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葛玮,关 莹
(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北京石景山医院>眼科 北京 100043)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由于人体视网膜微血管损害导致的糖尿病并发症,相关数据显示,若糖尿病患者病程在5年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率在40%以上,因此针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十分重要[1]。研究显示,对于该疾病以往常见的检查方式为视网膜检查,但是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在临床广泛应用,取得显著的诊断价值[2]。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一般用于多种眼部疾病的检查中,其主要是通过快速静脉注入荧光素钠,再经过机体血液循环流通至眼底血管内,在经蓝光刺激使荧光物质发出黄绿色荧光,再与特殊滤光片结合,进行眼底拍照,以利于临床诊断。但研究发现,上述方式在临床中易出现误诊和漏诊现象,而为了能够使诊断效果得以提高,故此需选择其他更为安全有效的诊断方式。吲哚青绿眼底造影是诊断眼部疾病的新型方式,该方式被认为是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方法。而根据近年来研究显示,通过将以上两种方式进行联合诊断,能够取得满意的诊断效果。本文目的在于探究探讨应用荧光素钠联合吲哚青绿眼底造影检查诊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将我院2018年5月—2020年10月收治的12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诊断标准,(2)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禁忌证。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角膜混浊和玻璃体重度积血者;②合并器质性疾病,如肾脏和肝脏等脏器疾病;③合并青光眼和高血压。观察组年龄21~60岁,平均年龄(40.52±2.52)岁,其中男30例、女30例;糖尿病病程2~12年,平均(7.12±1.32)年。对照组年龄21~61岁,平均年龄(40.89±2.79)岁,其中男31例、女29例;糖尿病病程3~12年,平均(7.52±1.7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常规检查方式:对患者采用裂隙灯、视力、眼压检查,并给予患者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散瞳,详细记录患者眼底检查结果。
观察组采用荧光素钠联合吲哚青绿眼底造影检查:首先对视盘进行检查,根据血管走向检查患者视网膜周边部位,最后对黄斑部进行检查,并完善各项常规检查,例如患者心电图、脉搏、血压等等,明确患者无明显禁忌,再进行荧光素钠皮试,若结果为阴性,将3 mL荧光素钠注射液给予患者静脉注射、给予患者采用吲哚青绿应用本院提供的眼底血管造影设备,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拍摄,在注射后7~10 s进行拍摄,随后在1、3、5、10 min,在几个方位进行拍摄;同时还需要观察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厚度变化,选择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实施检查,其中轴向分辨率为5 um、扫描速率为26 000次/s;实施检查前,指导患者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散瞳,检查过程中取坐位,托架置于下颌部位,采用内固视,将视盘中心作为圆点,对视盘进行直径为3.45 mm圆周的环形扫描,对患者实施3次扫描,测量选择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测量,测量参数:视盘周围平均值、上方、鼻侧、下方和颞侧RNFL的厚度。
比较两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检出率、不同类型检出率。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检出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不同类型检出率(非增生性检出率71.43%、增生性检出率28.57%)和对照组(非增生性检出率25.00%、增生性检出率75.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类型检出率比较[n(%)]
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理过程是由于患者的视网膜微血管发生异常,导致患者的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增厚,导致患者微血管瘤形成、周围细胞丧失,同时使患者的血视网膜屏障受到破坏,多数患者以毛细血管闭塞作为主要表现。临床研究显示[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改变主要是指患者的微观的视网膜毛细血管网,对于患者的出血点、微血管瘤进行检查,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而应用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取得显著效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过程中,眼底出血呈荧光遮蔽,微血管瘤则呈高荧光,具有显著差异。应用且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能对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毛细血管无灌注区以及视网膜新生血管清晰显示,同时对于患者对眼底毛细血管的靶向治疗起到指导的作用,这是相对直接检眼镜检查的显著优势[4-5]。由此表明,荧光素钠联合吲哚青绿眼底造影检查对于患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眼底共焦激光扫描系统的发展,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在临床广泛应用,已成为眼底病诊断检查主要方式,但是临床对于荧光素钠和吲哚青绿两种不良反应具有多项研究[6],研究结果显示两种造影剂混合静脉注射眼底血管造影的副反应较少,主要是由于荧光素钠联合吲哚青绿眼底造影检查诊治能够将神经节细胞轴突的数量变化充分反映出来,而通过对患者采用荧光素钠联合吲哚青绿眼底造影检查诊治,能够对神经节细胞的活性进行了解。研究认为,早期诊治检查十分重要,能够及时发现患者疾病,荧光素钠联合吲哚青绿眼底造影检查诊治与其他技术相比较,是一种直接测量手段,对三维断层图像进行定量和定性,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可重复性[7-8]。在本次结果中,观察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检出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同类型检出率(非增生性检出率71.43%、增生性检出率28.57%)和对照组(非增生性检出率25.00%、增生性检出率7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荧光素钠联合吲哚青绿眼底造影检查诊断效果显著,能够为疾病后期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应用荧光素钠联合吲哚青绿眼底造影检查检查,可提高病变检出率,为后期治疗提供依据。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