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新站高新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2021-11-12 17:42邓其福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学技术局
安徽科技 2021年12期
关键词:合肥高新区园区

文/邓其福(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学技术局)

一、 合肥新站高新区产业发展现状

1.经济高速增长

近年来,合肥新站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在其带动下,全区经济增长迅速,GDP 增幅连续多年位居合肥市首位。“十三五”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5%,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都在20%以上,增速均位于全市前列,成为合肥市经济高速发展的典范区域,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产业特色显著

新站高新区聚焦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制造和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进行产业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60.5%。以京东方、维信诺、美国康宁、法液空等龙头企业为核心的新型显示产业,聚集上下游企业90 多家,现已形成全国面板产能最大、产业链最全、技术水平一流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显示产业基地;以晶合12 吋晶圆、新汇成、中感微电子等龙头企业为核心的集成电路产业,聚焦集成电路设计、材料、制造、封测产业链,加速成为国内重要的集成电路产业重镇;以欣奕华、中车等龙头企业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产业,以国轩高科、彩虹光伏等龙头企业为核心的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不断壮大。

3.企业创新意识提高

在行业龙头企业带领下,园区企业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园区拥有市级及以上各类技术创新平台85家(含国家级平台10 家,省级平台41 家),研发投入强度年平均超5%,规上工业企业都建立了研发实验机构,基本实现了企业技术中心全覆盖。

4.创新载体规模壮大

已建成各类孵化载体10 余个,面积近20 万平方米。此外,与浙江大学等深入合作,大力培育各类产学研平台。北航合肥科学城成功落户新站高新区并上升为省委省政府直接推进调度重大项目,未来将建设成为新站高新区乃至安徽省重要的创新源泉;高教基地已有安徽中医药大学等各类院校20 所,在校生规模超10 万人,已成为全省最大、特色鲜明的高教基地。

二、 合肥新站高新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

新站高新区主导产业中,呈现新型显示产业一枝独秀局面,新型显示行业累计产值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为77.8%。尤其是京东方五家企业产值较去年同比增长18.9%,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为59.0%。而除新型显示产业之外的集成电路、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贡献较少,集成电路产业占比为2.1%,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占比4.9%,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占比为4.0%。

2.创新生态不完善

创新主体规模较小。新站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年来一直在50家左右徘徊,直到2020 年才首次突破百家,而合肥高新区已经突破1400 家,经开区也已经达到400 家,新站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只有经开区的29.4%、合肥高新区的7.7%,仅占全市的3.7%。

创新载体及平台承载力不足、水平不高,区属科创载体空间缺乏。载体数量与面积未形成规模化发展,市场影响及带动力不足,对科技型企业的承载力较弱,难以形成聚集型科技创新氛围。区属国有科创孵化载体建设方面,才刚刚起步,企业加速器、成熟科技园区的建设还未启动,科创配套服务有待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服务能力欠缺,缺乏知名机构入驻,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都明显不足。同时由于发展沿革、区位、综合服务配套等原因,整体创新创业环境氛围不浓、吸引力不足。

3.对外开放水平不高

新站高新区坐拥安徽省第一家综保区——合肥综保区,以及合新欧班列始发站,是合肥市乃至安徽省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窗口。但新站高新区对外合作成效与其优势资源不相称,2019 年,全区进出口总量42.7 亿美元,同比下降18%。

合肥是G60 科创走廊9 城市之一,同时是长江经济带节点城市,新站高新区在利用合肥区位优势、发挥对外开放桥头堡作用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强化。

4.产业发展环境欠佳

城市管理不能适应新站高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与高端产业需要不相称,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不多,社会事业仍然是明显的短板。由于发展沿革、区位、综合服务配套等原因,特别是在科技园区、大型商业综合体、高端写字楼、高水平医疗、教育资源等生活配套服务设施方面,与本市其他几个城区包括高新区、经开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公共服务水平、城市建设品质仍需进一步提升。

三、 合肥新站高新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积极打造高端产业体系

一是夯实做大显示产业。新型显示产业是新站高新区规模最大、特色最突出、优势最明显的产业,新站高新区要创新举措,做强新型显示产业集群。一方面围绕京东方向上下游横向延伸,聚焦玻璃基板、偏光片、光学薄膜、驱动IC、掩膜版、靶材等核心配套产品,提升国际化与本地化双线配套能力。另一方面围绕显示技术纵向拓展,积极跟踪引进培养激光显示、柔性显示、量子点等显示新技术。不断集聚优质产业配套资源,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大力推动显示产业垂直整合与多领域跨界创新,打造新型显示产业创新平台,着力巩固这一产业优势,使强者更强、优势更优。

二是培育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方面,培育三大新兴产业,提前规划、科学研究、合理布局园区产业结构。依托新型显示产业的基础性优势,高效调配国内外的高端技术、人才和资本等产业资源,同步推进集成电路、智能装备、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发展,培育新的产业支柱,优化园区产业结构。

2.多维度优化园区创新生态

一是着力培育创新型市场主体。坚持分类培养、精准支持,培育一批一流创新型企业,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集聚一批市场化服务组织,引导人才、技术、成果、资本等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打造创新型主体生态群落。支持大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开展技术对接、产业对接和市场对接,共同打造“专精化协同”创新生态圈;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巩固完善梯度培育机制,加快壮大园区高企规模;建立“瞪羚”企业挖掘、培育机制,促进“瞪羚”企业加速成长为高技术大公司。鼓励企业及社会组织建设一批投入多元、机制灵活、创新强劲的新型研发机构。

二是大力建设高端创新平台。构建孵化器与加速器两类双创载体,搭建产学研创新联盟、成果转化应用中心等多个专业平台。推动现有孵化器向“轻资产、重服务”升级,以灵活和低成本的方式提供创新创业空间。加大国有投资力度,利用国有平台,建设一批科技园区,为高新区高成长企业提供更加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和可快速拓展的物理空间。

三是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在人才“引育留用”上下足功夫,为全区发展集聚人才。落实合肥各类人才政策,积极引进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各创新创业团队申报省、市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依托高教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资源丰富的优势,鼓励园区大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利用好高教基地资源,围绕园区产业发展与升级需求,储备一批知识型、技术型、应用型人才队伍。积极谋划打造新站高新区技能教育品牌,提升新站高新区技能教育美誉度、影响力。

四是深化科技金融融合。完善由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上市融资等构成的多层次梯形融资服务体系,引聚一批金融机构与组织,开发符合创新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利用资本市场的能力和水平,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3.全方位深化对外开放合作

一是打造特色开发平台。要高水平建设合肥综保区,加快综合保税区转型升级,加强与周边区域的互通互享,探索和推动合肥综保区与其他保税区、口岸资源的联动发展,以提升合肥综保区监管与服务能力为主抓手,建设功能齐全、统一规范的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合肥综保区运营水平。

二是强化区域协同发展。扩大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交流合作,积极对接长三角区域的国家级创新园区,围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等产业,做好产业承接。在合肥市内部,携手合肥高新区共同打造同城高新“双子星”,形成企业间及产业上下游间协作配套,共同发展。要深化与中关村、张江、东湖等国内一流科技园区合作,学习引进中关村、张江高新区等先进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

三是拓展国际经济合作。紧扣“芯屏器合”产业定位,大力引进世界500 强企业和细分领域领军企业。支持新站高新区创新型企业联合海外顶尖机构共建国际科技联合研究中心,着力开展重点学科领域重大关键技术协同攻关。

4.着力打造产业科技新城

按照国家高新区关于产城融合的建设导向和总体要求,统筹新站高新区生态环境、产业基础、土地后备资源等方面比较优势,合理规划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大力建设产业园区、宜居社区、生态园区,形成产、城、人互为促进的良性循环系统,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一是优化空间布局。根据新站高新区产业特点及产城融合发展需求,按照“制造服务分离、产业功能集中、土地集约利用”的原则,全面统筹园区存量土地与用地需求,科学规划园区空间布局,整体打造“一心、四区、多园”空间格局,即以少荃湖科技园为核心,打造新站高新区城市创新中心,建设产业发展区、研发创新区、生活配套区、生态涵养区,打造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产业专业园区。

二是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对市区交通顺畅、园区内部交通便捷、整体路网体系完善”的高水平交通布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辖区学校布局;构建完善的现代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体系,让辖区居民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是提升园区品质。坚持“生态优先、探索先行”的原则,打造生态、智慧园区,推动形成依靠技术创新带动社会创新的发展路径,将新站高新区建设成五大发展理念的践行区、生态发展的试验室、智慧开放的未来城。

猜你喜欢
合肥高新区园区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待疫散云开,来园区赴一场春的修行
河南省国家高新区创新实力稳步提升
广东新认定6家省级高新区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高新区“三十而立”——高新区成全省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
孔学堂 纯粹的国学园区
四川新增7个省级高新区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