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丽君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大学生,作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肩负着社会发展接班人的重任。学业成绩和技能的重要性,被无限放大。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心理健康方面,普遍缺乏关注。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件指示,根据政策要求,出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教材。流行音乐,对于大学生,社会大多给予娱乐消遣的概论,忙着批判其审美价值,却忽视流行音乐作为音乐本身,所具有的心理学应用价值。笔者认为,流行音乐,是大学生心理自助的有效方式之一。本文基于心理学艺术治疗中音乐疗愈功用的学科背景,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发展特点及需求,来探索流行音乐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笔者认为,在谈流行音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之前,需提出流行音乐源于人的心理、且作用于人的心理的发展背景。
《中国流行音乐简史》一书的前言中提道:“中国流行音乐于1920年代诞生于上海,在中国民歌、戏曲等民间音乐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洋古典乐、美国爵士乐等西方音乐发展而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国流行音乐的根基,民歌、戏曲、说唱、民族器乐,它们的产生,源于中国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社会需求和心理需求。大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的喜爱,更是源于自身的心理需求。
音乐治疗于1940年诞生于美国,现已成为一门独立而完整的学科。是一门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的边缘交叉学科,属于审美之外的应用。这是一门很年轻的心理学应用学科,探究其原理,便是运用音乐或者音乐要素(声音、节奏、旋律与和弦),通过一系列程序,来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自我表达、促进团队和谐共处等治疗目的。以此满足认知、身体、社会、心灵和情绪上的需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人类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人们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物质追求后,便会出现精神、心理需求。音乐作为众多艺术门类的一种,精神食粮的功效不容置疑。另外,音乐治疗的存在和发展也可用于作证。
流行音乐作为大众参与性最强音乐,从它产生的那一刻便开始了。不论是欣赏,还是演唱,都可将其看作为参与式的二度创作,无形中已经完成了一次情感抒发、情绪疏通的心理过程。
关于心理健康,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定:“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把人的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协调、内容与现实基本一致的人格状态。郭念锋先生在1986年的《临床心理学概论》一书提及,衡量人心理是否健康的相应标准:分别从环境适应能、心理自控、心理耐受、社会交往的协调性等方面来衡量心理是否健康。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大学生进入大学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断显现,社会关注度不断提高。几乎每所大学都设有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健康课程,但目前国内对于心理咨询的接纳度低,大学生较少跨出求助的第一步。如此一来,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自我帮助或自我疗愈成为重要课题。他们需要找到某种方式方法,通过心理自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使其在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方面有所改善,达到促进身心健康,更好地适应学校、社会环境的目的。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大学生属于青年中期(18岁至25岁),这一时期在个人一生发展中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这一时期对个人终生的发展方向起到几乎决定性作用。“大学生这一年龄阶段,是学习、吸收、整合各方面知识经验,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为:人生观、价值观的稳定和成熟;情绪情感丰富;意志塑造等”。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时期的发展,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他认为自我同一性在15岁至18岁确立,但后来的研究表明,大约要到大学期间,个体才能达到同一性的确立。
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中有74%的人开始考虑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并且,人数比例随年级增长而增长。也有相关研究得出,大学生中有92%的同学会时常考虑人生问题。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比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还有个体自我认知及调整能力等等。这里所指的自我意识,可分为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我是什么样的人”“我这个人怎么样”“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大学生们在思考过程中,会出现自我接纳,或自我排斥,出现对自身的评估过高,或过低的情况,这都是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只有整合统一,与现实一致,方能塑造人格相对稳定的状态。
流行音乐这时便派上了用场,对于大学生这一时期的心理需求起到很微妙的作用。流行音乐曲库庞大,风格众多。大学生在人格塑造阶段,总会在曲目繁多的流行音乐中,找到跟自己心理契合的歌曲,使得流行音乐具备了暗示、引领、陪伴的作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体味音乐中的情感。或快乐,或忧伤,或平静,最终达到自身心理满足的需求。完成自我意识的思考和人格的塑造。
目前,已有心理学家研究音乐爱好与性格之间的联系,用于说明音乐爱好反映了其内心想法。自我意识发展中,不同人格类型的大学生,对流行音乐里的曲目选择会存在明显差异。
大学生随着生理、心理发展成熟,亲情、友情体验感深化,婚恋观日渐形成,开启爱情、两性关系的探索。社会关系复杂化,成为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重要特点之一。在面对及处理社会、家庭各种复杂关系的过程中会产生多种情感体验。加之学业的繁重,和即将面临的就业压力,会出现快乐、兴奋、焦虑、悲伤、愤怒、恐惧、抑郁等多种丰富的情绪类型。这时,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尤为重要。
5月25日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在对大学生的采访调查中,问及情绪不佳的时候,会选择何种方式来调整。众多的大学生坦言,会去听音乐、唱歌。以此缓解烦躁、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流行音乐更接近人的自然音区,大众参与性强。当下网络时代,传播力强,各类电子设备中都会包含流行音乐的视听软件。表达内容贴近生活。可集体欣赏,也可自娱自乐放松身心。
流行音乐风格多,曲库大。可满足不同个体。不同气质类型的大学生,不同情绪状态下,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歌曲。流行歌曲的欣赏或演唱,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具有了共情作用。同时,演唱过程,也是一种运动,口腔、心肺,甚至肢体的运动,调节激素水平,使得抑郁、焦虑得到缓解,由此可见流行音乐的心理学应用的科学性。不愧为大学生释放心理压力的简单易行方式之一。
大学生,属于社会重要群体角色,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一成长阶段,需要他们有意识地确定方向,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标。这对于大学阶段学业的完成,及其未来职业的规划,社会角色的确立,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期间的心理活动,需要积极建设和强化,形成积极向上的意志。这一时期的意志塑造成为心理发展特点之一”。
当今歌坛,出现众多青年音乐团体,粉丝众多,由他们演绎的流行音乐,具有积极向上的励志作用。除了曲调,歌词的文学性,更鲜明的显现出鼓励、引导、暗示、表达倾诉的作用。关于意志培养方面的流行歌曲,彰显坚强意志、积极向上的内心力量,如《明天会更好》《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相信》《铿锵玫瑰》《淋雨一直走》等等。
综上所述,流行音乐对于大学生影响,是多角度多层面的。以上主要是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层面论述,无论是自我意识、人格塑造、情感情绪管理还是意志培养,流行音乐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说也证明了流行音乐的特点与大学生的心理年龄与特点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从某种程度上,流行音乐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还体现在对大学生自我表达、自我探索、自我治愈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音乐不同于药物,某一种药物在人体所引起的生理反应基本是相同的,但每个人对于音乐的喜好和审美角度不同,同一首流行歌曲,可能会使不同的大学生引起完全不同的心理体验。所以不能把音乐当成药物一样的原理使用。
众所周知,音乐是世界通用语言。音乐作用于人的心理的作用不言而喻。丰富的流行音乐类型,有的使人哭,有的使人笑,有的使人平静喜悦。商业活动中,更是将其运用得淋漓尽致。咖啡厅里的音乐、商场里面的音乐。基于目的不同,播放的音乐也不同。音乐的心理作用无处不在。美国音乐治疗之父格斯顿关于音乐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作用时说:“音乐是人类的感觉,这不仅仅因为人类创造了它,还因为人类创造了与它的关系。音乐是一个人类必不可少和有效的功能,它在几千年中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和自身条件。”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将流行音乐划入心理自助,这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笔者写下此文,意在探索,并尝试探讨流行音乐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建设及心理自助的意义,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望社会多多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望专家学者能够研究并指导流行音乐作为心理治疗的具体实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