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合力机制的实效性探究

2021-11-12 13:14史美青山西工程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立德协同思政

史美青/山西工程技术学院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明确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如何把这一根本问题做好做优,把大学生塑造成为“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把这一根本问题做优做好成为目前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核心点。以什么样的机制体制推进高校立德树人育人工作体系建设,开创立德树人新局面,成为高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合力机制

高校思政教育和育人机制的协同开展,代表着教育模式的新方向,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就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协同育人机制的新思路和新方向。要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各高校的党、政、教、学、团、工等各部门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育人主题开展,都要各自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高校思政教育主渠道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真正形成协同育人合力机制,培养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那么,如何实现协同育人,如何发挥合力育人有效机制,应该是各高校不断探索推进的主要任务,需要各高校将多种力量多种要素进行良好整合和利用,确保高等院校至始至终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接班者的重要培养基地,这也就是我国高等院校思政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方向。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合力机制实效性的必要性

(一)是维护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要办好它,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它决定着社会主义高校的发展方向和前进道路,决定着“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决定着能否培养出拥有正确“三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我国高校在自身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中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部分高校党政干部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思路不清,定位不准,缺乏对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总体形势的分析研判;一些思政课教师教学有效性不强,严重影响意识形态教育的实际效果;部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性不高,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不到位、能力不达标,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些网络宣传工作人员缺乏风险防控意识和举措,不能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致使一些高校不断出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弱化现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在这种复杂的大背景下,各高等院校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挖掘各个方面的思政教育资源,多方面多角度的探索多学科多部门协同发展的可行性,积极应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各种问题与挑战,就要不断强化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整合高校各方教育力量形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联防联动联建协同育人机制,系统集成、积厚成势,全面推进、,协同高效,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建设,强化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增强高校铸魂育人实效性的需要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因此思政课教师一定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增强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但是高校要做好做优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一定不能只有思政课的主渠道发挥作用,一定不能只有思政课教师唱独角戏,一定不能脱离开高校各方力量的同向同行、协同推进、各方资源的有效供给,必须加强改革力度、系统集成力量、汇聚各方资源、打通淤点堵点、发挥协同效应,有效激发高校自身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推动形成“三全”集成的协同育人合力,营造良好教育生态,增强高校铸魂育人的实效性。

(三)是致力于满足当代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需要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重要指示,给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进一步表达了党和国家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殷切期望,也为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作出了战略性的指导。如何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何回应党和国家的殷切希望就成为高校思政教育要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因此,高等院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不能忽视任何一方教育力量和教育资源,必须在“三全育人”“大思政”教育格局中合力推进,共同为学生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共同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扣子,让徳才兼备成为高校大学生的追求目标,共同致力于推进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合力机制的现状分析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不断提升对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视,使得高校的思政教育的理念和思想不断地得以更新,伴随着思政教育工作者对思政教育规律的深度挖掘,对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深入探究,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主要体现在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理解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整体道德素养获得明显提升;高校对于思政教育和协同育人这一先进教育理念的认识和认同明显提升。但是,在开展思政教育和协同育人的工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淤点和堵点,这些问题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必须对存在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剖析才能予以妥善的解决。

(一)协同育人机制在一些高校顶层设计中不充分

在当前阶段,怎样把协同育人机制和思政教育的现有教学方式进行良好的结合,使得思政教育在党、政、教、学、团、工等各部门的各个环节都能够产生协同育人作用,实现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人人育人的良好互动和局面,让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得到大幅度提升,仍然是高校高层领导需要给与重点关注的问题。然而,高校各部门通常具有既定的教学任务和培养指标,因为这个原因,使得各个组织和部门间难以自发的形成协同教育的默契,无法互相学习、补充,融合为一个整体的运行机制。根据调查情况反馈,部分学校虽然能够非常积极的根据党和国家的重要指示进行思政教育和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但是在具体运行的过程中往往因为各种各样的困难而收效甚微。另外有一些院校,虽然能够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师参与其中的教育制度,但是在落实实际工作的时候,往往只是一个空架子,没法在实际开展工作的时候给与必要的多方面资源支持和保障,使得光有理念和制度,没有落实和结果的问题时有发生。

(二)高校缺少能够整合协同育人共同体的运行机制

通过对部分高等院校协同育人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的调查发现,各院系的辅导员、专业老师、心理健康咨询老师和思政课教师等各部门的相关思政工作者,和高校团委、学工部、宣传部等不同工作部门之间根本没有能够协调协同育人机制的教育资源整合的方法和机制,没有能够有效的建立起一个能够协调多层级、多部门的良好合作的育人协同体。这些组织或者个人通常只能够从本组织的角度或者自己的工作范围出发展开育人工作,并没有充分考虑协同其他部门或者组织或所有任课教师开展育人工作的可行性,没有能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力量的机制,从而给协同育人工作带来困难。总的来说,不论是高校内部,抑或是外部以及高等院校之间,能够进行思政教育整合的资源是非常多的,可是这些重要的资源通常被忽略了,并没有充分的应用到思政教育的具体活动中来;或者出现之前所述的“各自为战”的孤岛问题,或者出现“孤军奋战”的无援问题,没有将这些资源在不同组织或者个人之间进行良好的协调和整合。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开展效果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和体现。

(三)缺乏协同育人机制的外部支持保障

通过多项调查发现,缺少协同育人制度的外部支持保障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体现:一是用于支持和确保思政教育工作的总体费用不充分。虽然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存在专款专用的规定,可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的高校和一些非重点的地方高校中,用在思政教育方面的费用远远低于高校在其他教学科目和管理上的费用。另外,用于思政教育的专项费用往往还用于学校的其他活动中,并没有真正实现专款专用。,这些问题也往往导致思政教育的工作人员在开展相应教育活动时费用不足,无法有效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另外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保障规章还不够全面和完善。部分高等院校在制定相关的规章和制度时考虑的不够充分和严谨,往往是为了交差,从而敷衍了事,所以,这些规章制度本身的适用性就需要重新探讨。另外还有部分高校,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实际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规章制度的要求往往远远高于实际情况,存在过分乐观的情况,根本没法保证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实际展开。

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合力机制实效性的途径

要真正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合力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实效性不强等一系列问题,高校必须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提高对立德树人根本问题重要性的全面深入认识,积极谋划和有效开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合力机制的顶层设计,将学生德育素质发展作为首要考虑因素,有效整合思政教育的人的资源和物的资源,健全完善的协同育人合力机制来调动和支持三全育人教育工作的充分开展,并且提高对于思政教育各部门内部各个要素相互协同合作的有效性,使得高校思政工作协同育人合力机制真正能够落到实处。

(一)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制度供给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各级党委要把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的、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当前高校加强党委领导下的“大思政”育人长效机制建设指明了方向。

积极建构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政、教、学、团、工等部门统筹协调运行,基层组织落实落细,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大思政”协同育人制度体系。在这个方面,我校已经先行一大步,学校党委从育人工作的整体性、结构性、功能性要素出发,统筹考虑各部门之间的衔接性、配套性,精准为各个部门画好了“目标分解图”和“任务节点图”,精准施策,重新改组了学校思政工作领导组,建立“清泉”协同育人中心,以协同育人中心开展的德育“2+x”综改项目为抓手,统筹规划校内校外协同育人教育资源,通过制度的规范和协同有序的运作,打破了长期以来,学校多部门之间在“立德树人”上各自为政或互相扯皮的局面,补了制度上的短板,打通了各部各队伍之间的堵点,充分发挥制度上整体系统功能优势,将方方面面人、财、物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利用,把千差万别的局部目标引向组织目标,把党、政、教、学、团、工等部门的分力组成育人合力,强化了部门间“大思政”教育资源和教育能力的协同互补供给,为营造立德树人一盘棋的优良育人大环境和大格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山西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首批培育中心。

(二)立足主渠道,巩固主阵地

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作用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高校一定要用好思政理论课教学这一主渠道,发挥思政理论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它在引导和培育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这段主渠道,在这个主阵地,思政课教师还必须遵循教学大纲,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更要强调价值观的塑造,要求能够发挥出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的核心功能,积极引导高校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和思考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和事务,清楚知道自身的责任和发展方向,努力将自身铸造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培育大思政课程体系,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然而,事实上,目前很多高校,尤其是一些理工类高校,审视其课程设置方案,整个专业课程设置和专业教师配备所占比基本都在80%以上,相应的高校大学生也会把在校80%的学习时间用于专业方面的学习,只注重专业发展而忽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和身心健康状况。但是我们必须明白,高等院校立校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政教育须臾不能脱离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不能脱离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实践过程,所有课堂,所有课程,所有教师,都应该回归初心,回归本分,同向同行,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创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实施体系,真正建立“三全大思政”的教育体系,因此高校必须致力于高校教育资源的供给侧改革,着力破解高校思政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包括在学校党、政、教、学、团、工等各部门之间有效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包括课程思政的短板,因此,各高校一定要坚持问题导向,实施精准对策,树立新的育人观,更好地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猜你喜欢
立德协同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