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蓉 田兴斌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铜仁学院国际学院
自从莫言在2012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文学界出现了莫言热,而学术界中对莫言小说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喻晓薇于2018 从语言、文体和叙事角度研究莫言小说,分析讨论了莫言小说在哪些方面对明清小说进行了继承和改造,从而形成了莫言特有的新笔记小说文体。此外,王学谦和邵丽坤于2014 研究了莫言小说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然而,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对莫言小说的研究相对较少。但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莫言小说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特别是莫言小说中存在着多种形式的隐喻。目前大量的认知语言学角度的研究集中于对莫言小说中概念隐喻及隐喻翻译的研究,如蒋正悦于2019 以《红高粱》为例从认知角度探讨文中红色隐喻的使用情况,冯全功于2017 以莫言和毕飞宇为例探讨了概念隐喻的系统表征及其英译的的利弊。而鲜少有以概念整合和隐喻理论为理论基础对莫言小说中隐喻的认知过程和认知机制的研究。为了进一步阐释莫言小说中的隐喻,本文以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为理论框架,对《红高粱家族》和《蛙》中隐喻的认知机制和过程进行进一步研究。
传统隐喻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段,而被纳入修辞学范畴。于1980 年Lakoff 和Johnson 在其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的概念隐喻则标志着认知隐喻理论的问世。书中提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换言之,思维的过程本身就是隐喻性的,我们赖以思考和行动的大部分概念系统都是用隐喻性的方式构建和定义的。隐喻被概念化为两个认知域,即源域和目标域。隐喻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系统映射。源域是具体而熟悉的东西,目标域是抽象而陌生的东西。如,通货膨胀抢走了我们的储蓄是一个拟人隐喻,包含隐喻通货膨胀是人,而人是具体的、熟悉的源域,具有攻击对手、抢夺财务、有智商且可生育的实体,另一方面,通货膨胀是一个人们无法直观理解的抽象的目标域,这个例子将人这一概念直接投射到了通货膨胀这一概念上。莫言的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隐喻便是莫言在创作小说时的隐喻思维,同时隐喻思维也在帮助读者更好地解读莫言小说。
隐喻理论有其不足之处,只能做到源域到目标域的直接投射,即双域隐射,单向映射,并不能解释隐喻生成的认知机制。如外科医生是屠夫,是从源域屠宰业直接投射到了目标域外科手术中,其中包含着屠夫到外科医生、屠刀到手术刀、牲畜到人、宰割方式到手术以及商品到病人的一系列固定的映射。况且一般来说,屠夫是有技术的且可以胜任自身工作的,虽地位没有医生高,但因其技术一流也能获得社会认可,所以这一系列的跨域隐射并不能够分析得出这个外科医生是不胜任的意义。直到1994 年,由Fauconnier 和Turner 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是一种比概念隐喻更大、更普遍的概念投射,被称为多空间模型,可用于分析隐喻的认知机制。概念一体化网络处于概念整合理论的中心位置,涉及输入空间1 和2,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等四个心理空间。一个整合空间至少由有两个输入空间组成,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各个要素通过投射联系在一起,在整合网络发展过程中输入空间中所共有的东西将被投射到类属空间中,同时两个输入空间的部分要素有选择性地投射到合成空间,并得出在某个输入空间中原本并不存在的关系。在上述例子中,输入空间1 包括的要素有屠夫、屠刀、牲畜、宰割方式和商品,形成屠夫用屠刀宰杀牲畜的框架,输入空间2 包括外科医生、手术刀、人、手术和病人等要素,形成外科医生使用手术刀为病人手术的框架,两个输入空间发生跨域映射,在类属空间中形成X1 用什么方式施刀于X2 的框架,形成外科医生手法细腻地拯救生命,而屠夫凶残地屠宰生命,两个目的手段相冲突的两件事。随后选择性投射到合成空间,得出医生运用屠宰的方式给病人手术的结构,继而得出外科医生拙劣、不能胜任的意义。由此,利用概念整合理论就可以解释清楚隐喻生成的认知机制和隐喻意义具体的产生过程。
结构隐喻指的是用一种概念的结构来建构另一个概念的结构,使用一种概念的词汇来描述另一种概念,如人生是一次艰难的旅程这一结构隐喻中,凭借人生和旅程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将源域旅程的要素映射到目标域人生中,旅程的概念结构用于描述人生这一概念。但是简单的双域映射得不出人生是艰难曲折的这样的意义,还需要进行概念整合。输入空间1 包括的要素有起止点、旅程时长、沿途的风景、经历等,形成旅行者艰难地跋山涉水终到终点的框架,输入空间2 包括出死、寿命的长短、生活阅历等要素,形成人经历困难和挫折直至死亡的框架。然后,两个输入空间发生跨域映射,在类属空间中形成X1 以什么方式到达某地的框架。下一步两个输入空间的要素选择性地投射到合成空间中,产生人生就像是旅程一样要跋山涉水、历经险途,才能到达终点的意义,得出人生是艰难曲折的。
(1)计划生育是战争。例如在《蛙》中,“就是这样,她还带着人前来搜捕王胆和王胆也被抓捕归案”。这两个例子均是以搜捕、抓捕归案这样的描写战争的词来描述姑姑的计划生育工作,产生结构隐喻计划生育是战争。结合结构隐喻对计划生育和战争两个概念进行整合。其中,输入空间1 战争是残酷的、血腥的、残暴的,输入空间2 计划生育工作是紧锣密鼓进行的、强制性的,类属空间是一个抽象的结构,战争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共性结构有选择性地进入其中,随后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全部要素有选择地投射到合成空间中,得出新的概念,即计划生育工作是残酷的、血腥的、粗暴的,让读者更加明白当时在计划生育工作上,政府抓捕四处躲藏的怀孕妇女,而人民甚至挖地道保护这些妇女,政府和民众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矛盾。
(2)人是蛙。例如在《蛙》中,“常言道蛙声如鼓,但姑姑说,那天晚上的蛙声如哭,仿佛是成千上万的初生婴儿在哭。姑姑说她原本是最爱听初生儿哭声的,对于一个妇产科医生来说,初生婴儿的哭声是世上最动听的音乐啊!可那天晚上的蛙叫声里,有一种怨恨,一种委屈,仿佛是无数受了伤害的婴儿的精灵在发出控诉。”例子中用蛙声(动物)隐喻婴儿声(人),通过仔细阅读可以确定这里的蛙声和婴儿声都不是字面的意思,二者都包含各自的组织结构。首先输入空间1 是蛙声,而输入空间2 是婴儿声。蛙声像鼓声和雷声一样响亮,是普通的声音,但是作者赋予了它更多的意义,即仇恨和怨恨,帮助读者跳出横向思维,构成了蛙声的组织结构。输入空间2 是婴儿声与输入空间1 中如鼓的蛙声相呼应。很显然,蛙声和婴儿声的组织结构并不相同但是二者又有一定的联系,是两个组织结构。第二步是将概念整合理论应用到句子中的合成阶段。最后在合成空间中,我们可以得出:婴儿哭声如蛙声一样充满怨恨和憎恨。在莫言小说中,青蛙声音的不满指的是育龄期男女对高压政策下被迫流产的不满。这些孩子应该得到尊重和正确对待。他们希望自己能够活下来,但在出生前便已被残酷地杀死。这些本来能存活下来却被高压政策剥夺了生存希望的孩子们发出了仇恨的哭喊声,他们的父母亦是如此。
本体隐喻是将抽象的概念映射到与我们经验有关的物质实体上,也就是将抽象模糊的思想和心理情感状态转化为有形的实体。如《蛙》中写道:“这棵树连着我家的命脉,这棵树旺,我家的日子就旺。”用树的成长映射我家的生活、日子这样抽象的概念。一棵树起初只是一株只有主干的小苗,随着大自然的养护逐渐生长出多个枝干,再在这些枝干之上生长出诸多更加细小的枝叶,到这时原本细弱的小树成长为茁壮繁茂的大树。树的部分形象特征与家庭特征的相似性都是呈网状向上生长,但是隐喻并没有成功解读出我家的生活、日子蒸蒸日上、越来越好的特征。为进一步获得语句意义就需要概念整合。输入空间1 中为树的结构特征、形象特点,提供合成空间的要素,而输入空间2为我家的生活、日子,同时也提供合成空间的结构,类属空间中所包含着输入空间1 和2 共有的抽象特点,如主体、主体成长的过程以及结果。最后,在合成空间中诞生了新的语义概念,即我家的日子如树一样枝繁叶茂、蒸蒸日上的形象。
林语堂的译创作品深受当时美国人的青睐,在翻译成多国文字之后,还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欢迎。亚马逊书店的统计结果表明,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啼笑皆非》《吾国吾民》《美国的智慧》等作品于2008年11月得以再版,可见其译创作品有着持久的生命力(冯志强2011:180)。如同林语堂的好友乔志高所说,林语堂的成功不仅仅依靠着文字的精湛,还基于他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以及独到的见解。对于世界各国的读者,林语堂都以平易近人的、温和的笔触进行“交流”。这也是林语堂的译创作能够品远近流传的重要原因(冯志强2011:194)。
空间隐喻指的是人们借助自己的方位概念来认识一些抽象事物,即运用上下、前后、远近、内外等表达空间的概念来构建隐喻的概念系统。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写道:“从八月底开始,秋雨绵绵,高粱地里黑土成泥,被雨水沤烂了的高粱秸有一半倒在地上…高粱穗子像蓬松的狐狸尾巴一样高扬着,或是低垂着…”例子中用高粱的生长状态,如倒在地上、一起发芽、新绿、高扬着、低垂着等,来隐喻高密乡中爷爷及其部队战士的命运,即被压垮、又重拾信心、继而站起来、继续战斗,高粱和高密乡的人民都包含着各自的组织结构和要素。首先输入空间1 是高粱,而输入空间2 是高密乡爷爷部队的战士。高粱在经受绵绵秋雨之后倒在了地上,空间方位为下,但之后又扎根发芽、长出新绿、高扬地活了下去,此时空间方位为上,构成了高粱的组织结构和要素。输入空间2 是高密乡爷爷部队的战士与输入空间1 中的高粱相对应。很显然,高密乡爷爷部队的战士和高粱的组织结构及其要素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二者又有一定的联系。第二步仍然是将概念整合理论应用到句子中的合成阶段。最后,在合成空间中,我们可以得出:高密乡爷爷部队中的战士就像高粱一样经受风雨之后虽然倒下了,但是很快便又重新站了起来,继续战斗,体现了高密乡人民遭受战争却意志坚定、越挫越勇的精神。
很长时间以来,隐喻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不是一种思维或认知的方式和手段,直到1980 年,Lakoff和Johnson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了概念隐喻。但是隐喻有其不足之处,它只能呈现出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单一的映射关系,却并不能解读出隐喻生成背后的认知机制,而在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概念整合理论能指导我们更详细地分析隐喻意义建构的认知过程,开拓了隐喻研究的新视角。本文基于概念整合理论和隐喻理论对莫言小说中的隐喻进行了细致分析,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和使用本土文化中的变化言语隐喻,从而提升语言交际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