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思苇 李热学
河南省鹿邑县实验中学
心理学和脑科学都证明,学困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群体。一个班级,虽然学困生的人数不是很多,但是“能量”很大,对班级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而且,如果教育不当,可能出现增加的趋势。学困生得不到帮扶,对他们自身而言,容易自暴自弃,对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对班级、对学校而言,直接影响班风校纪,不利于学校教育工作。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如果老师不深入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就不能够对症下药。为了落实新课程“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教育者要特别关注这个群体。教育实践表明,学困生转化工作做好了,不仅可以促进他们个人的成长,而且会影响到班级的发展,甚至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安定团结。
结合我们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把学困生的主要成因归结为以下几点:
学生父母片面的教育、家长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家庭矛盾等等。他们要么过分溺爱孩子,不忍孩子吃苦;要么忙自己的事业或者离异,对孩子的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听不进教师的善意提醒,学习成绩逐步下降。
学生身边的损友、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各种诱惑、不健康的网络等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久而久之,就没有学习目标了,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课堂上不愿听讲,满脑子都是社会上的事情,最终沦为“学困生”。
学困生的认知能力在正常范围,但他们在学习方面常常存在不良的学习习惯,如作业拖拉,不及时完成作业;不正确的学习法,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和同学说话,不会主动去求学等等;在心理方面表现为自尊心和自卑感交织在一起,并常常处于矛盾状态:一方面想上进,另一方面由于得不到尊重、信任,存在“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心理方面还表现为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遇到难题就退缩,不愿意去动脑筋思考。有时候因一些错误受到同学的讥笑,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导致对学习不感兴趣。大部分后进生意志薄弱,自制力差。在老师帮助下,他们也尝试改变自己,但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时,由于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需要很大的意志力来克服,这时他们面对困难又会打“退堂鼓”,甚至会“旧病复发”,表现出不良学习行为的反复。
研究表明,绝大部分学困生具有可逆性,根据学困生形成的不同因素,对症下药,教师要正确引导学困生,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困生的有效转化,使班级学困生成绩有一定提高,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我们在转化学困生过程中采用了以下对策。
每一名学生都渴望得到表扬、渴望获得成功,尤其是学困生。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在课堂教学中、课外活动中开展丰富多采的教学活动。生物课上,为学困生成搭建展示实验的平台;历史课上,为学困生搭建讲历史故事的平台等等。
抓住机遇,利用学校举办家长会这个机会,与家长沟通,了解更多关于学困生的情况,取得家长的支持,实现家校联手,共同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分组分层次教学。选择学困生当组长,让优等生进行监督,小组讨论后的问题由组长来总结发言,并且多让学困生发言,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结果证明,学困生上课的积极性也高,态度明显改善。
学困生由于自卑不敢接近老师,教师要主动接近学困生,特别要尊重和关心学困生,尽量避免语言或态度的不慎,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多让他们参加一些活动,找其谈心,使他们感觉到教师对他们寄予的厚望,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责任。
如果单纯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是否优秀,那么大部分学困生永远无法达到成绩优秀的标准。可以通过演讲,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科幻画比赛,评价学生的幻想能力;通过体育课、音乐课,评选体育、音乐之星;还可以让学困生采用今天与昨天比,例如,如果他上次测试得了50 分,这次得了53 分,就应该加以鼓励,让他知道这3 分是努力的结果,通过努力就能提高,就会成功。开展学困生的评比活动,设置学困生成绩进步奖、学困生品德进步奖,并对其适当的进行表彰。
如果全班所有学生做的是同样的课内作业,其结果是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要么抄别人的作业,要么随意应付。针对学困生,我们应该设计具有以下特点的作业:作业数量较少,难度较低,以基础性为主,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摸清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和每一个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具体原因,多给他们关心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培养学困生必要的自信心,发挥他们的长处,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传授他们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促进他们养成努力学习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