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探究

2021-11-11 07:16:06王晓霞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18期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新课改

王晓霞

摘要:当前社会科技水平正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与此同时,一些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带来足够的动力。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于初中信息技术这一学科来说,课堂教学的目标已更改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才能真正地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引言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高中新课标对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定义是:培养学生具有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能力和品格。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要重视信息技术教学,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高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途径。

一、深入研究教材,精心准备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几乎涉及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关注。然而,信息技术毕竟是一门新兴学科,其知识与理论都比较抽象,教师仅仅依靠口头讲解的方式,难以将其阐述清楚,也无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基本上都是Microsoft和Adobe软件使用的说明书,而且内容都比较落后,永远跟不上变化。这就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努力研究教材内容,需要经常对教材进行二次处理,必要时还要对教材形式有一定的创新,精心准备教学方案,而且要设计灵活巧妙的教学方法,让抽象难懂的计算机知识变得生动易懂,促使学生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

例如,在教学PowerPoint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图形,然后自己在计算机上探究正确的插入方法,然后再由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这样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切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计算机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以上内容应用到演示文稿中,让自己设计的文稿生动形象,活泼有趣,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柯桥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里的学生空间,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其他学生参考借鉴,树立学生的成就感。实际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变化。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本质,对教材有必要的处理,挖掘其中的情趣因素,巧妙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二、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

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不同,其学习效果也会存在一定的不同,并且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为课堂教学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氛围之中产生相对应的思想情感,并且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因此,当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时,就应该依据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来为学生创设课堂教学的情景,从而对学生展开信息素养的培养,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

比如说,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数字化视频》这一章节的学习时,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往往对这一课时中所涉及的内容较为感兴趣,所以说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鼓励学生去亲手制作课堂小品,并且积极地参与到表演的过程中,那么这时教师可以运用自己的录像机,来将整个个性表演的过程完成记录,通过采用编辑视频的软件来帮助学生完成表演视频的修剪以及组合等等。在此过程中,由于学生亲自参与小品的制作,充当了一次导演的角色,因此其自身的求知欲以及自豪感获得了明显的增强。

三、利用问题导入,拓展学生思维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教师通过问题导入新课,可以拓展学生思维,引领学生思维的飞跃。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问题是构建创设意识的桥梁。”可见,问题在拓展学生思维方面的重要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那么面临的就是淘汰。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采用问题导入式教学法,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虽然信息技术具有普遍性和重要性,但是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带着探究精神参与学习活动,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各种应用。这样会让学生主动发现很多原来所不知道的知识。

由此可见,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通过问题导入课程,活跃课堂氛围,激活学生思维。

实践证明,通过信息技术实施导入,不但具有特殊的问题价值,而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将问题带到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形式的问题,让全班学生参与思考。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也可以激活学生的脑部思维。例如,在学习“在幻灯片中插入视频和声音”的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来启发学生思考,“同学们,幻灯片中有了艺术字、表格、剪贴画和图片文件,但是我们的幻灯片还缺少一样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同学们齐声回答:“缺少声音。”接着,我问道:“那么如何在幻灯片中插入声音呢?”这下就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起来。为了知道答案,同学们积极参与到探索发现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运用知识的过程。这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可谓一举两得。

四、合理设计任务,提高学生能力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模式实施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鞏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那么,究竟应怎样设计合理有效的学习任务,才能让学生更为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呢?

首先,要合理安排任务的数量,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能够顺利完成,以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其次,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作品给予激励性评价,指导学生进行修改;最后,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教学“什么是图层”“图层的作用”等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将画布的大小设置成“800×600”,这种任务的结论比较单一,完全可以通过教材内容或屏幕上所呈现出来的结果进行回答。因此,这样的任务非常肤浅,不需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加以完成,只需通过阅读教材就能回答。这样的任务充其量只能算作一个问题,而不能算作任务,更不属于任务驱动。因此,教师在设置任务时一定要考虑全面,为学生设计开放性的学习任务,难度适中。学生无法从课本中获得明确的答案,需要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这样的任务才是具有研究性和探索性的。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最本质的还是要抓住本学科的特征,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中最关键的任务是培育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明确了这些目标、抓住了信息技术学科特征,就能够寻找到传统教学与核心素养之间的衔接点,而一旦找到这个衔接点,核心素养的培育也将得以落地。

参考文献:

[1]乔玉海.基于核心养培养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19):96-97.

[2]张海燕.基于核心养的初中信息技术课例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0(Z1):87-89.

[3]吴亮.初中信息技术课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9(3).

猜你喜欢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新课改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38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考试周刊(2016年91期)2016-12-08 22:22:02
“微课”
游戏化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5:09
游戏化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33:35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43:36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