觉方面存在缺陷,但在听觉方面却异常灵敏,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这一优势,在律动、欣赏、器乐、歌唱等方面,训练、培训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感悟盲童对音乐的细微感受,引导他们用情用心投入,通过启发帮助学生培育兴趣,并在学习中增强自信心。

其次,针对听觉障碍学生,切实发挥好律动教学的作用。特殊学生根据听力障碍的不同,包括重听和听力严重减退两种,在音乐学习过程中都面临较大压力。教师在讲授具体的课堂内容之前,要注意对学生残余听觉能力的保护与发展,以发挥在学习过程中的辅助作用。鉴于听觉对音乐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结合听障学生的个体差异,重点选择以律动教学、节奏震动感受为主的方式,辅以简单的旋律乐器和节奏乐器。

三、音乐美育功能对特校学生成长的作用

(一)发挥音乐的美育功能,改善特校儿童的情感局限性

对于特校学生而言,身体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感知条件方面存在的不足,导致他们在情感发展方面滞后于正常儿童。通过开展音乐课程,特校儿童用心用情感悟音乐的同时,自身的审美意识、技能也会得到提升。此外,在音乐课程中,儿童实现了在动感、情感、心理运动、认知等多个领域的学习。加之通过音乐的学习与鉴赏,特校儿童的动作协调性、多器官的参与性以及自身的联想力和想象力等方面都实现了长足发展,而这些因素都对思想、情感的升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开展音乐教育,能够有效借助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改变儿童的情感局限性。

(二)发挥音乐的美育功能,促进特校儿童心灵健康

无论是智障儿童,还是聋哑盲障碍儿童,长期的生理缺陷导致他们内心的自卑感始终挥散不去,久而久之这些自卑心理会积郁在体内,对儿童的心灵健康造成极大危害,严重者甚至会引发生理层面病变,导致特校儿童身心俱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音乐在抒发感情、激励奋进方面的作用,借助词意高尚、优美悦耳、节奏鲜明的歌曲,通过在思维层面引发共鸣,在增强儿童的审美感受、提升审美体验的同时,使儿童的心理得到安抚,让他们忘却因不可抗力导致的各种缺陷,以内心的纯净和高尚来追求全新的人生。同时,音乐也可以成为儿童的知心朋友,当学生建立起对音乐的兴趣之后,自身的道德观念、思想情操、情感世界等方面都会得到净化与美化,这对于健康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三)发挥音乐的美育功能,开启特校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特校儿童虽然在身体层面存在一定障碍,但基于代偿性原则,在联想力、创造力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因此,在音乐课堂中,应注重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将儿童在这一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放大。音乐课在帮助儿童认识世界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他们原有的知识体系,此外,他们在审美感官、情感体验、想象、思维等方面的智能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这样一来,儿童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活跃,想象力、记忆力以及注意力等多种能力都会得到显著提升。作为一门灵性的艺术,学生通过接受音乐教育,弥补科学、文字水平方面的不足,而这一过程,对于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也大有裨益。

(四)发挥音乐的美育功能,提高特校儿童的其他素养

在当今教育背景下,多种学科深度融合已逐渐成为大势所趋,因此,音乐教学过程中也会或多或少地涉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内容、原理、方式方法等,而借助这些,可以有效促进特校儿童其他素养的提升,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如很多歌曲中极富文学性、历史性的歌词,通过学习,对于学生文学思维的培养和历史兴趣的激发都具有促进作用。此外,音乐教学过程中所借鉴的理工学科的方式方法,对于学生抽象思维的提升、科学方法论的构建等都具有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特校智障美育
创特色品质特校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在科研支持下的特校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浅谈听障儿童的融合教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丰富特校校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