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鹏 葛桂芹 史海亮 辛桂成/潍坊职业学院
2005 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颁布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以下简称“05方案”),在方案中,两部委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05方案”实施至今十五年来,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看来仍呈现形式单一、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教学效果并不令人十分满意。
为贯彻“05方案”,潍坊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在进行不懈努力,近十余年的实践教学形式越来越丰富:比如贴近大学生的法制报告、法制竞赛、模拟法庭、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PPT演讲、万人同步收看《新闻联播》及各种主题教育活动等,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的同时,增强了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信心。但是,在这些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背后仍然隐藏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化不深、学生的受众面比较小,难以实现教学的全覆盖。在新时代到来之时,我们与之有了更多的新担当、新使命。“微电影”在“微时代”“微文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以相对简约和个性化的表现方式,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迅速“微”风而起,它的传播速度和强度绝对是空前的。微电影作为新载体,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心理,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课堂并重的原则,微电影教学法能够将二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是教师进行“传道受业解惑”的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第二课堂是在第一课堂的时间之外所进行的与第一课堂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目的是消化吸收第一课堂的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素养。第二课堂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等院校育人的重要渠道,是大学生丰富实践经验的主要阵地。
在第一课堂,教师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将课程内容与社会热点相结合,开辟专题进行讲授,完成相关教学目标。在第二课堂,教师对学生进行微电影制作的培训与指导,学生完成微电影作品,教师结合课程进度选出相应的优秀微电影作品在第一课堂播放,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启发学生的第二课堂微电影作品的制作,并完成了思想政治课知识理论的升华,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 求知。”在第一课堂学习理论,在第二课堂进行实践检验。完成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从而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学有所得,最终达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
微电影实践教学法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其他实践教学方法可以更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微电影的呈现是需要编剧、导演、演员、剪辑技术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和相互配合的结果。这些不同角色的同学在创作的过程中结合着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融合进自己的思想、情感,内化自身良好的人文修养。编剧同学的剧本、导演同学的指导编排、演员同学的用心表演、剪辑同学的高超技术等等,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无不在用心揣摩,这就避免了PPT演讲、撰写实践报告“一人操刀,全组受益”的弊端。同学们拍摄的微电影在班级里轮流展播,同学们看到自己用心、小组合作拍摄的作品时,在内心升腾起自豪感的同时,又加深了对作品和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在班级展播也避免了像辩论、小品、舞台剧等实践活动受教学条件和设备影响的状况。最后,还可以将微电影作品放在学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上展播,增加受众面,从而推进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强调:课堂教学方法创新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加强师生互动,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微电影教学法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微电影主题的确定和指导。主题的确定是微电影教学的关键性因素,它决定着微电影作品的质量和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目标是将教材的知识体系转化为学生的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确定主题时要坚持三点:一是要依托教材;二是要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有密切关系,并关注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三是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勇于实践,通过学—思—做的形式,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职业素养。
教师在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微电影相关知识培训,小组同学自愿结组,一般以10人为佳,教师帮助学生确定主题和拍摄注意事项。之后,小组同学开始查找资料、集思广益、进行剧本创作等。同时,小组内部进行细致分工,例如导演、演员、拍摄等角色的确定,提交创作设计思路等材料。前期准备工作结束后,开始着手拍摄,在拍摄的过程中会遇到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道具、场地等多种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拍摄完成之后进入剪辑阶段,这是对技术水平要求超高的阶段,学生此时可能会有畏难情绪,教师可以给学生发相应的视频剪辑软件,提供技术性的指导。作品提交后,教师可从主题、情节、剪辑技术等方面提出建议,学生进行多次修改,最终形成微电影成品。
教师在每学期的最后两周时间里在课堂上进行成果展示,这一环节可以设计得庄重些,既是对学生成绩的肯定,又能达到课程目标。第一步,主持人报幕;第二步,组长简短讲解;第三步,微电影展示;第四步,评委(各小组长和教师组成)打分;第五步,现场观影同学发表观影感言,教师进行点评;第六步,公布结果,并选出最佳编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演员奖、最佳制作奖,给同学们一个学期辛苦的肯定与表扬。
各个班级成果展示完毕之后,将每班的最佳优秀作品进行推广。推广的方式有三种:一种教师将这些优秀作品放到下学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上使用;第二种方式是借助现代网络平台,如校园网、学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加以宣传和推广;第三种方式是将反响好的最优秀作品推荐参加全省乃至全国的大学生微电影比赛,通过这些方式,既增强了学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又使其作品得到了推广,扩大了作品的受众面。
微电影教学作为“微”时代的新生事物,在教学改革之初,一定会面临巨大的困难。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是计算机专业或传媒专业出身,在微电影的技术指导上会有畏难心理;也有教师安于现状,不愿创新,不接受新生事物等。作为改革者,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对微电影实践教学的态度,意识到在新媒体时代,应遵循学生的个性需要和身心发展,“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其次,要加强微电影实践教学的培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另一方面,学校要组织教师去各高校学习微电影教学改革,通过交流、学习,使得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微电影实践教学动态,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保证教学质量的逐年提高。
总之,微电影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新颖性及互动性、娱乐性的特点顺应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发展趋势,适应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所提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的八个“相统一”要求,我们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提高媒介素养,教学中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与微电影教学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