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婷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我们明显感觉到叙述者的不断转移。《青春咖啡馆》借四个人物,分别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对一个名叫露姬的女孩进行了主观印象的叙述。由于包囊了不同的人物声音及认知,小说主人公露姬的形象像吹气球一般慢慢立体饱满起来,从而使读者获得了一个比较客观的了解。
第一叙述者;大学生;身份;矿业学校的学生;与露姬同在咖啡馆,听露姬的话退学。第二叙述者;盖世里;身份;私家侦探;受露姬丈夫委托寻找露姬,一步步探测露姬隐私,后因受触动而放弃继续。第三叙述者;露姬本人;身份;主人公。第四叙述者;罗兰;身份;露姬的情人;喜欢并关爱露姬,却也并未真正走进她心里。四个叙述者之间的关系;小说中四个人物的关系就像三棱锥的顶点一样各自独立,却又相互依靠,上面的顶点是主人公露姬,全书从其他几个叙述者(包括露姬本人)的角度来不断补充推进露姬形象的完整。当然这个三棱锥的底面并不是一个正三角形,依据他们与露姬的熟悉程度各自贡献着不同的侧棱长。
(1)大学生角度:先用侧面刻画与对比突出等手段描述露姬的外貌特征;在照片上的所有的人当中,读者最先注意的是她;她站得直挺挺的,但其他人的姿势却很随意;衣着非常讲究,跟孔岱的其他客人形成鲜明的反差。又通过修长手指、熠熠闪亮的指甲等细节描写,初步构造一个精致美丽的女孩形象。但又借大学生对露姬的初步印象“她到孔岱这里,是来避难的,仿佛她想躲避什么东西,想从一个危险中逃脱”展现一个慌张、迷失少女的无助与落寞。
她是个有故事的人,这是作者想借大学生之言表现的内容。她到底从何而来,将往何去,她为何逃离,为何想不被注意。重重悬念的设置是作者给读者留下的惊喜,这种惊喜以好奇心为表现形式,却又随时随地覆盖一层雾气弥漫的阴沉气息:环境的压抑、人物的沉寂,到处都是不明所以的困惑。
(2)私家侦探盖世里角度:盖世里受露姬丈夫委托寻找其妻子,从布洛涅森林和塞纳河之间诺伊利区域出发,到塞尔街旅馆,从拉封丹汽车修理厂到孔岱咖啡馆。小说地点的不断转移实际暗示露姬的迷惘与困顿。因为不知道目的地在何处所以到处皆非目的地。
小说通过露姬丈夫让-皮埃尔·舒罗的叙述暗示其一家生活并不富裕的状况。住址:索洛涅(法国最贫穷地区之一)一幢现代化大楼的“底层”公寓。通过盖、让两人对话,露姬的更多信息开始冲破迷雾展现出来:真名雅克林娜·德朗克,二十二岁、与丈夫相差十五岁;丈夫经常出差留她一人在家;从不跟别人诉说自己的心思;觉得丈夫的朋友缺乏激情,索然无味,却对居伊·德·威尔的派对和书单兴致勃勃;她对他们俩的生活越来越挑剔等。又通过盖世里这一较为客观的角色的眼睛,揭示露姬真实心理状态:光秃秃的白色墙壁、一种空落落的感觉袭上心头,所以这位经验充足的侦探敏锐地感知到“她的失踪在我看来是毅然决然的”。
至于后来通过情报部门朋友贝尔诺尔的关系搜集到更多关于露姬痛苦不堪的经历,到被触动再到感叹“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第一次觉得在展开调查的时候,有必要反其道而行”而放弃了让-皮埃尔·舒罗的委托,决定停止寻找露姬想让她重新生活等一系列情节内涵丰富。不仅展示作者针对许多探测别人隐私、干预别人生活的人事的反思,也侧面隐射露姬生活的苦痛之深。
由此便可慢慢靠近主人公露姬离家出走之因:理想的幸福与现实的生活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没有共同语言的弊病狠狠破坏着露姬与人交流沟通的需求,于是深不见底的孤独、没有尽头的无助及摸索不到的美好交相缠绕,紧紧束缚着她,直压得喘不过气来。从而这种不断逃跑、不断寻找的状态便成为一种势在必行。
(3)露姬本人角度:由主人公自己发声,这是小说的核心内容。在这一部分里露姬介绍到自己真名是雅克林娜,从小与母亲一起生活。不善言谈却不甘孤单,喜欢趁母亲不在的夜晚偷溜出去闲逛结果两次被抓进警察局;被亚娜特引诱开始吸食毒品并欣悦于那种神清气爽,认识书店老板和居伊·德·威尔并享受阅读的乐趣等。矛盾性格背后是一个无比真实的露姬对生活幸福的渴望,对孤独迷惘的挣扎。她因警察的盘问而感到轻松自如并和盘突出,不因为她是循规蹈矩的乖女孩,只因为警察对她的情况表达出好奇,想要听她说话,而她终于可以把心里话说给人听。
人皆无法选择自己出身,它或是温室但亦可能是枷锁。在露姬那里,她觉得那是永恒轮回。她不知道自己父亲是谁,家里生活拮据,与母亲交流甚少,她孤单迷茫渴望挣脱原生家庭的束缚。所以她要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当把过去的生活脱口而出时会解脱,那时命运强加到自己身上的人生将结束。“从今往后,将会由我本人来决定我自己的命运”她用力地寻找,寻找幸福、寻找自己梦想的家。正如她说“我每次与什么人断绝来往的时候,我都能重新体会到这种沉醉。只有在逃跑的时候,我才真的是我自己”,因为早已被现实深深地桎梏,所以迫切寻找迫切渴望挣脱,而哪里都没有幸福,只好不断逃离,不断靠近再逃离,直至跳楼都没有找到心灵的安宁。露姬迷惘痛苦追寻幸福而不可得,最终放逐自我的原因背后可能包含着时代的通病,更与露姬从小生活氛围的孤独压抑有关。这种体制化的生活束缚得太久,导致了露姬习惯迷惘与渴望想象中的幸福之间的矛盾。
(4)情人罗兰角度:这部分叙述顺序不断切换,过去与现在时间不断转移。先从罗兰角度追忆了自己和露姬相识、相知到相爱的过程,介绍了露姬决定离开丈夫与其同居,两人计划逃离巴黎;又写到现在常对露姬的怀念;接着是罗兰继续回忆自己从孔岱熟人那里知道露姬跳楼:“是在十一月份出的事,一个礼拜六”。小说表达着罗兰对露姬的深沉而真挚的爱,但即使如此,他也并不曾完全了解露姬。
作者通过极富个性的多种叙事角度,貌离神合地塑造了露姬形象。而其中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对于细节处理的精准到位以及他对四种叙述信手捏来的把控能力。如书中的许多具有细节特征的小道具运用:大学生看到露姬看书《消失的地平线》,而这本书在罗兰的叙述中我们得知是居伊·德·威尔推荐阅读的。关于露姬和那个身着麂皮外套的棕发男子三次在一起的神秘感,在后来盖世里的叙述中提到那是罗兰。使大学生倍感困惑的露姬及棕发男子名字下的蓝色下划线,是私人侦探盖世里的记录等等,细节的前呼后应使情节的逻辑性与连贯性大大增强。
孔岱咖啡馆里的人都忠贞不二地坚守着自己的青春,坚守着人们或许称之为浪子的这个陈旧过时但悦耳动听的雅号;盖世里第一次去孔岱等露姬时观察店里客人,发现他们“大部分不超过二十五岁,要是有一个十九世纪的作家来描写他们的话,会把他们描写成‘浪子大学生’”。
第一、“浪子”一词在词典中的含义为:“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放荡不羁、无忧无虑的人”,孔岱咖啡馆里的这些人随意自然,不受束缚。第二、咖啡馆的墙上写着“永远也别工作”的醒目标语。第三、十九到二十五岁正是我们人生的青春时期。对以上三点的梳理可以发现,浪子在莫迪亚诺笔下有特定含义,仅用形体在空间上的流浪不足以形容,它更指的是青年人精神上的漂泊与流浪。小说仅两次提到浪子,但它渗透着浓郁的象征意味。结合时代背景,可以看出作品反映了20 世纪60 年代国际情境主义的某些主张,如青年阶级、漂移异轨等。
于保龄而言,孔岱咖啡馆是个记录形形色色、来来往往顾客的固定点,有人称之为“标记过去,以免被人遗忘”的主题;于大学生而言,这是可以躲过“预想的那种暗无天日的生活”的避难所。
此外,小说以某个人物的心声或者画外音方式阐发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如盖世里与露姬丈夫交流时,盖的心声对固定点进行了阐释:这种生活出现在你的人生当中,有时就像一块没有路标的广袤无垠的开阔地,在所有的逃逸线和消失的地平线之间,我们更希望找到设立方位标的基准点,制作某种类型的地籍,好让自己不再有那种漫无目的随波逐流的感觉。于是,我们编制关系网,试着把那些随机性的相聚变得更加固定一些。
作者的固定点不是眼睛能看得见的木头桩,而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无形的网。有两层含义,一指固定点的积极性:我们通过人际约定了一种关系,它可能是温暖的房间,可能是一纸婚约,可能是朋友间的默契,可能是母子关系等等,但它的设立需要满足一个条件,即慰藉我们的安全感,充当心灵的栖息地,以让心灵不至于漂泊无依。另一指固定点的约束性,我们同意被一段关系关联,就意味着接受一种束缚与制约,意味着相应的妥协与自由的放弃。其实露姬就是穿梭在两者的矛盾之间,她一方面渴望与人交流,渴望一个梦想的家,渴望幸福;另一方面又不喜欢被约束,所以她趁母亲不在偷溜闲逛,她不能接受丈夫家的空荡荡冷冰冰,即使她遇到了罗兰也不敢确定那是否是真的幸福。比如小说关于露姬把《不存在的路易丝》(路易丝,贵族,集财富美貌和智慧于一身,听讲道使她遭受良心的折磨进入疯人院,出来后成为修女)改成《不存在的雅克琳娜》的一个细节,便深刻反映出露姬深不见底的迷惘与痛苦。
除以上所述,莫迪亚诺在小说中两次提到孔岱咖啡馆的“黑暗之门”,多次提到“中心地区”以及“正午”等词,我认为它们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但我还没有完全理解,或许它们也是迷惘与幸福的代名词。
咖啡馆的船长保龄整整三年一天不落地记录了孔岱咖啡馆里的顾客名字和地址,其中有关于露姬的部分:一月二十三日,十四点钟。露姬,十四区,费尔马街16 号;九月五日,二十三点四十分。露姬,十四区,塞尔街8 号;露姬。二月十二日,二十三点钟。露姬不断逃离,不断切换地点的做法显示出她在不断寻找与不断迷惘之间的困境。
从前面论述中,如露姬偷溜出去,离开丈夫,认识情人,染上毒品,爱好阅读等可以看出露姬对生活种种体验与尝试。乃至最后的跳楼,可能是她对生活彻底绝望后的妥协,但更可能也是一种寻找。寻找新生,寻找从头开始的路,以及从另一个世界探寻她理想的家。
小说最初,作者引用居伊·德波的一段话:在真实生活之旅的中途,我们被一缕绵长的愁绪包围,在挥霍青春的咖啡馆里,愁绪从那么多戏谑的和伤感的话语中流露出来。关于生活的迷惘,对于幸福的追求,是每个青春都可能遇到的赤裸裸的挑战,可是也正因为那些深不见底的茫然无措,我们开始横冲直撞,迎击扑面而来的生活,或者挑战,或者惊喜。作者表达的青春挥霍与无助,在另一层面也是对青春的激跃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