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背景下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问题及对策探析

2021-11-12 11:18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太原理工大学明向校区
长江丛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网络化教育者共识

■曹 静/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太原理工大学明向校区

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是根据大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和特殊角色要求,以当前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共同体所倡导和遵循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为内容,运用多种有效的路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提升大学生的共识水平的过程。

一、网络化背景下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科学技术至上阻碍师生之间的人文关怀

首先大学生形成道德共识,需要彼此化解道德分歧形成一致性认知,但网络化背景下对于大学生道德的培养不够重视,即工具理性大于价值理性。因此培育主体间缺乏人文关怀。其次人机交流过程具有交互局限性,道德共识过程是一种人与人富有情感的交流过程,而在网络化背景下人机交流更多是一种单向的传输。它达不到人与人交流所能达成道德共识的效果,更会减少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继而阻碍其形成人文关怀,因此人机交流过程存在交互局限性直接影响大学生道德共识品质培育。

(二)对德育平台利用不够导致公共理性不足,德育实践平台不足影响道德共识能力培育

增强道德认知,是大学生实现道德共识的第一步。网络化背景下大学生获取德育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自己可以主动通过各种德育平台学习增强道德认知。然而如今部分大学生运用网络偏向娱乐化,没有主动通过德育平台学习的意识,因此道德认知不足阻碍大学生形成道德共识。

道德共识能力的提升,是形成大学生道德共识的关键。但如今大学生仍面临理论知识多,实践机会较少的窘境。各种德育平台提供的实践平台不足,即使有实践平台,主动去实践的大学生少之又少。因此德育实践平台不足影响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提升进而阻碍道德共识形成。道德意志力缺失是影响受教育者道德选择的关键因素。

(三)网络开放性特征弱化主流价值的导向作用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有关德育的内容鱼龙混杂,大学生筛选信息较为困难,容易被误导。网络具有开放性的特征,不良社会思潮导致大学生的培育环境复杂,严重阻碍其形成道德共识。信息网络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效传播,但由于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匿名性等特征,使大学生所受社会约束力变小,各种非主流价值充斥于他们的生活中,主流价值对大学生的影响减弱。传统社会国家具有绝对的话语领导权,采取上传下达的方式进行主流价值的宣传教育,但网络化背景下各种平台如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等都成为大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观点和意见的场所。各种积极与消极信息都聚集于网络中,而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主要群体,这些不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进而影响其正确道德观的形成。

(四)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方式忽视对话重要性

网络化背景下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方式转变必须加强对网络技术的应用。道德共识培育,交流至关重要,但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对话形式的多样化,师生之间缺乏平等性与互动性,未能充分整合多种方式资源,使得大学生对学校道德共识培育的认同感不高,在培育中难以产生共鸣,降低了课堂的有效性与吸引力,影响培育的效果。

实现大学生道德共识,有灌输式和说理式两种培育方式。如今教师灌输式教学依然缺乏层次性与灵活性。传统道德教育是一种单向传递道德理论的教育,注重结果忽视过程,注重理论忽视实践,注重教育者的主导性却忽略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者视自己为道德的代言人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而大学生则作为被动接受者正襟危坐,呆板的认真学习,但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并未真正意义上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将自己所知灌输给大学生,结果不仅达不到应有效果,还会引起大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反感,甚至扼杀其想象力与创造力。如今在多元道德价值观并存的时代大学生的主体性日益增强,而教育者的道德权威则受到挑战,因此亟须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

二、网络化背景下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提升的对策

(一)引导正确的网络舆情

对重大事件进行关注并利用其对大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引导正确的网络舆情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道德共识。高校管理者应重点关注重大道德事件,引导正确的网络舆情。青年的优秀表现通过网络传遍大街小巷,对其他大学生起着重要的宣传教育作用,他们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为全国青年上了一堂生动的道德课程,对于激励青年向善向好具有非凡意义。

(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提升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在个体形成德性的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它是促使个体形成良好品德的动力。在网络化背景下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过程中,应重视道德情感的增强与共鸣,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

道德情感的共鸣,需在实践中培育。马克思认为:“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因此,道德认知的差异需要在体验现实生活中消除,仅限于文本是不可能形成真正的道德共识的。道德情感不会在理性的文本中产生,它需要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增强。道德情感的共鸣,需大学生共情。共情是促进道德情感增强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衡量道德共识培育效果的重要指标。网络化背景下道德教育资源分为实物资源和虚拟资源,随着智慧校园的发展,应增强教育者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利用,将这一技术与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课程相结合,可增强课程吸引力。虚拟现实技术有三个突出的特征:交互性,沉浸性和构想性。高校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推进浸润式情感教学创设真实的道德情境,使其在真实道德情境中对话沟通,情感互动并在其中体验道德冲突。使其真正融入大学生道德共识培育过程中,提升道德选择能力、促进道德情感的体验与共鸣。

(三)利用网络德育平台促进道德行为

首先加快网络德育平台的建设。如今部分高校建设的网站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没有体现校园的特色,因此大学生的浏览量低,互动率更是不足。“学习强国”是一个包含内容极其丰富的软件,包括时政新闻,思政课堂等内容,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文章,语音,视频,题库等,也可就各种事件发表观点,是一个宣传社会主流价值的软件,对于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隐性的引导作用。它能为大学生提供一站式的教育服务,备受大学生青睐。因此各高校不应各自为战,应联合起来整合资源,加快网络德育平台的建设。

其次利用网络德育平台举办一些德育活动,线上报名,线下活动,增多大学生道德实践的机会,提升他们的道德共识能力,另一方面,虚拟现实技术虽不能完全展示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大学生亲身体验,增强大学生道德共识能力。

最后网络化背景下自我教育愈发重要。自主在线学习平台为大学生自我学习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场所。大学生形成道德共识归根结底是通过教育者的引导,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提高道德品质,是外化与内化相结合的过程,是大学生就出现道德分歧的事件彼此交流互动,最后达成共识的过程。因此自我教育对于形成道德共识不可或缺。如今各种学习平台多种多样,只有不想学没有学不到。大学生进入大学远离父母,教师不会像在高中阶段一样看管学生,因此其大部分时间可通过自主在线学习平台进行自学或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从而通过理论与实践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网络化背景下教师应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与大学生在道德学习过程中进行平等交流,互动,使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中就道德事件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与道德反思能力。

(四)促进高校德育课与网络的深度融合

网络化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包括网络课堂与线下课堂教育模式。如今网络对高校道德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既要注重线下道德共识培育,又要注重线上宣传教育工作。例如将高校德育课程内容与自主在线学习平台进行融合,不仅能丰富道德共识培育的内容,而且培育方式多种多样。如今一些软件具有多种功能,集多屏互动,及时答疑,大数据分析等功能于一身,大学生微信扫码即可进入软件线上线下同时学习。大数据会记录每位同学互动答疑情况,并分析其掌握情况,教育者则一目了然。这种形式有利于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大学生参与到道德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教育者的主导性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线下除课堂外可以组织一些有关德育的活动。例如志愿服务可以在网上报名,但活动地点是福利院,敬老院等真实场所,让他们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网络化教育者共识
品读
借助军民协同创新发展,构建网络化模拟军事训练体系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地铁网络化运营乘客信息需求阐述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商量出共识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新闻业经营管理的网络化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