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杰
摘要:2017年东莞市南城区被评为广东省校园足球试点县,在足球课程化改革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本文对东莞市南城区校园足球课程化教学体系的改革策略与成效进行分析,发现只有构建一个完善的校本化足球课程教学体系,才能为校园足球的持续性、深入化发展提供保障。校园足球课程化的有效改革能促进学生体能素质与足球技能的发展,增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信心,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校园足球 学习内容 课程化 改革研究
目前全国校园足球开展得如火如荼,而足球教学是校园足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体育课堂教学往往十分呆板无趣,学生的学习和训练都是在教师统一指导下进行的,长期以往学生很容易感到厌倦,进而导致其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鉴于此,必须加强对校园足球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创新,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此同时,各学校应当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和本校环境师资力量,构建适合自身的校园足球课程,打造一个完善的校本化足球课程教学体系,这样才能促进校园足球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南城区校园足球课程化的改革策略
(一)落实经费保障,牢筑校园足球发展后盾
近几年来,南城区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学生“健康第一”放在首位。从2016年开始,南城区每年设立了250万元“区校园足球专项经费”,列入年初的专项预算,用于开展各级各类足球特色学校创建,聘请校园足球教练,推广区域足球活动等费用,各校还每年设立不低于公用经费10%的体育教育经费,作为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经费,纳入区年度经费预算,其中包含足球教研,校本教材开发,足球活动比赛,教师提高培训等各项支出。
(二)整合学科资源,激活足球课程魅力
知识本身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同学科之间往往也存在一定的联系,这就为不同学科课程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在足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联系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对不同学科知识的有效整合,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足球学习的乐趣。在学生基本学习完理论知识之后,教师可布置一个小任务:计算各小组同学在一分钟之内的颠球数量。在学生完成这一练习之后,教师先不公布成绩,可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效信息,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快速计算小组成绩,这样一来,不但能让学生掌握足球运动的相关技巧,同时也能有效提升其综合运算能力。
(三)充实教学内容,丰富足球课程内涵
当前我国实行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并没有在校园足球课程教学内容上提出明确的标准和要求,且足球课教学内容非常少,不够详实、具体,这就要求对当前的校园足球课程教学体系加以改进和完善。目前,我区有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9所、省校园足球推广校3所,足球课已成为特色学校的必修课,大部分特色校的教学模式已趋向技术组合练习,为学生能参与足球比赛做好铺垫。还将足球游戏、足球大课间融入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体系之中,课程开发工程初显成效,并落实到课程教学之中。
(四)强化师资培养,提升足球课程质量
为了开阔体育教师的视野,积极选派和支持体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活动,提高体育教师对校园足球课程化的认识,使其充分认识到建设足球课程的重要意义。体育教师还需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足球素质,从而改进和优化足球课教学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和其他教师相互交流与学习,做到资源共享。
二、南城区校园足球课程化改革前后体能素质纵向对比分析
选取2018年、2019年区内8所小学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二年级学生国家学生健康体质标准测试数据进行对比,由表1可见,B的所有平均数(X )指标好于A中的平均数(X )指标,其中及格率和优秀率B比A分别高出0.7%和3.7%,优秀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在数据统计中,还发现坐位体前屈成绩进步幅度平稳,50米和一分钟跳绳成绩进步较快,全区学生体能素质逐年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足球课程化改革密不可分,足球课程化对学生身体素质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结论与建议
落实经费保障、整合教学资源、强化师资力量是构建校园足球课程教学体系的最基本要素。足球课程化改革有效提高学生体能素质,有助于全区学生足球技能的提升,甚至在提高足球认知及心理健康也有极大的帮助。
建议继续完善校园足球课程校本化体系,进一步细化教学目标,整合资料,充实教学内容,同时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课程提供师资保障。继续开展系列的实践研究,加强队全区学生体能素质和足球技能的影响分析,并把相关研究作为今后深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李文波.我国高校校园足球开展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25):148,150.
[2]朱琳.論校园足球课程教学模式的几点建议[J].卷宗,2019,9(15):214.
[3]宋保铜.校园足球背景下足球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5):78-79.
[4]刘雨.校园足球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途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31(5):417-42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