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脑沟裂手术与传统经皮层造瘘手术治疗优势半球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术后语言功能的恢复情况分析

2021-11-12 01:20魏庆生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29期
关键词:脑沟基底节皮层

魏庆生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多发脑血管疾病之一,自发性脑出血中,约70%~80%是高血压脑出血,基底节位置是出血的主要位置。高血压脑出血具有死亡率高、发病率高等特点,如果治疗不及时,很可能损伤脑组织,导致脑功能障碍,使得预后不理想。临床上,以往主要采用保守治疗方法,尽管其有助于血肿减小,抢救患者生命安全,但是具有较高的瘫痪、失语等发生率,使得患者预后受到影响。近年,手术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包括微创手术与开颅手术两种类型,开颅手术能够在直视下处理水肿,但是创伤较为明显,延缓了术后恢复速度;而微创手术可以加快患者术后康复速度,创伤小,进而被广泛应用于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中[1]。基于此,本次研究针对优势半球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取脑沟裂手术与传统经皮层造瘘手术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接收治疗的50 例优势半球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5 例。对照组:男14 例,女11 例;年龄最小45 岁,最大82 岁,平均年龄(66.48±7.65)岁。观察组:男15 例,女10 例;年龄最小43 岁,最大80 岁,平均年龄(66.51±7.5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自愿签署研究同意书;有高血压病史;经过CT 检查提示优势半球基底节区急性出血。排除标准:伴有认知功能障碍或者语言功能障碍;有精神疾病史;哺乳期或者妊娠期妇女;合并脑肿瘤、脑血管病变等。

1.2 方法 两组麻醉方式均为全身麻醉,翼点扩大并入路,依次切开皮肤,并将皮瓣翻开,剥离切开颞肌后向颞下翻,利用铣刀将骨瓣铣出,骨窗骨蜡止血,硬膜悬吊在骨缘。

1.2.1 观察组 患者实施经脑沟裂手术治疗。脑沟裂入路包括脑沟入路与经外侧裂-岛叶入路。①经外侧裂中心将硬脑膜剪开,于显微镜的辅助下对外侧裂上方蛛网膜分离出。颞叶、额叶轻轻分开,同时清楚显示岛叶。于岛叶无血管部位将岛叶皮层切开0.5~1.0 cm,直至血肿腔。术中,为降低血管痉挛发生率,予以罂粟碱棉签,目的是对侧裂的血管进行保护。在显微镜的辅助下,手术操作人员双手分别持吸引器与脑压板,根据方位要求对血肿进行清除。血肿清除期间,避免对血肿腔内侧壁造成损伤,针对责任血管活动性出血给予电凝止血方法,而血肿腔内侧壁上的渗血现象,应用纱布进行止血。②经脑沟入路。于显微镜辅助下,对颞叶脑沟外表的蛛网膜进行分离,通常情况下,经颞上沟入路,脑沟分开,分离期间,加强对脑沟内细小动脉分支进行保护。脑沟分开至脑沟底部,对脑沟底部的皮质进行电灼,同时分离,直至岛叶,然后将岛叶皮层无血管区切开0.5~1.0 cm,直至血肿腔,有些血肿破溃可以直接入侵至血肿腔。然后根据相应的方位采用吸引器将血肿吸除,避免对血管和血肿腔内侧壁造成损伤。然后对责任血管进行检查,如果存在活动性出血,实施电凝止血。若血肿腔内壁存在部分渗血,利用纱布实施止血。以脑组织肿胀状况为依据对是否还纳骨瓣进行判断。术后,放置引流管,并关颅。

1.2.2 对照组 患者实施传统经皮层造瘘手术治疗。颞叶皮层造瘘入路,以术前CT 检查结果为依据,明确血肿部位,并在血肿体表投影进行标记。麻醉方法、手术切口、体位选择与观察组相同。经蝶骨嵴将硬脑膜切开,根据术前标记状况,对穿刺部位进行选择,通常情况下选择与血肿部位距离较近部位和颞叶中无血管部位。明确血肿部位后,皮层切开1~2 cm,然后进入到血肿腔中,于显微镜辅助下,通过吸引器将血肿清除。后期处理方法与脑沟裂入路相同。术后根据疾病恢复状况,指导患者及早展开康复锻炼。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术后1、3 个月AQ 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质量。①评估患者失语状况,依据AQ 进行判定,100 分为最高分,分值越高,说明失语症状越轻,反之表示失语症状较为严重。②并发症包括消化道溃疡、癫痫和肺部感染。③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进行判定,包括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躯体疼痛和精神健康,分值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1、3 个月AQ 对比 术后1、3 个月,观察组AQ 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1、3 个月AQ 对比(,分)

表1 两组术后1、3 个月AQ 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对照组中,4 例消化道溃疡,2 例癫痫,2 例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32.00%;观察组中,1 例消化道溃疡,1 例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8.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00,P=0.034<0.05)。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躯体疼痛和精神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语言具备相对广泛的神经解剖学基础,比如Wernicke 区和Broca 区等,优势侧基底节区的皮质下神经核团及丘脑,包括苍白球、尾状核及豆状核等,同样与语言存在紧密联系[3]。而内囊是连接下极中枢与大脑皮质中枢的神经传导束,同样与语言的产生有关。以上结构受损极易提高失语发生率,脑部手术及颅内出血很可能损伤上述结构,对优势半球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语言功能的改善造成影响[4]。针对优势侧基底节出血量为30~60 ml 的患者,通过手术治疗,能够及早将血肿清除,改善语言中枢状况,尽可能降低失语发生率[5]。经脑沟裂入路指的是在显微镜的辅助下将脑裂及脑沟分离,从而清除血肿腔中的血肿,避免损伤脑回皮层,同时加强对脑沟裂中血管保护的重视。据有关资料显示[4],相比于传统经颞叶皮层造瘘手术方法,经外侧裂入路手术方法能够减少手术治疗时间,改善脑组织损伤,而且术后具有较强的脑水肿反应,减少药物用量。相关研究显示[5],经脑沟入路在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清除中具有显著应用效果,其能够减轻对脑皮质造成的损伤,提高血肿清除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3 个月,观察组AQ 分别为(42.75±6.96)、(62.34±9.26) 分,均高于对照组的(30.95±6.19)、(47.10±8.8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术后语言功能恢复方面,经脑沟裂入路手术方法应用效果明显,因为经外侧裂-岛叶入路结合机体间隙,将额颞叶分离开,从而充分展现岛叶,岛叶皮层切开后对血肿进行清除,可以明显减少手术时间,避免损伤脑血管和脑组织。脑沟入路对于距离较近的血肿腔进行选择,手术视野清楚。同时,脑沟内血管分布较少,能够减小对脑组织的损伤,降低脑组织缺氧及缺血发生率。所以,经脑沟裂入路清除血肿,能够减少对语言中枢神经功能的损伤。此外,术后指导患者展开语言功能康复训练,可以及早恢复患者语言功能。但是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经脑沟裂入路具有一定的不足,从外侧裂-岛叶入路严重影响了侧裂血管,导致血管痉挛或者出血发生率提高,而且该手术方法对操作人员技术水平要求很高。脑沟入路过程中,因为牵拉脑沟宽度有限,一旦出现脑肿胀现象,则会增加血肿清除和脑沟分离难度。所以经脑沟裂手术对操作人员有着严格的要求,需要手术操作人员不断学习和培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从而保证手术开展的顺利性和安全性。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躯体疼痛和精神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经脑沟裂手术方法安全性较高,其能够尽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确保良好的手术治疗效果,此外,该手术方法有助于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的提高,以便患者及早恢复健康。

综上所述,优势半球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治疗中,经脑沟裂手术治疗效果较传统经皮层造瘘手术优,不仅可以及早改善患者语言功能,而且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猜你喜欢
脑沟基底节皮层
脑沟间入路与皮层造瘘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对比研究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扣带皮层结构和灌注变化
皮层造瘘显微术与脑沟间入路显微术治疗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急性皮层脑梗死的MRI表现及其对川芎嗪注射液用药指征的指导作用研究
基于复杂网络的磁刺激内关穴脑皮层功能连接分析
语言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的脑沟形态分析*
基底节脑梗死和皮层脑梗死血管性认知功能的对比
保守与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