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社区教育场景之构建*——基于浙江省杭州市S区和G小镇的实践探索

2021-11-11 11:06金陈蕾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社区教育

吕 苹,金陈蕾

(1.浙江外国语学院 教育治理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3;2.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4)

一、“未来社区”中的教育场景

2019年初,在浙江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未来社区”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浙江首次从省级层面提出建设“未来社区”,关键性地推进了新型城市化进程。放眼世界,多个国家或地区提出了“新型”社区建设的主张,如新加坡从邻区规划概念出发,力图构建一套强大的家庭住宅延伸体系;日本“编织之城”以人工智能和分级交通为主导,力图打造“未来原型城市”;欧洲Sidewalk Toronto以科技数据相串联,从建筑、交通、公共空间、基础设施四个方面创造灵活开放的城市空间等。与国际上“新型”社区的构建和而不同,《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提出了“未来社区”的内涵[1],认为我国未来社区以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中心,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价值导向,以和睦共治、绿色集约、智慧共享为基本内涵,构建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和治理等九大场景,打造具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2]。

对于提高人口与家庭的基本文化素质,教育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科学的早期教育能有效推进人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层单位,承载着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景。未来社区教育场景建构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服务社区全人群的教育需求,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使居民获得幸福感。只有积极探索多元化管理、协同化运作、精准化服务的新型社区教育发展模式,构建互联网时代的社区教育服务网络,“共建、共治、共享”,使未来社区的教育场景建设与其他场景全息融合贯通,才能实现未来社区教育场景的可持续发展,助推未来教育的美好发展,形成全民、全线、全面的教育场景,擦亮浙江“未来社区”的金字招牌。

作为未来社区的“九大场景”之一,未来社区教育场景的构建从未来社区33项约束性和引导性指标出发,配合九大场景功效集成与技术集成的要求,进行整体谋划。场景建构主旨是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每一个孩子。场景主要设计思路是在社区资源融通共享基础上,从年龄/对象、空间/设施、内容/资源、政策/机制、平台/工具、季节/活动6大维度对未来社区教育场景进行立体构架,形成渗透人本化、数字化、生态化精神的社区教育新格局,人本需求全响应,多元供给原生态,供需衔接数字化。内容充分涵盖全龄全人口,具体包括0~3岁托育、青少年校外教育、产学研职成教育、老年闲暇教育等;依托城市数字化建设平台,发掘各方动能,提供平价优质服务,体现未来社区教育完整性、可及性、普惠性特征,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以下是本文分析对象之一的浙江省杭州市G小镇社区教育场景建构的具体内容图示(图1)。

图1 浙江省杭州市G小镇社区教育场景建构图

二、未来社区教育场景的构建原则

为进一步呈现社区优质教育的完整性、可及性与普惠性,构建未来社区教育新格局,做到教育资源可持续、百姓真受益,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过程导向的共建原则

未来教育场景构建要根据《浙江省未来社区试点创建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分项标准,切实贯彻发挥各方力量的共建原则,根据不同社区的特点在建设过程中不断纠正、补足、优化,建立监督制度、评价指标、展示交流机制等,把未来社区教育场景构建与日常业务工作统一部署、同步落实、一并检查[3]。实时参考《浙江省未来社区试点建设全过程咨询服务指南》,对教育场景筹划环节、实施计划环节、履约商定环节、基建施工环节、运维反馈环节进行全程追踪评估,广泛咨询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各领域专家、群众等意见,听取规避措施及改进建议,发布调查问卷,召开听证会,使未来社区的教育影响力更持久、深入,不断优化,合乎民心。

(二)人本导向的共治原则

聚焦社区刚性需求,以居民主体地位为基础。毕竟,未来社区更要突出的是人的主体性[4],“与传统社区相比,未来社区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人为核心”[5]。居民参与是未来社区治理的核心特征[6]。促进社区成员自主治理能力的提升,坚持人本导向的共治原则,形成民间组织自主自治的终身学习常态化推进机制是未来社区教育场景建构的基本原则。在未来教育的治理工作中重心要下移,要充分发挥基层单位、多元主体的自治活力。学者Suttles认为,社区不是单一的实体,而是由越来越具有包容性的居住群体组成的重复嵌套体系[7]443-478,因此,未来社区的教育场景治理要自给自足,合智合作,形成全民有责、全民尽力、全民共享的互动共治共生体。

(三)终端导向的共享原则

随着5G进入全面商业化的应用阶段,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BIM(建筑信息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统)逐步落地打造数字孪生社区,智慧服务将随着技术的革新为民众带来全方位的实惠,从而真正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性。依托未来社区智慧服务平台,基于大规模社会化协同的教育服务新生态,CIM模型(计算机集成制造)能够统筹支撑推动社区中教育各方的信息交流。未来社区教育应利用并宣传新形态的媒介,高效集成数字化资源,并精准投放到未来社区中。同时,基于对教育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整合浙江智慧教育云等各类在线资源,搭建线上教学资源库,利用学习管理系统以及数字画像、人工智能助手、知识图谱、学程定制化等新技术,实行教育资源的免费供给,建立终端导向的线上信息资源平台,推进教育场景智能化应用管理,使需求端、供给端线上线下无边界融合对接,从而推动虚拟学校与实体学校融合,实现虚实结合的泛在学习,使共享原则真正得以实现。总之,未来社区的教育场景是一个虚实结合的复合体,它能创新未来教育模式,优化居民学习体验,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全员参与数字化,形成开放、灵活、共享的未来教育新生态。

三、未来社区教育场景的实现机制

未来社区的教育场景构建应立足于未来社区的总体要求,借鉴国内外建设经验,以服务社区全人群教育需求为逻辑主线,以提供平价优质的普惠性服务为特征,建立一系列助力未来社区教育场景构建与实施的保障制度(图2)。

图2 未来社区教育场景网络图

(一)三方力量合理配置的供给机制

建设未来社区的教育场景,需要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还需要发挥各方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以满足多类型的教育需求,提升社区成员的综合素养。因此,亟须推进供给侧改革,瞄准公众需求,力创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模式。政府需要转变职能,从“划桨”变更为“掌舵”,合理共创,形成政府、市场与社会力量三方合理配置的供给机制,促进供给侧的多方参与、美美与共。

1.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彰显顶层设计

未来社区建构是政府“多规合一”治理的具体表现,各地要积极探索未来社区教育场景构建的具体思路,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试点方案。首先,强布局,提升发展质效,将未来社区的教育场景构建纳入当地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中,彰显单元整体的汇通优势,对如何实施教育场景的优化融合、高效应用所涉及的相关政策提出创新式导则,以促进公共政策的改善。其次,重协同,坚持系统观念。建立市、县两级人民政府联动的未来社区教育场景构建工作机制[8],创新教育场景政策机制,明确未来社区试点创建主体责任,以推进部门间良性互动、激荡共生。最后,稳推进,树立协调意识。政府作为集成商,能够洞悉社区内外的教育要求和力量,形成未来社区内外教育大合力,从而实现政府统筹、市场调节、社区成员自治三方合力,推动各级各类公共资源互协互助、共享共惠。

2.适当增加市场运作力度,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允许私人或私人部门,特别是一些营利性组织(即成熟的教育企业)进入社区,提供满足多层次需要的专业化教育服务,使社区成员能够根据自身需要、兴趣与消费水平挑选相应的教育服务。在引进过程中,可以建立政府与私人的新兴合作伙伴关系,以PPP模式(公共私营合作制)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实现政府购买服务,以项目带动市场运营,从而有效增强教育场景的多样性与创新性。

3.发挥社会力量,促进非营利组织成为教育场景构建的重要力量

非营利组织(NPO)的草根性和非营利性等特点,使其更易了解社区成员复杂的教育需要。应充分发挥非营利社会组织在未来社区教育工作中资源整合、信息交流、活动组织、成果展示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开展各具特色的教育场景创建活动,为居民提供普惠的教育服务,助推生成具有创造力、凝聚力、生命力的未来社区文化。

(二)教育资源协同运作机制

教育资源是指教育过程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总和。未来社区的教育场景建构必须充分发挥全域教育资源协同运作机制,集结集聚,全域盘活教育资源,推进资源丰富与共享,从而实现师资、课程资源、场地资金的可持续性。

1.人人为师,教学相长

未来社区的教育场景中,教师已突破传统专职教师的角色局限,他们从社区中来,到社区中去。首先,发掘社区草根好老师。鼓励大中学生、学校教师、企事业单位各类优秀人才等加入志愿者团队,在社区教育机构兼职,以充实社区教育的师资力量。师生不单单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关系,更是相互协作的学习伙伴,学习交流可引发不同行业学习人群的创新性思考,成就“人人为师,教学相长”的学习目标。其次,依托社区智慧平台,利用信息学新技术助推居民自主学习。以知识图谱为例,知识图谱是将现有知识发展脉络与关联领域科学知识联结的动态调整的知识网络,其以可视化手段编辑知识节点,是展示数据下信息内在联系的新技术。知识图谱使得自适应学习成为可能,在知识图谱的帮助下,社区居民或不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老师,他们或能根据学习管理系统(LMS),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有步骤、有层次的自主学习。

2.课程资源,共建共享

首先,建立未来社区的课程资源库。运用信息化技术,打造线上课程资源库,实现数据的智能化分享,实现社区教育优秀课程(含数字课程)征集、购买、录用,如收录学习强国等App、教育之江汇等公益数字学习平台,鼓励企事业单位、民办培训机构、专业人士等提供线上线下各类优秀课程。其次,联动教育专业力量。积极推动高校和教科研院所进行未来社区教育场景课程建设研究,支持省、市教科规划等科研项目开展未来社区教育课程专题研究,组建未来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专家组,对课程进行严格遴选把关。最后,积极推动校社合作、社馆联动,建立社区与名校、老年大学等战略合作与指导关系,采取课程共享、送教进区、教师代培等方式输入优质教育资源。

3.场地资金,融通众筹

首先,场地融通共享。为打造全龄覆盖的幸福学堂,可统筹社区邻里中心等场景资源,描绘居民终身学习地图。具体表现为结合社区人口特征及居民需求,充分整合社区学校资源,充分利用体育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设施,灵活设置文化教育中心、社区欢乐广场等公共场所;实现公益性、商业性活动场地的融通共享以及公益引流惠商业、商业造血哺公益的正态运转;同时兼顾固定、机动空间,突出空间的复合功能与通用共享,形成资源集约利用、行为触媒效应的有效整体。其次,资金多方众筹。经费保障是未来社区教育场景构建的基本条件,未来社区的教育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如普惠性托育、幸福学堂等,一方面需要政府持续、兜底的经费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多方众筹,设立多渠道资金引入机制。鼓励民间资金投资未来社区的教育场景建设,设立捐助基金,鼓励社会捐赠,进行合理的家庭成本分担等,使未来社区提供的教育服务平价优质,使百姓真正受益。

(三)居民参与动能激发机制

提升居民的参与度是保证教育场景发挥实效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教育场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除了在硬件上加强设施建设、提高利用效率外,更要增强居民参与未来社区教育场景的内驱力,进一步激发全民学习热潮。

1.优化教育场景设施配置

只有舒适、开放且类型丰富的设施配置,才能让社区居民切实感受到幸福感,从而激发社区居民参与教育场景的动力。未来社区需要以“高起点谋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使用”的工作思路来建立各街道、社区的教育基地,整合现有设施资源,打造社区共享书房、幸福学堂场地、儿童友好户外场地及普惠性托育园所等覆盖多元需求的服务场景,为社区成员提供丰富的学习场景。以区域发展战略以及配置重点服务人群的半径范围为基础,打造5、10、15分钟多层次的服务圈,为居民参加教育培训和开展各类活动提供便利。在此基础上,根据社区居民需求与水平设置普惠型、品质提升型或必配型、选配型等不同水平、层级的场景配置,使每个人在未来社区中都享有充分选择权,让社区处处成为学习之所。

2.促进观念更新,营造浓厚氛围

一方面,充分发挥舆论媒体的宣传作用,在社区网站、公众号等媒体上开辟专栏或专题节目,发表专题报道,加强对未来社区教育场景总体愿景的宣传,推广“知识丰富人生,教育使人进步”的学习理念。另一方面,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和学习内容的家园,要直击当前社区教育痛点,从当前社区教育问题出发,因地制宜,尤其是以提升幼托服务标准、统筹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学习型社区为责任,以服务为导向,解决民生问题,回应人本需求,使得每位居民都可乐享社区教育场景,确立终身学习理念,养成自觉学习、终身学习习惯,形成“社会推动学习、全民参加学习、人人崇尚学习”的风气。

3.注重协调共生,相互合作

未来社区的教育场景是以居民为中心的自组织学习共同体,由群智发展成为社会共识。现代信息技术使居民的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也可实现交流与互动这一学习过程中的情感需要。居民在与他人交流互动中印证自我,更新、重构知识体系,同时进行情感理念的交流。要使居民获得归属感,就要从源头激发社区教育的内生动力,满足人的“自由、交往、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线下的学习共同体不可忽视,毕竟,只有组织定期会面交流沟通,才能使社区成员形成集体精神、团队意识。

四、未来社区教育场景的实践探索

浙江省杭州市S区近年来持续有效地推进社区教育,以“打造市民学习圈”为重点,在优化终身教育服务体系、统筹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学习型社区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成功突破[9]。G小镇是浙江省未来社区首批试点建设项目,其参考新加坡社区模式,结合中国城镇特色,以数字和文化为引领,将场景和运营相结合,进行高品质城镇化的社区实践探索。未来社区教育场景建设可以从S区和G小镇的实践探索中寻找方向和思路。

(一)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托育服务供给匮乏,社区应重点发展普惠性托育、兼顾亲子教育,偏向公办托班。以S区实践为例,该区近年致力于解决“谁来带孩子”这一问题,探索“区示范点+社区教学点”运作模式,规范街道“1+8”早教基地管理,推进供需均衡,通过早教课堂、公益讲座、专业咨询等方式提升区域0~3岁家长的育儿素养。首先,分龄服务,精准供给。采用多层次的服务方式,引进多层次的托育服务,如为0~2岁主体提供普惠性社区保教服务,为2~3岁提供托幼一体化服务。照顾弱势特殊群体,促进照护公平,落实补偿性政策。其次,支持家庭照护,提高育儿能力。探索0~3岁早教家长课程建设,多方共建课程资源,交互运行课程实施,综合考察课程评价。推行星级家长执照工程,打造数字化学习平台,为家长提供及时、连续、开放的智慧照护服务。早教课堂、公益讲座、专业咨询等方式提升了区域0~3岁幼儿家长的育儿素养。最后,培植师资,专业服务。在提供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加强托育专业人员的参与,培育示范单位,提高照护质量,提升托幼服务标准。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加强资格考核及认证,包括育婴师证、保育员证、医护证及卫健合格证,提高各类型证书的公信力。

(二)青少年校外教育

青少年一直是社区教育的重点服务人群,S区和G小镇社区在打造百花齐放的青少年社区服务体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首先,打造素质教育新格局。鼓励社区规范开办“四点半学校”“寒暑假托管班”,团区委志愿者、关工委志愿者、教育系统志愿者为中小学生提供作业教导、托管等服务。一方面,结合中小学课程设置内容,帮助家长排忧解难,满足暑期猛增式需求;另一方面,拓展补充学校教育内容,开展一般的职业技能培训。如S区社区学院利用期末后、放假前的课余时间,试点开展各项职业技能培训,给青少年提供了对今后所学专业或从事职业的体验机会,为青少年形成专业与职业规划提供了准备。其次,有效推进新时代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的主流文化和道德文化建设水平,按照《杭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数测评体系》要求,构建思政课程与教育资源社区共享网络,可增强青少年的道德荣辱感。

(三)成人职业教育

2014年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承担时代重担。将职业教育规模扩张与社区办学探索有机结合,是实现职业教育转型的不可或缺的渠道。首先,树立“大职教”观念。需加强社区职业教育体验活动的质与量,使职业培训指向人的整个职业发展过程,同时,建立与之相应的课程载体与评价方式且大力发展高级职业培训、外来人员培训以及再就业培训在内的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其次,与高校共同打造学习共同体品牌。按照“面向市场、服务就业”的思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在此基础上,推进产学研一体的社区职成教新模式,使职成教培训扎根社区,服务社区。

(四)老年闲暇教育

老年教育是老龄化社会的重要民生工程,新时代背景下未来社区的老年教育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老年人群需要特殊关怀与照顾。于此背景下,老年闲暇教育得以有效开展。首先,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以“寻求新知的课堂,颐养有为的场所”为追求,充分发挥文化、科技、体育等机构的社会教育功能,免费开放社区博物馆、公园、文化中心等公共服务场所,开展各类学习、交流活动,提升其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其次,保证老年教育专业化。依托老年电大、老年开放大学、街道老年大学等机构,为学员提供种类多元、层次各异的学习内容,建立老年系列品牌课程,打造专业老年教育工作品牌。支持建设以老年人为主要成员的社区社团,尤其是帮助老年人群学习新兴技术与设备的使用,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信息化社区。最后,发展老年休闲教育。秉承“以人为本、文化惠民、培训为先”的宗旨,面向老年人群开展休闲类培训,如摄影、绘画等,丰富日常生活,使社区老年人得到闲暇教育机会,真正实现老有所乐。

猜你喜欢
社区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社区大作战
影像社区
3D打印社区
什么是“好的教育”?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