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诗词观
——论当代“三有”好诗

2021-11-12 12:54刘如姬
心潮诗词评论 2021年4期

刘如姬

网络时代改变了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为旧体诗词的复兴提供了新的传播空间,形成了一股新兴诗词创作潮流。随着阅读的快餐化和碎片化,人们只要指尖轻触即可发布或者查看作品,加上诗词创作辅助工具的产生,降低了诗词创作的门槛,模糊了诗人与爱好者的界限,使诗词创作从古代的小众“精英”文学变成“大众”文化,诸多诗歌爱好者加入创作队伍并成为生力军,平庸化、概念化在诗词创作中屡见不鲜,造成大众的审美疲劳和阅读疲倦,甚至有人说好的诗词在古代已被写尽。其实不然,许多当代诗词创作者立足现代审美理念与语言模式,以古韵养文脉,以实体诗社和刊物等为依托,以广阔的网络文化空间为媒介,与时俱进创作出许多让人“眼前一亮”的诗词作品。那么,如何创作出一首大家心目中的好诗词呢?我认为要师古承今、兼容中外,以雅正为底色、以时代为镜像、以创新为抓手,创作出有烟火气、有画面感、有时代性的作品,实现诗词创作上的自我突破。

一、有烟火气

疫情之后“烟火气”一词和地摊经济一起,迅速成为各类媒体的头条。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诗词创作来源于生活,要用一颗本真的心去感受生活,去触摸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形成饱含“人间烟火气”的具有独特艺术境界和感染力的作品。

一要捕捉鲜活片断。刘再复说:“诗意就在附近,就在身边,就在本真的心坎里。”诗人笔下的事物应该是新鲜、活泼、生动和富有人味的,要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细节、人生百态,以自己的禀赋性情去书写饱蘸个人生命底色的真诗。如殊同的七绝《西站送客》:“满天星斗向西流,一站华光入夜浮。说好不为儿女态,我回头见你回头。”笔者的《春节回乡》:“村路行来垄亩青,新楼鳞栉看分明。偶逢旧友携儿过,欲唤突然忘姓名。”就是截取了生活中“我回头见你回头”“欲唤忘姓名”这样一个细节,鲜活形象,读之如在目前。

二要演绎真情实感。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者,所以吟咏性情也。”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现在网上有一些诗人写诗矫揉造作,虽然语言也美、典故也不少,但读多了味同嚼蜡,就像是五颜六色的塑料花,再鲜亮终归没有灵魂。至性写真情,唯其真实,方能写出有温度的作品。如韦树定这首五古《京中暴雨夜老母来电》:“毕业垂五年,两儿客京沪。炫诗与远方,故园囿老母。反哺愧无能,老母犹种黍。怜母愿岁荒,不必负黍苦。秋黍竟丰登,白日事陇亩。近夜遭暴雨,又恐黍生腐。新黍腐则已,旧谷卖如土。墙角埋存款,夜寻不知处。惊慌急捶墙,致电长哭诉。慰母稍稍安,反被催婚娶。一头独默然,挂电听窗雨。忽然复来电,闻母杂笑语。存款寻复得,沙发缝中贮。儿闻但轻斥,有钱买肉去。京沪房价高,买房更何补?老母转伤心,雨断前村路。刷刷到儿心,诗思亦凄楚。”记述了客居京华的诗人在暴雨中与母亲的一次通话。真挚浓烈的情感如地表下的火山蕴于“催婚娶、斥母买肉、京沪房价高”等日常琐碎中,直欲喷薄而出。如葛勇的《小说人生》:“有人名字绕心田,借酒酣时说李娟。众友无言秦旭哭,吾妻已死十三年。”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名入诗,描写与小学同学重逢的一段场景,读完令人唏嘘不已。

三要突破固化语感。如王玉祥《牛二穷横》(新韵):“休言破落便心灰,老子京城也响雷。似蟹横行拼有命,如魂穷绕立无锥。他当大款他装鸟,我是流氓我怕谁。晦气偏逢青面兽,牛皮吹裂血花飞。”以俗语、口语、诨语、小说语入诗,新奇泼辣,令人拍案。亦可象声词入词,如高昌的《霜天晓角·昌黎黄金海岸观浪》:“柔似轻纱。那顽皮浪花。扯地牵天拍岸,轻一滚,笑声:‘哗……’ 风来说个佳。雨来还美些。万顷波涛齐唤:‘归去也,海天涯。’”“哗”是象声词,用于词中,自然清新、活泼可爱,视格律如无物。也可俗语炼字,如笔者的《浣溪沙·江南春》:“夹岸荑杨绿到门,拱桥倒影棹边分。橹摇云水入烟村。 燕尾裁斜三月雨,鸭头氽出一溪春。谁家稚子学垂纶?”“氽”是方言,用于词中,用语尖新,对仗工稳,状景明丽,做到了俗不碍雅。也有外来语入诗,如金中的《美利坚憧憬TEX⁃AS》:“仙人掌下滚原油,南美风情一望收。地养棉田展无际,天横午日射当头。酒吧爵士昂心胆,牛仔胸毛刺眼眸。痛饮狂歌抒野性,当于得克萨斯州。”以外来语巧妙入诗,浑然天成,别具异域风情。

四要选取独特视角。在描写生活周围的大小事件时,要找准角度,选好创作的切入点,形成特有的意境,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也就是通常所称的“诗眼”。如杨逸明的《初春雨夜》:“乍暖还寒夜气清,恰宜无寐散烦缨。小楼停泊烟云里,零距离听春雨声。”李伟亮的《保定乘K字车》:“过眼风光数点青,黄昏广播细聆听。慢车自有人情味,每在深秋小镇停。”从独特的视角写“零距离”去听春雨、慢车有“人情味”,巧妙又传神。如前几年情人节,梅州的两只奈何鹅刷爆了朋友圈,形成了一股咏鹅的诗词热潮,其中王恒鼎的咏鹅诗:“交颈依依唤奈何,等闲平地起风波。世间无限分离苦,岂独伤心一对鹅。”以小见大,以鹅离别之苦,联想到世间离别之苦,此诗一出,网上诸多咏鹅诗可尽废矣。

二、有画面感

诗词中的画面感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是否能够吸引读者,没有画面感的作品经常会被人视为无的放矢或无病呻吟的“假大空”。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心理学上人们总是更相信自己看到的东西。因此,古代小说等文学作品常被演绎成戏剧,19世纪以后,画面感更强的电影、电视剧出现了,一下子占据了主流媒介。究其原因,是因为电影、电视剧等的画面感强于戏剧。因此,画面感在诗词创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有人说:“无画面感不成好诗。”唐代“诗佛”王维,他的诗作,虽寥寥数语却能营造出一种高远的意境,苏轼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词创作中要发挥想象力和汉语的特殊敏感性,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多感官描写,营造出画面感、层次感,形成隽永的意境,加深读者阅读时的感受,使读者身临其境地“看”到美景。

一是状景如画。通过截取具有内在联系而又迥异特点的纯场景,营造一个能寄托特定情感的意境。可简笔勾勒。如笔者的五绝《有忆》:“溪边老榕树,月下白衣衫。谁能曾共我,坐到夜深蓝。”寥寥几笔以视线的远近角度变化,产生对比和空间感,构建唯美画面。可工笔淡描。如钟振振的七绝《松花湖》:“松花秋水一湖清,四百里山围玉枰。最爱夕阳红湿处,渔船似在火中行。”李金明的《夏灌》:“水声汩汩欲谁听,麦地金黄渠草青。午后微风光影里,红蜻蜓与墨蜻蜓。”模拟摄影师拍摄时的构图,参照电影色彩、光影、声音、质感、剪辑等手法,恰似一幅水彩画。可妙笔传神。如姚泉名的《过芷江》:“布瓦杉墙翠竹环,村居两两半藏山。秧田水足江新满,常被青崖撞个弯。”平中见奇,不动声色中,最后一句破空而来,如惊雷堕地。刘雄的《早发》:“生无根蒂住无方,车发渝州夜未央。拳曲厢中似行李,一般打叠到绵阳。”比喻出人意表,虽奇特又贴切传神。

二是以景抒情。写景时叙议兼具,在截取场景的基础上进行情感抒发,开掘事物的深层意蕴。或打破单向、一元的思维定势,寻找新的突破口,获得新的意蕴。如江岚的《秋窗晚望怀友》:“满城灯火乱如蝶,雨打秋槐一径斜。老友半年不曾聚,算来只隔两条街。”阐述了现代都市人的现实生活状态,意象清寂淡雅,别有况味。林峰的《北京铁路局党校培训》:“夜深犹有读书人,一点心灯自绝尘。但得真言长在耳,望中诗蕊早成春。”别出心裁,从“心灯下的读书人”这个场景入手,把理论化、模式化的党校培训写得如此富有诗意,深沉动人。郑雪峰的《登高》:“白云白鸟不须招,耳畔松声作意骄。但向苍茫残照里,一筇来受万峰朝。”用逆向思维的手法写出看山的另一个独特视角,慷慨豪迈。如刘鲁宁的《山中小院》:“山前多细雨,云外有人家。小圃竹篱短,能围四季花。”以小喻大,兼具时间和空间的纵深感,可谓纳须弥于芥子。

三是由景及理。在写景状物时不拘于一孔之见、一隅所感,深入进行思考提炼,形成智性的感悟与富于隐喻性的意象,阐明人生哲理。如熊东遨的《对镜》:“碧绿晶莹水一湾,鉴人今古正衣冠。莫因似是而非误,真像还宜反面看。”阐述了如何去看待生活中的“真像”,精辟辛辣,一针见血。如李梦唐的《咏史》:“高阁垂裳调鼎时,可怜天下有微词。覆舟水是苍生泪,不到横流君不知。”巧用典故表达了一个时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思考,纵横捭阖,极具气象。当然也有不带画面感的只议不叙的纯说理诗,用偏重于逻辑思维的方式直接阐述生活哲理,从创作角度来说,由景及理的诗难度很大,而纯说理的诗写好就更难了。

三、有时代性

一方面是描写新题材。欧阳修说:“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诗词与生活息息相关,要与时俱进解读、剖析时代镜像,记录和阐释繁复多姿的当代现实生活,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作品。如贺苏在纪念香港回归诗词大赛的获奖作品《香港回归》:“七月珠还日,百年雪耻时。老夫今有幸,不写示儿诗。”独辟蹊径,以小诗写大题材,巧妙引用了宋朝诗人陆游《示儿》诗的典故,增加了诗的容量和内涵,短短二十字道出了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深沉的爱国之心,家国情怀尽在其中。如魏新河的《水龙吟·黄昏飞越十八陵》:“白云高处生涯,人间万象一低首。翻身北去,日轮居左,月轮居右。一线横陈,对开天地,双襟无钮。便消磨万古,今朝任我,乱星里,悠然走。 放眼世间无物,小尘寰、地衣微皱。就中唯见,百川如网,乱山如豆。千古难移,一青未了,入吾双袖。正人间万丈,苍茫落照,下昭陵后。”以其飞行员的独特视角,描写了驾驶飞机飞越十八陵的情景,苍茫幽阔,可谓道前人、道常人之所未道。

二是嫁接新语汇。新时代、新题材、新事物必然产生新语汇。如何将当代语境和元素植入我们的古典诗词,使其在诗中圆融自然、生动形象地表达,增强诗词的审美愉悦,是我们当前诗词创作面临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刘庆霖的《送于德水之日本》:“百年聚散似飞鸿,唯把真情叠梦中。分别望残心里月,相逢握痛指间风。”运用“通感”手法营造活泼新奇的意象和情趣,无理而妙。如段维的时政诗《献给中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南湖摇荡小红船,解锁烟波扶舵参。今日列装航母后,如何梦越海深蓝?”将现代语汇嫁接于古典的诗词语境,使概念化的时政诗形成奇特的陌生化的效果。如笔者的《西江月·六月》:“竹影扫描六月,蛙声褶皱阳光。蜻蜓蘸过小荷塘,惹得波心轻荡。 稻簇梯田初穗,花镶野径犹芳。垄风肆意绿铺张,青到白云之上。”活用动词,动感十足,给读者造成视觉冲击。

三是实验新手法。在格律的框架下,加强写作的现实观照,从多维度去刻画现代人的心灵处境与社会现实。主要采用借鉴现代诗等表现手法,将熟识的流行语汇置入全新的语境,颠覆诗词的传统架构,营造文本阅读时的惊异感,凸显出鲜明的个人风格,实验体领军人物李子、独孤食肉兽、嘘堂等在这方面都作了许多探索。如李子的《临江仙·童话或者其他》:“你在桃花怀孕后,请来燕子伤怀。河流为你不穿鞋。因为你存在,老虎渡河来。 你把皇宫拿去了,改成柏木棺材。你留明月让人猜。因为你存在,我是笨婴孩。”如独孤食肉兽的《念奴娇·千禧前最后的意象》:“火柴盒里,看对面B座,玻璃深窈。冬雨江城流水粉,树色人形颠倒。达利、庄周,恍然皆我,午梦三微秒。石榴血溅,花间蝴蝶尖叫。”如嘘堂《独饮夜排挡》:“猛疫变飞蝗,夜灯白欲腐。薄翼眩水晶,徘徊青天渚。独坐等空车,计程表无语。浑浊玻璃杯,肮脏竟难举。泡沫色微黄,行客皆栩栩。此际静物多,灵魂尽褴褛。或闻声色宣,历历在岛屿。惟将眼波横,疲惫之妓女。晚服绉而狭,胸针亮如脯。视我阴影中,闲闲伸一箸。万物感自然,生息任所取。谁是梦游人,却为欢情阻。暂辞亦可怀,高楼直于杵。五月衣已单,蔷薇正暗吐。”这样“酷”或者说是“前卫”的诗词,古代是无论如何也没有的。网友留取残荷云:“嘘堂系实验体持手术刀者,独孤是流浪歌者,李子是微醉上班族。”

古典诗词创作之潮方兴未艾,古典诗词复兴之路任重道远。随着文化土壤的流失,诗词的繁荣,仅限于圈内的小繁荣,远达不到像古代一首好诗词出炉即可传唱天下知的地步。诗词不像作家可以登上财富榜,不像书画可以按平尺论价,不像音乐电影可以流行造星,连古老的民间杂剧都可以成为“非遗”,被列为政府文化保护项目……诗词还处于边缘状态,尽管没有多少市场和版税回报,依然是坚韧而温暖的存在。当代诗人们坚守着诗词这方净土默默耕耘,更要以意为先,秉赤子之心,写性灵之诗,去挖掘与发现生命里的张力与能量,创作出有烟火气、有画面感、有时代性以及有精神力量的好作品,提升旧体诗词创作群体的作品质量和整体形象。同时,用古典诗词人文精神的阳光导向去涵养现代文明,为时代文化和精神“拾遗补缺”,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