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现场:格律辨析与深化诗词教学

2021-11-12 12:54侯立兵
心潮诗词评论 2021年4期

侯立兵

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版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材大量增加了古典诗词的篇目。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教材中诗词的篇目超过三百首,对比此前的语文教材而言几乎增加了一倍。古代诗文的篇目总数在教材中的占比也达到40%。由此可见,古典诗词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分量已经非常之重,不可等闲视之。然而,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诗词创作尤其是基本格律训练的断层,导致现在大部分语文教师不谙诗词格律,更不会诗词创作,继而导致诗词教学的表层化和形式化。一些诗词课堂追求花样翻新,且歌起舞,热闹不凡;一些课堂美其名曰“鉴赏”,显得高大上,实际上无非是时代背景、作者简介、疏通意义,外加几个典故、段子而已。其实,“鉴赏”是一种很高层次的文学审美活动,不了解诗词格律、不具备一定的创作体验肯定无法深入诗词的内在肌理,自然无法与古人会心会意,无法做到与经典的脉搏同频共振,这样所谓的鉴赏必然是浮光掠影,无法深入。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大部分是格律诗词,即便是古风、古诗也讲究押韵。有鉴于此,本文提出重返诗词创作现场,以格律常识为抓手从三个维度深化诗词教学,提升诗词课堂的整体教学效率。

一、格律与审音辨义

平仄、押韵、对仗是诗词格律的三大要素。这三大核心要素也相当于三条重返诗词创作现场的管道,借此就可以对诗词进行格律还原。还原作品的格律,有一个最直接的功用:对一些有争议的字词进行审音辨义。而且,这种审音辨义的效率最高,可以一锤定音。试以小学课本中选用的杜甫《春夜喜雨》为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五律尾联两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中有两个多音字,“看”和“重”。许多旧版的教材解释这里“重”字应该读“chóng”,并说是重叠的意思,形容花儿很多。可是,也有人反对,解释说雨水打湿了花瓣,因而很重,因此应该读“zhòng”。两种观点对立,都从词意的角度来解释,莫衷一是,把问题弄复杂了。还有这里的“看”是读“kān”还是“kàn”?很多人读“kàn”。两句诗,两个字,读音可谓是众说纷纭,读者、师生也可能疑虑重重。其实,问题本身不复杂,只是没有找到更为直接的方法。如果从平仄格律上来分析,这两个字的读音立马就可以判定了。这两句的平仄常规格式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一三五不论,平仄可以从宽。“湿”字在古音中是入声字,算仄声。再来具体分析,“看”“重”都处于第二个字的位置,平仄不能从宽,这样一来就确定了:在这首诗中“看”只能读“kān”,重只能读“zhòng”。无须纠缠“重”的词意争论,从律诗的平仄规则直接去判定,就可以化繁为简、一锤定音了。

再举一首初中语文教材的篇目杜牧的《泊秦淮》为例: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是一首七绝,用商女的歌唱反衬亡国之恨,抒发对历史的无限感慨。首句写六朝古都南京秦淮河的夜景,“烟笼寒水月笼沙”,用了两个“笼”字,是该读“lóng”还是“lǒng”呢?这又是一个常见的疑问。对于这个问题,作为读者的你又是如何看的呢?有些老师、家长或者反应快的学生,也许马上想到了“笼”在今天有两种读音。查《现代汉语词典》,读“lóng”的时候多是名词,如“笼子”,但也可作动词,如“笼着手”;读“lǒng”的时候多是动词,如“笼罩”“笼络”,但也可作名词,如“箱笼”。可见,关于“笼”读音的解释比较复杂,如果按照这些解释去判定“笼”在这首诗中的读音,读者一定会云里雾里。还是从平仄规矩来判定比较便宜,“烟笼寒水月笼沙”这一句的平仄规范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一三五从宽、二四六分明,这两个“笼”字处于第二、第六的位置,因此不能从宽,只能读平声,也就是第二声。这样一来,关于这两个“笼”字读音的各种争论就可立马平息,可谓一锤定音。

部编本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材第21课选用了王昌龄的《出塞》和王翰的《凉州词》,随文都附有注释。但是,注释中都没有标注这两首诗中的两个关键字的读音。一个是《出塞》中“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教”字,“教”有平仄两读,课文未注何种读音,其实这个字对于理解全诗来说还是非常关键的,课文编者对此选择了无视。教师可以从两个角度给学生讲解这个字的读音:一是从词意上定音,这里的“教”是“使、让”的意思,因此读“jiāo”;二是从格律规则上定音,这里的“教”需用平声,因此只能读“jiāo”。另一个是《凉州词》中“醉卧沙场君莫笑”的“场”字,“场”有平仄两种读音。如果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很难确定这里“场”字应该读哪种读音,会出现判断上的纠结和两难。其实,只要重拾格律的密钥,难题也可以迎刃而解,根据平仄要求,这里的“场”只能读平声,即“cháng”,不可能读“chǎng”。联想到中学教材中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沙场秋点兵”的“场”,也只能读“cháng”,因为无论是《钦定词谱》还是龙榆生《唐宋词格律》,该词牌的此处都是平声。

二、格律与诗词背记

诗词背记能力无论是对当下的诗词学习还是长期的人文素养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诗词背记是中小学诗词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新的课程标准增加了背记篇目的数量,高考语文试卷也有一定分值的考题专门用来测试古诗文背记能力。因为牵涉到高考应试成绩,所以如何提升背记的效率是中小学教师和学生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对于诗词背记,许多教师会强调理解含义、反复熟读,不可否认这些方法的重要性和基础性。但是,长期以来利用格律来促进背记的方法,也就是笔者所说的“格律助记法”却在相当程度上被忽视了。其根本原因在于许多中小学语文老师自身缺乏对格律规则的掌握,自然也谈不上教学生以格律来促进背记了。事实上,利用平仄、押韵、对仗的常识对于促进诗词背记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对于一些长篇诗词而言,利用押韵规则和特点更是可以有效提升背诵效率。

试举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为例,这首七言长诗共36句252字。很多人在着手背诵之前,并未参透这首诗的押韵特点,错失了诗篇自带的记忆编码。这首诗36句可以分成9个小节,每4句一节,这不仅是诗意跳转的划分,同时也是押韵换韵的节点。全篇每4句换韵,共用了9个不同的韵部。进一步观察还可发现,在每节4句之中,均为一、二、四句押韵,第三句不押韵。如果本节押平声韵,则第三句用仄声尾;反之,亦然。譬如,开篇四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一、二、四句的结尾“平”“生”“明”押韵,在平水韵中均属“八庚”部;押的是平声韵,第三句结尾“里”,用仄声。接下来四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一、二、四句的“甸”“霰”“见”押韵,押仄声韵,第三句结尾“飞”相应用平声。按照规律,依此类推,直达最后的第九节换韵。这样就可以用韵字追踪、韵部替换来作为提示的标记,提升记忆的效率,增强记忆的准确性和稳固性。

白居易《琵琶行》共88句616字,历来被列为高中必背的篇目,也是必背篇目中篇幅最长的。其实,也可以借鉴上面讲到《春江花月夜》时的格律助记法。只是《琵琶行》的押韵更加复杂一些,有时两句一换韵,个别时候连续十多句不换韵。试看描写琵琶女自叙身世一段,“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起始两句每句押韵,两句之后换成了去声的“u”韵(对应新韵而言),从“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直到“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分别用了“住”“部”“妒”“数”“污”“度”“故”“妇”“去”9个韵脚字,两句押韵,一韵到底,总共18句。“污”在平水韵中属“七遇”,去声。倘若给学生解析了这一押韵的特点,那么学生就能快速背记这一部分,对于提升背记效率无疑将大有裨益。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利用格律规则还可以增强诗词记忆中的自动纠错能力,提升背记的准确性。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曾经遇到过一个真实的案例。曾有语文老师在上示范课时讲授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这是小学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该教师在诵读和板书时一直将后两句当成“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课后评课时有人指出其错误,她很久都回不过神来,意识不到错在何处。其实,从现代文的语感来看,读成“满园春色关不住”似乎并无违和之感。可是如果懂得“一句之中平仄交替,上下两句平仄对立”、一般情况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些基本格律常识,马上就会意识到应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

再举一例,央视一套在2020年8月份的一期《挑战不可能》节目中让选手比拼诗词接龙,其实也是比拼诗词背记能力。比赛过程中,有一位女选手背出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的颔联下句“深巷明朝卖杏花”,结果背成了“明朝深巷卖杏花”,并被遗憾淘汰出局。随后,现场评委嘉宾对此说了一堆隔靴搔痒的评点,却没有道出选手为何背错的理由和怎样记牢记准的方法。从格律还原的维度来看,“深巷明朝”之所以不能颠倒为“明朝深巷”,一是因为平仄规则,二是因为对仗的需要,因为律诗颈联必须是对仗,而上句是“小楼一夜听春雨”,“小楼”对“深巷”,“一夜”对“明朝”,不仅合乎平仄,而且词意词性和结构也对上了。可见,利用格律规则不仅可以提升背记效率,还可以提升准确性,可以在头脑中建立自动纠错机制。这就是格律助记法的功用。

三、格律与仄韵诗词教学

在古典诗词中除了相对常见的平声韵之外,还有一部分仄韵诗词。据笔者的粗略统计,在《全唐诗》五万多首诗中仄韵诗的占比大约有三分之一,这个数量其实也是非常庞大的。据笔者考察,中小学教材选用的格律诗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仄韵,而这些诗押仄韵的特点却极少有教师引导学生去关注。词的押韵有平韵格,也有仄韵格,还有平仄韵转换格、平仄韵通叶格、平仄韵错叶格。或许,有人会认为这些常识对于中小学生没有必要进行专业性的全面讲解。但是,对于具体的词作则不可不作出细致的讲解,否则,就无法引导学生从创作选韵、用韵的本源上体味不同词牌的不同韵致,这对于深入理解词意、词境都是不利的。

然而,当下的现实却是仄韵诗词的格律特征和韵律之美,在中小学课堂上被有意无意地无视了,这的确是非常遗憾的事情。譬如,小学教材中选用的孟浩然的《春晓》、李绅的《悯农》都是五言仄韵诗。《春晓》是一、二、四句押韵,“晓”“鸟”“少”,用新韵对应来看押的是“ɑo”韵,而且是上声韵;第三句不押韵,句尾字用的是平声。《悯农》的押韵规则与此相似。中学课本中选用的杜甫《望岳》是一首典型的仄韵五律,“了”“晓”“鸟”“小”,押的都是上声的“ɑo”韵。上声韵具有跌宕起伏、余味悠长的声情特点。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的上阕四句每句押韵,韵很密,押得是“ɑo”的上声韵,细细品味可以感受到一种舒缓、缠绵、亲切的韵味,声情符合“翁媪”闲适的生活情境。下阕换韵了,换成平声韵“东”,声情响亮、明快,又与少年儿童的朝气、调皮的性情相吻合。词牌《满江红》有两种不同的词谱,有押平声韵的,也有押入声韵的。其中以押入声韵的最为经典,中学课本中选用的岳飞的《满江红》就是押入声韵。这首词通篇押入声韵,九个韵脚字“歇、烈、月、切、雪、灭、缺、血、阙”都属于入声“月”部,读来音韵悲切。《康熙字典》的《声调歌》讲“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发声很短,收音很急,最适合表现悲咽之情,似有壮志难酬之感,这与岳飞的词境是高度匹配的。龙榆生《词学十讲》也曾说:“余如《满江红》《念奴娇》《贺新郎》《桂枝香》等,如果用来抒写激壮情感,就必须选用短促的入声韵,才能情与声会,取得‘读之使人慷慨’的效果。”《满江红》也可改作平韵,姜夔有《满江红·仙姥来时》,是迎神送神的歌曲,韵脚字都改成了平声,就立刻使人感到音节和婉,将之与岳飞的作品比读,便可以感受到一个舒缓、一个急促,两者的风致迥然有别。柳宗元的《江雪》属于仄韵诗,是一首押入声韵的五绝。“绝”“灭”“雪”,三个入声韵,也是为了表现苦寒的诗境,而此种声韵与诗人在永贞革新失败后遭贬南蛮之地永州的人生境遇也是两相契合的。唯有如此,才能将一首诗的意、韵、人三者融会,从而做到真正有深度的理解和鉴赏。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但是在许多方言(如粤语)中依然留存,倘使语文教师能用方言让学生细品其中的独特韵味,了解独特的声情,无疑将深化对有关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可见,细究不同的用韵方式,对于体会不同诗词的声情,从而真正做到深度鉴赏是至关重要的。中小学的诗词教学必须用好格律的密钥,尤其是对于大量的仄韵诗词更要引导学生细致品味。通过返回诗词创作的现场,深化诗词教学。

以上,我们通过重返创作现场、重拾格律密钥的方式,分别探讨了格律常识对于促进诗词的审音辨义、诗词的背记和仄韵诗词教学的重要价值,也列举了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和方法。我们主张中小学语文老师应当掌握基本的格律常识,而且要善用“格律”——这把诗词与生俱来自带的基因“密钥”来深化诗词教学。与此同时,全国师范院校的中文专业也应当将格律诗词创作纳入课程体系,唯有如此才可能从师范人才培养的源头上解决诗词文化尤其是格律常识教育断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