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叶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工作的变革,各种新鲜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而翻转课堂就是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新思想。所谓翻转课堂,是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借此培育学生的个人学习习惯。所以在新时代教育环境下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剖析翻转课堂的特点,应用于语文教学活动中,转变现在以老师讲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得到有效的提升。本篇内容将以中学阶段的语文课程为主题,探讨“翻转课堂”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翻转课堂;中学时期;语文课程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2-167
引言
翻转课堂是新课程变革之后提出的新教学思想,也是当下教育教学活动中大力推广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思想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是我国在教育事业中的突破性成果。在中学时期的语文课程中引入翻转课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兴趣,这种模式下老师以引导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探索与学习,进而能够有效地提高中学时期语文的教学成效,确保学生在语文领域的成长与发展。
一、应用信息技术,激活学生学习欲望
翻转课堂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而对于中学时期的學生来讲,其个人思想意识不断增强,在开展教育活动的时候,如果强加教育反而会让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所以老师应该注重学生个人的学习意愿。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在现代生活和工作中的影响不断增强,在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也受到了很多老师和专业人员的认可。中学老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可以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借用其教学的优势激活学生的探索心理,让学生能够自愿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进而达到翻转课堂的目的。
比如,在教学部编版七年级的《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内容的时候,老师就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当中的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首先老师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在网络中寻找关于济南冬天景象的材料,然后通过媒体技术为学生进行展示,动态的图像能够激活学生的兴趣,通过视觉引起学生的感触,让其产生深入探索的欲望,为后期活动铺垫基础,实现翻转课堂的初期建设。
二、制定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探索
翻转课堂教学活动中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为主要目标,所以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而任务驱动模式能够巧妙地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索欲。中学时期的语文学习以课本为主。在翻转课堂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状态发生了很大的转化,老师不再以内容的讲解为主,而是需要以引导为主,让学生进行探索。老师需要按照课本中的内容为学生制定学习的计划,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内容,获取更多的知识。
比如在教学部编版七年级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内容的时候,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思想,老师就可以通过任务引领学生深入的感知课文的内容,带学生深刻感悟其内容。例如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完成以下几项任务:1、搜索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背景;2、通过阅读理清文章的具体内容;3、感悟文章中想要表达的情感;4、分析文章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及其特点。通过这样的任务驱动,让学生对本篇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索,进而引领学生深入的感悟文章的内容与情感,提升教学的成效。
三、开展小组活动,引领学生主动思考
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完全围绕学生开展,老师需要作出具体的课堂角色转变。在教学中老师需要把握住课堂活动的进度,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与学生一起交流和探索,从而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并针对学生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思考,而且小组环境还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活跃度,使其个人思维得到发展。
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八年级中的《桃花源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老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由于这篇文章属于文言文体裁,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学生理解难度会增大。学生在进行完前期的预习活动之后能够基本的掌握文章的内容,但是对于文言文中各种不同的词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对此,老师可以进行细节的理解指导,例如“鲜美”在现代翻译中多指“味道鲜美”,但是在古代指的是“鲜艳的颜色”。然后老师可以对学生学习的状况进行细节化的了解,依照学生的学习程度老师可以提出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引领学生探索,例如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会有“大惊”的反应。用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讨,在小组环境下让学生的个人思维得到发展,通过不同思维的摩擦使学生得到提高与发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参与其中,进而实现翻转课堂的目的。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下的教育活动中,中学时期的语文教学应该积极的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以引导为主带领学生深入的探索更多的知识内容,进而成功地将课堂交还到学生手中,确保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发展与提升,同时推动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姚继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快乐阅读,2021(10):36-37.
[2]刘小伟.翻转课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新课程,2020(4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