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7-05-27 刘小波 音乐周报
流行音乐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文化层面上,流行音乐逐渐从边缘文化样式向中心靠拢,成为主流的文化之一。在经济层面上,流行音乐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中国的流行音乐也成为最具商业价值的文化产业之一。流行音乐形成了巨大的产业,吸引了众多的资本与现金,也几乎将所有人吸纳进来,成为其消费者。凭借如此大的社会影响力,流行音乐自然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从其诞生之日起,关于它的研究就没有停息过。但流行音乐研究在中国还未形成气候,相关著作并多多见,具有理论深度的译著更是凤毛麟角。陆正兰等翻譯的《流行音乐与文化关键词》是流行音乐研究理论化的范本,该书的翻译出版会对中国流行音乐研究带来不少启示。
流行文化研究对整个人文社会研究来说功不可没,流行文化不光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是一个学术增殖力极强的领域。西方的流行音乐文化十分发达,相关研究也不甘落后。《流行音乐与文化关键词》一书是这些成果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本。该书初版于1999年发行,既是流行音乐研究的集成制作,同时也为后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形成了经典研究模式。
本书收录的十八篇文章就是对流行音乐文化现象的研究,涉及到流行音乐的方方面面。这些论文的作者都是知名大学教授,所从事的领域都和流行音乐相关,同时也在其他研究领域颇有建树,总体来说,他们所从事流行音乐研究是一项跨学科的研究,这也是流行音乐的特点之一。本书将流行音乐的主题概括为十八个关键词,每篇文章负责解释一个关键词。这十八个关键词分别是意识形态、话语、历史、机制、政治、种族、性别、青少年、流行、音乐、形式、文本、图像、表演、作者、技术、商业和场景。前八个关键词构成一个整体,将流行音乐纳入文化中研究,后十个关键词构成第二部分,将文化置于流行音乐中来研究,总体呈现出内部和外部研究的视角。上篇是外部研究,主要从与流行音乐相关的社会语境进行探讨,下面从本体论的角度对流行音乐自身进行了研究。该书的研究框架形成了经典模式,之后的研究几乎都围绕着这些关键词展开。这十八个关键词涉及了流行音乐研究的方方面面。这本《关键词》的作者身份颇多,涉及人类学、传播学、文学、音乐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显示出流行音乐的跨学科性,从一开始,流行音乐研究就呈现出跨学科性。时代不断发展,音乐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流行音乐也不断推陈出新,但是相关讨论仍逃不出这些范畴,足见其预见性与经典性。
为什么要研究关键词?作者在中文版序言中给出了答案,在关于流行音乐的讨论中,某些术语会经常浮现出来,而每一个关键词可以探索一个术语的完整定义,探讨其对我们理解音乐的影响及音乐和术语意义之间的张力,“我们用于描述音乐的术语,或者对我们描述音乐的术语,塑造了我们一系列的想法”,即是全书很多个关键词反复强调的:我们对流行音乐的话语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流行音乐的形态,这其实也是为流行音乐的合法性进行进一步确证。无论是开篇的“意识形态”关键词强调的流行音乐和其他音乐风格的区分首先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划分、关键词“话语”强调的我们对流行音乐的话语描述塑造了流行音乐的形态,还是“流行”这一关键词对流行音乐的再度正名,抑或是那些本身围绕着流行音乐本身展开的关键词,无一例外是对流行音乐合法性本身的再度确认。虽然流行音乐的研究一直都存在,但事物本身的争议和非议一直都存在,这些话语的争夺正是最好的证明。
与此同时,此书的目的还在于纠正不少学者对流行音乐的轻视待遇,希望通过跨学科的研究,以作者们深思熟虑的训练和经验,给流行音乐打开新的路径,去打破各学科的局限性,包括他们自己的学科。这几点对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研究现状也十分适用。最终,需要回答“当我们讨论流行音乐时,我们究竟在讨论哪些问题”,流行音乐和我们用以讨论它的语言,不仅塑造着我们对它的感受,也塑造着我们自身。当然,这些关键词并不仅仅局限流行音乐本身,同时也指向其它文化艺术门类,理论的普适性并没有将其滑向相对主义。
中国流行音乐研究的持续力缺乏,不但研究滞后、研究人员少,研究成果少,而且不少研究是重复、雷同的。该书的翻译出版应该算是及时雨,可以给中国的流行音乐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启发。不但原著是流行音乐研究的精华与导向,翻译本也几乎原汁原味保留了原著的经典性。其实在翻译本出来之前,这本书已经出现在很多中国研究者的论文中,被列为了参考文献,如王彬、徐元勇、郭昕等人的著作中都有相关引用。有了这本译作,更多的研究者会有新的收获与启发,中国流行音乐研究也会上升到新的阶段。虽然距离本书出版已经过去快二十个年头,流行音乐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但关于流行音乐的研究仍没有超出此范畴,我们应当以此为基础,紧跟潮流,不断推进流行音乐理论的深化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