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视域下的中国古钱币文字艺术*

2021-11-11 11:06俞允海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通宝书体钱币

俞允海

(湖州师范学院 文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汉字是世界上最富艺术性的文字。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书法无异是人类艺术的瑰宝,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形态各异。其中的古钱币文字更是书法艺术的瑰宝。钱币文字不仅成为货币的标识,更升华为书法艺术的荟萃之地。古代钱币与甲骨、竹简、木牍、碑刻、绘画一样,体现着中国文字书体的变迁史,展示着中国书法的巨大魅力。纵观中国历代古钱币上的文字,其种类繁多,书体瑰丽多姿。

一、钱币文字与实用书法

春秋战国是社会激烈变革的时期,诸国纷争,群雄割据。当时各地语言不同,文字相异。诸侯长期割据自治导致货币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不同国家货币的铸型、文字形态存在明显差异。先秦钱币文字较完整地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古文字特点。在体现刀、布、环、蚁四大体系的青铜铸币上,所刻文字书体多为大篆,文体则体现出甲骨文、金文、籀文的风韵。文字严谨古朴,刚健有力,疏密均匀,平衡对称;篆法凝重沉雄,整齐挺秀,反映出当时的文字书写已注重字体布局的形态美。

布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钱币,其文字传承了甲骨、金文的风格,如春秋时期“官考”平肩空首布,币面上“官考”二字十分清晰。文字瘦硬古朴,笔画细劲,字体酷似甲骨、金文。试比较“官考”二字的金文与钱文,可见两者风格一脉相承(见图1、图2)。这一时期其他的钱币如“武”字空首布、“安周”字空首布等,其钱文均具甲骨、金文之神韵。

图1 “官考”布

图2 金文“官考”

上述的“官考”“武”“安周”等钱币文字线条化明显,笔画精细洒脱,字形刚健有骨,保持了卜辞瘦硬古朴的神韵,但又具独特的个性。如“武”字,由“止”和“戈”二部分组成,但其“戈”字比较夸张,显示出与卜辞的差别。这些钱币文字以简约明朗的结构、古朴合理的字形、洒脱刚骨的线条,体现了古人的审美意识,较好地传承了自殷商以来甲骨卜辞的传统书体特点。

刀币是战国时期流行于燕国、齐国、赵国、中山国的刀形类货币。其中,齐国的“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六字刀”,以其文字的精美而闻名于世。齐刀的文字有“齐法化、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即墨法化、即墨之法化、齐造邦长法化”六种,是以国名、地名加“法化”二字构成的钱文(见图3)。

图3 齐刀币文字

齐国刀币上的文字与金文的文字类同。将刀币文字与金文作对比后可以发现,刀币文字具有明显的金文体态,其“文字清晰雅丽,结体张弛有度,笔画纤细劲健,疏密适宜,文字线条与刀身边廓浑然呼应,具有刚柔相济的美感。齐国崇尚遒秀整方、骨气嶙峋的书法风格在钱文中得到完美展现,齐地战国早期的《陈曼簠》铭文与该组钱文字体相似”[1]9。

此外,东周、西周的圜钱,虽为战国时期铸行,但其钱文凝重质朴、醇厚圆润,更多地体现出西周金文浑厚瑰丽的传统书风。其风格酷似西周厉王时期《散氏盘》铭文风格。图4与图5比较后可以看出,两者风格一脉相承,其中的“东”“西”两字形体基本相同。

图4 东周、西周圜钱

图5 《散氏盘》铭文

楚币上的文字则展示了另一种书风。楚国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楚文化的艺术精神是浪漫的,其舞乐舒卷回环,其诗文朦胧奇幻。楚国盛产细腰美女,体现在其文字风格上就是造型结体自由,或繁华柔妮,或刚劲犀利。图6的楚币正面文字为“抚比当忻”,背文为“当十”,钱币文字犹如长腿美女展示身材,将楚国柔韧缠绵的文化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图6 楚布

魏国的“共屯赤金”展现的又是另一种钱文风格(见图7)。共屯赤金圜钱存世罕见,是先秦名珍之一。钱文“共屯赤金”四字笔画纤细、生动,书写率意、朴拙,彰显自然、古朴之感。整体风格活泼巧妙,文字体态与东、西周圜钱和楚布迥异。

图7 共屯赤金圜钱

综上,春秋战国时期的钱文风格充分体现出这一特殊阶段不同地域在文化上的差异,也体现了当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时代特征。其钱文风格既有西周的规整凝重,也有齐鲁的高雅端庄,还不乏吴楚的奇古恣肆和三晋的率意朴拙。这一时期的钱文书风,形态各异,却与该时期的区域性用字风格同步,体现了文字的地域性和实用性。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文字,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创制了小篆,并在全国推行。小篆作为秦代的规范通行书体,铸印在方孔圆钱上是理所当然的。这次文字改革体现了钱币文字的首次统一,半两钱成为仅次于黄金的秦朝法定货币。“这种货币为圆形,内有一方孔,取至‘天圆地方’之说,上铸表明重量的‘半两’二字。”[2]116-119秦代的半两钱在钱币史上的重要地位还归因于其高超的钱文书法水平。“半两”钱外圆内方,无内外廓,背平无文。钱币上有篆书“半两”二字,分列穿孔两侧,钱文凸起,高挺醒目,笔画朴拙刚健。文字虽简约而有威仪,笔画不多却古朴有力,整体布局严谨,具有均衡之美。从相关出土材料可以看出,尽管半两钱的批次不同,挖掘地点不同,铸制时间也不尽相同,但其钱币形制一致、钱币文字相同,这足以体现秦一统天下的恢宏气势。

汉代的钱币制度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一是汉代五铢钱的产生,二是王莽的币制改革。汉武帝元狩五年,进行了第四次币制改革,推行了五铢钱。五铢钱使用时间长达739年,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时间最长的钱币。纵观各个时期五铢钱文,文字基本保持了秦篆的风格,钱文文字雍容,运笔婉转,笔画匀圆,结构典雅。“五铢”二字布局在穿孔左右,大多钱币文字大小均等,工整对称,让人产生对称美之美感。

西汉末年,王莽进行了货币改革,在五铢钱以外,另铸“刀”“泉”“布”系列货币。尽管王莽的币制改革是失败的,但他所发行的一系列钱币却是古钱史上的精品。该时期钱币制作精美,形制多样,特别是文字采用了悬针篆的字体。悬针篆笔画纤细,宛若悬挂的针。“其篆体文字书体舒展雅致,上密下疏,字形狭长,收笔尖锐,末尾或尖如悬针,或圆如垂落,在书法上具有多样变化的美感。”[3]103在世人眼中,王莽钱币文字线条纤细秀美,瑰丽多姿,刚柔相济,端锋如针,因而更具收藏价值(见图8)。特别是其中的“一刀平五千”大钱,工艺精湛,形状奇特,钱文美艳,成为钱币收藏中的珍宝。王莽的创新激发了钱币字风的艺术走向,钱币文字从此不再局限于实用性而开始体现一定的艺术趣味。

图8 大泉五十、一刀平五千

二、钱币文字与艺术书法

六朝钱币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个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钱币突破了传统以重量命名的方式,开始以年号命名。钱文风格虽然保持了篆书的书体,但却形成了富有变化的不同篆体书风,玉著篆、薤叶篆等字体开始运用于钱币,更多地体现了钱文的书法风范。此时的玉著篆、薤叶篆与王莽的悬针篆一脉相承,都是小篆的艺术变体,这些字体圆熟工巧、俊逸绮丽,平添了钱文的书法风味。“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铸造的货币,采用薤叶篆,笔画曲屈,起笔尖,住笔锐,字形像自然界中的植物薤叶一样。而北周铸造的钱币,采用玉箸篆,丰满圆润,端庄匀称,住笔如柱,其形如筋,笔法华美,篆法绝工,为六朝钱币之冠。”[4]91

大唐盛世,国力强盛,文化繁荣,书法兴盛。书法艺术中的草、行、楷等各书体趋于成熟,书法人才辈出。在货币史上,唐代结束了货币的半两和五铢体制,开创了以“元宝”“泉宝”“重宝”“通宝”命名的先河。唐代的书法艺术也在钱文上得以体现(见图9)。唐初铸行的“开元通宝”即由初唐书法家欧阳询用隶书撰写,其含有楷体的雍容华贵气蕴。“开元通宝”书法形式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的钱币的文字体系发生了重要变化,钱币文字中篆体一统天下的格局已被打破,隶、真字体开始登上钱币舞台。欧阳询所书开元通宝钱文,继承了北朝末年至隋这段时期以融合篆、隶、真为特点的书风,与唐初流行的纤细书风有着明显的区别。

图9 唐开元通宝

唐显庆五年(公元660年)铸制的“乾封泉宝”是唐代以年号命名的第一枚钱币。唐代的楷书书法瓜熟蒂落,公正端庄的唐楷体现了唐政权一统天下的庄重与权势(见图10)。详观“乾封泉宝”钱文,虽“宝”字乃作隶书,然“泉”字已完全为楷书,因此视此为楷书入钱文之先例。

图10 乾封泉宝

南唐年间的“唐国通宝”钱文兼有篆、隶、真三体,文字工整、端庄(见图11)。从文字书法角度而言,篆书因“国”字呈方形,而被称为“方国”。篆书钱最富古意,篆法独特。隶书钱平稳丰满、端庄大度;真书钱工整清丽、笔力遒劲。三钱同列,犹如三体书法展示。

图11 篆、隶、真三体唐国通宝

两宋钱文字体多样,真、草、隶、篆、行五体皆备,观看两宋钱币文字,不啻观看书法展览。此外,宋钱中“对钱”和“三书体钱”,在我国流通货币中是独一无二的创举。钱文以真、行、草三种书体写就的有“淳化元宝”“至道元宝”;钱文以篆隶、篆草体写就的有“皇宋通宝”“元丰通宝”“宣和通宝”;钱文以真、篆、古篆体写就的有“治平元宝”“治平通宝”“熙宁元宝”等。各种书体在宋钱钱文上争奇斗艳,甚至出现了九叠篆钱文。此外,历代钱币文字大多是工整写法,而宋钱中竟出现了行书与草书(见图12)。同时,在宋代钱文的书写中,不仅有书法家,连皇帝也参与其中,这让宋代钱文更具艺术价值。可以说,两宋是中国古代钱文书法艺术发展的精华期。

图12 真、行、草书淳化元宝

元明清三代是方孔圆钱走向终结的时代。钱文以正体楷书为主,较之唐宋时代,略有逊色之感。元代值得推崇的是以八思巴篆写就的钱文,这是少数民族文字在钱币上的首次展示。元代共有八思巴篆文钱币四种,其线条圆转流畅,笔势端正饱满,布置匀整协调,给人以稳妥浑厚之感(见图13)。

图13 八思巴文至元通宝、元贞通宝、大元通宝、大德通宝

明清的钱文书法以楷书为主体,走的是台阁、馆阁的书风,总体风格一是正雅秀润,二是严肃拘谨。

钱币文字与书法的发展步调一致。纵观古代的钱文书法,可以大致了解中国书法体系的发展脉络和书体风格流变。上至金文古籀、悬针玉箸、薤叶八分,下及御书瘦金、九叠行草——一枚小小的钱币,正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缩影。

三、钱币文字与名人书法

钱币是政权的表征,古钱币虽然没有铸刻帝王的图像以示权威,但其文字却发挥了展现皇家威仪或风采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历来的钱币文字多由书法名家乃至帝王撰写。书法家和帝王的书法不仅增加了钱币的威仪,也提高了钱币的艺术价值。从此钱币不仅成为流通货币,也升华为书法作品。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国文字不统一,流通的刀币上的文字多出于铸工之手。秦兼并六国,实行‘书同文’政策,丞相、书法家李斯的小篆体通行天下,他书写的‘半两’‘两锱’钱,开创了名人书写钱文的先河。”[5]21李斯是秦国的丞相,既是秦代政治家、文学家,又是著名的书法家。李斯奉秦皇之命省改大篆而成小篆。为了推广小篆,李斯亲作《仓颉篇》供人学习、临摹。在秦皇四次巡行中,都命李斯刻石记功。李斯的小篆在秦代可谓名闻天下,因此,秦国铸制货币时,由李斯书写钱文是合理的、合适的。由此可见,李斯的钱文既注明了钱币的重量,也显示了皇室权威,还展示了书法艺术。

唐代的开元通宝钱文是大书法家欧阳询的手迹。据《旧唐书·食货志上》记载:“武德四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开元钱之文,为给事中欧阳询制词及书,文字庄重、隽秀、挺拔,时称其工。其字在篆隶之间,其词先上后下,次右左读之(即直读,读作开元通宝)。自上及右回环读之(即旋读,读作开通元宝),其义亦通,流俗谓之开通元宝钱。”

欧阳询是唐代书法大家,唐张怀瓘《书断》云:“询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同时,欧阳询也是唐代官员,所任官职为给事中,是门下省重要职官,专管审核天子大政文书之职。因此,欧阳询执笔书写钱文“开元通宝”也在情理之中,既是职责所在,又是书望所归。“开元通宝”简单四字,却全面展示了欧阳询的书法才艺。作为钱币文字,实用可识是首要因素,因此,欧阳询采用了易识而稳重的隶书,然钱文又透露出楷体和古篆风韵,因为要工整唯有楷体,要古美唯有篆书。经过欧阳询的整合,开元通宝四字钱文端庄古朴、法度严整。

时至宋代,钱文的御笔书写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钱币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宋太宗赵光义喜好书法,擅长草、隶、行、篆、八分、飞白等字体。他用楷、行、草三种书体写成“淳化元宝”和“至道元宝”。由于赵光义喜欢草书,尤其善书飞白体,因此淳化元宝也出现了草书钱文。楷书钱文端庄浑厚,笔力含蓄;行书钱文清丽脱俗,锋芒尽露;草书钱文,线条灵巧,神采飞扬。行、草钱文书法的闻世,突破了钱文书法的窠臼,使宋代钱文书法艺术达到空前绝后的境地。此外,祥符元宝、景德元宝、天禧通宝相传同为宋真宗赵恒御笔亲书。

宋徽宗赵佶也是一位酷爱书法的帝王,其书法在学薛稷、薛曜、褚遂良名家基础上兼容并蓄,尤精于楷书、草书,特别是狂草别具一格,意趣天成,自然洒脱。赵佶用“铁画银钩”的瘦金体书法为“宣和通宝”“崇宁通宝”“大观通宝”书写了钱文,可谓钱币史上的一绝(见图14)。

图14 瘦金体钱文

此外,金代中期文坛领袖、书法家党怀英用玉著篆“泰和重宝”书写钱文,其文柔婉流动,人称“金泰和”,为钱币收藏者不可多得的珍品。清代画家戴醇士所书的“咸丰重宝”骨体端庄,神形兼备,也是不可多得的钱币珍品。

四、钱币与书法的相互影响

严格来讲,钱币与书法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然而,钱文把经济与艺术有机地融合了起来。

首先,钱币的使用有效促进了书法艺术的传播与发展。钱币是千家万户日常使用的货币,在传播工具非常有限的古代,钱币就成了便捷的传播工具。文字或书法通过钱币的流通得以传播,让普通人无法接触的高雅艺术进入寻常百姓的视野。更由于钱币是政权的标志,钱币铸刻越多,使用时间越长,表示政权越强大与持久,因此历代帝王都利用所掌握的政权,强行推广钱币,这也在无形中使书法艺术得到了免费的传播与推广。如用篆文书写的钱币,无形中让篆书得到了普及;而淳化元宝的使用,又让行书、草书走进千家万户。市井小民不仅通过钱币识字,也通过钱文粗知书法。

其次,钱文为百姓提供了优秀的书法教材。古代信息流通渠道稀少,普通百姓要学习书法往往得不到合适的摹本。因为书法家或帝王的书法多流通于上层社会或藏于皇室秘阁,常人根本无缘观赏,而书法家或帝王的书法一旦铸刻于钱币,犹如书法艺术殿堂向百姓打开了大门,书法学习者从而有机会通过钱币文字了解名人乃至帝王的书法风范。

再次,钱文书法有利于对书法家的培养。能为古代钱币提供书法的都是书法名家或颇有艺术造诣的帝王,而有幸参与钱文书法创作的机会更是千载难逢。这个机会被书法家们视为至高无上的荣誉,就连帝王也乐意参与撰写。书法名家和帝王的亲身参与,极大地提高了书法的地位,这为人们学习书法提供了极大的动力,也为书法家的培养及涌现打下了良好基础。

当然,钱币文字的书法化也促进了钱币的发展。

首先,书法进入钱币,不仅让钱币具有明确的标识,有利于交换与购物,同时也让钱币更加美观。书法是一种艺术,它通过线条的变化表达美感。古代的钱币正是由于钱文书法的存在,才更富艺术价值。如淳化元宝三体钱文书法的存在,让普通的钱币成为艺术珍品。瘦金体钱文也让“崇宁通宝”“大观通宝”“宣和通宝”等货币成了人们争相收藏的艺术瑰宝。书法艺术让钱币得以美化,从市场交换的等价物升级成艺术珍品。大众喜爱钱币,收藏钱币,提高了钱币稳定性,也加速了钱币使用和推广,从而促进了政局的稳定。

其次,富于个性的艺术书法铸刻于钱币,提高了钱币的工艺性,增加了钱币的仿制难度。特别是一个极具个性的书法家撰写的书法钱文,是常人无法模仿的。可见,由于古代的钱币不具备现代的防伪技术,因此最好的防伪就是让钱文更具艺术个性。如钱币中的行书、草书钱文,就因难于模仿得惟妙惟肖而使得仿制者只能仿形而无法仿神。

综上所述,虽然钱币与书法互相促进,钱币有利于书法的学习与传播,书法有利于钱币的稳定,但钱币与书法毕竟分属不同的领域。钱币只是一块小面积的书法领地,与常规书法作品相比,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一是钱币具有实用性特征,其所用书体虽然真、草、隶、篆、行兼备,但以可识性为第一要素,钱文字体大多是可识性强的工整书体,这使得书者无法展示更多的艺术天赋;二是钱币面积太小,钱文字数有限,大多是二到四字,因此,书者难以在如此微小的天地里透彻地展现书法艺术的魅力;三是钱币为铸制而成,其文字虽然是书法,但无法讲究章法、墨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局限了书法家的创造性表达。

猜你喜欢
通宝书体钱币
西沙群岛考古发现的铜钱
钱币翻倍
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
清代碑学的最高成就:两个人,四种书体
组合钱币
汉代草叶纹镜的铭文研究
浅析龙岗秦简的书风与章法
突骑施钱币和突骑施
“建国通宝”钱考辨
Scholar and East L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