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朱俊燕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昆山机关幼儿园)
规则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处处体现,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可以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生活和行为习惯,可以保证幼儿愉快地生活、交往、学习。在幼儿园,幼儿生活在班集体中,几十个幼儿一起生活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是很多活动顺利开展的有效保证。
幼儿在讨论中互相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是一个很好的习得过程。通过讨论,幼儿可以互相交流合作,得出一个最好的办法。在和幼儿讨论规则前,首先我让幼儿知道,规则是大家都得遵守的,然后和幼儿一起制订生活中的规则。一起讨论出来的规则可以让幼儿更好地遵守,因为他们能理解制订这个规则的原因。如在讨论怎么洗手时,幼儿都知道要按照七步洗手法的流程,这样手才能洗干净;知道要节约用水,不能玩水。一起制订的规则,幼儿会更加遵守,从而使一日活动有序开展。
由于幼儿年龄的局限,每天或多或少有个别幼儿出现不守规则的现象。这时教师应该对幼儿多一分宽容和接纳,冷静地从自己的教育行为和幼儿的年龄特征找原因,避免伤着幼儿的自尊心。如果是由于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低才使幼儿产生不守规则的现象,教师可以适时运用一些不同的方法进行诱导。
提前表扬法。每个幼儿都喜欢被表扬,教师可以利用这点帮助幼儿克服缺点。例如:我们班的安安中午不爱睡觉,总喜欢跟人讲话。一次午睡前,我说:“安安今天讲故事讲得非常好,我想今天他午睡一定很棒!”那天中午他真的睡得很好。
注意力转移法。有一次美术活动,不知是谁开始大声地唱起来,引得班里幼儿都跟着大声唱。我灵机一动,高高举起一幅已画好的画:“你们看,他画了些什么?”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在这幅画上,安静了下来。
以静制动法。有一次美术活动,我敲了十下铃鼓,幼儿还没有坐到位子上,我就放下铃鼓,坐在那里默默地看着他们,这时他们都奇怪地转过头来看我,教室里安静了下来。这次我没说一句话,但我忽然“静”下来,幼儿就产生了“老师为什么不敲了”的疑问,他们把注意力转向了我,就有意识地控制了自己的言行。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可以鼓舞人的进取精神。”教师可以以播放歌曲为信号,让幼儿听到一首歌曲就知道该做什么事。例如:早晨来园时可播放《你笑起来真好看》等,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歌声中保持快乐的心情,迎接一天的开始;游戏结束时可播放《玩具兵进行曲》,提醒幼儿把玩具都收拾好;在进餐环节,可选择一些轻音乐,让幼儿在舒缓的音乐声中进餐;在午休的时候,选择比较轻柔、安静的乐曲,如《摇篮曲》等,让幼儿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能迅速进入梦乡……在一日生活中,我们选择不同节奏的不同歌曲来让幼儿区分感知不同的环节,在愉悦快乐的音乐声中,幼儿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不同的环境可以诱发不同的社会行为。一个积极的环境意味着一个能诱发、维持、巩固和强化积极的社会行为环境。物质环境的创设有助于幼儿适应环境,内化规则。
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以满足幼儿的基本需要。一个没有充足操作材料的班级,如何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活动和交往的机会,又如何控制幼儿之间争抢玩具而引起的纠纷呢?教师除了购买、摆放活动材料外,还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制作大量的操作材料,或者发动家长带来拼图、棋子、书籍和一些盒子、盖子等,与幼儿一起加工,做到活动材料多样化、层次化、趣味化,保证幼儿自主活动的需要。例如,每次区域活动时,幼儿都有争抢玩具的现象。我们反思后采取了增加玩具的数量、组织幼儿分组有序进区域操作、鼓励幼儿合作游戏等办法开展活动。从开始的简单增加玩具数量,到教师的有意识引导,最后幼儿自主有序并愉快地合作分享游戏,幼儿的规则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大大减少了纠纷。
教师应让区域设计和操作材料的设计具有暗示性,让环境、材料开口说话。例如,我在阅读区放了一个纸盒做的牌子,写着“嘘,小声点,别打扰”,提醒幼儿安静看图书;在积木区贴了鞋子图片,上面写了大大的数字“5”,幼儿见了就会数人数,如已满5 人,他会自觉地去别的活动区;在手工区中放了一个空篮子,幼儿就知道垃圾应扔到篮子里。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具备良好的规则意识,对幼儿以后成长道路上的行为习惯与个人素质的养成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