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耦合的四重维度

2021-11-11 23:09陈义平王友叶

陈义平,王友叶

政治生态是观察现代政治生活的新视角,是指一个政治体系中各种政治关系、政治活动按照特定的生态位要求,所形成的彼此联系、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平衡、有序状态;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实践中的精神创造,是指在一定文化环境和社会制度中生长出来的、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在人们心理层面形成的政治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取向, 以及思想意识层面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等的总和。政治生态与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实践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对二者关联性的探究将有助于观察当代中国政治生活的发展变化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的建构。

通常认为,耦合刻画的是两个及以上系统在特定维度下彼此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作为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存在耦合同构的联系机制。政治文化对政治生态具有引导作用,政治生态对政治文化形成制约效用。优秀的政治文化犹如清泉,沁人心脾,滋润万物,有助于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健康的政治生态又如熔炉,铸就信念,净化思想,有助于形塑积极向上的政治文化。由此,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有着某种内在的契合性、通约性与一致性,构成二者耦合的基础。这一耦合关系可以从政治生活、政治制度、政治文明和政治发展四个维度来考察。

一、优良政治生活: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的耦合基点

对“什么是优良的政治生活”的探究,既是人类追问生活意义的本源性思考,也关系到政治生活亘古亘今得以赓续的合理性依据。追问何为优良政治生活本质上就是去探索政治事物的本原以及政治事物存在的意义,进而揭示最美好的政治制度这一中心议题。作为古希腊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开宗明义:“每一个城邦都是某一种类的社会团体,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其目的总是为完成某些善业……求取某一善果。”这一善业与善果,即追求正义和达致至善。基于古典政治哲学的立场,亚氏将城邦这一政治团体视为一种至高至善的社会共同体,认为城邦存在的目的在于培养民众良善的德性,使人们能过上优良的政治生活,这便是一个城邦最宏伟的善业和最美好政治制度的设计原则。概而言之,优良的政治生活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善业,其既有赖于一个政治共同体对政治生活意义的追问和对政治生活形态的建构,也取决于对政治秩序的制度设计和对政治实践的机制保障。前者作为一种政治哲学的思考而构成政治文化的最高层面,后者则涉及良好政治生态的内涵诠释。政治生态与政治文化因对优良政治生活的共同指向而实现了第一重维度的耦合。

作为特定政治系统中的文化形态和样式,政治文化是一个综合体系,占主流地位的政治文化以其强大的凝聚力量影响着国家体制机制的运行和民众的日常政治生活实践。主流政治文化是一个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形式,通常是由政治舆论、政治亚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哲学四个层级有机组成。其中,政治哲学是人类政治精神世界的最高层面,是以哲学的方式诠释国家政治生活的意义,统摄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态度、观念和行为取向,进而影响一个国家及其国民的政治生活方式。主流政治文化体现为政治主体在参与政治系统的输入、输出和反馈的过程中,对自身所处的地位、所扮演的角色与所发挥的作用的一般性认知,通常包括社会成员的政治态度、政治观念、政治行为取向和政治生活方式四个构成要件。其中,社会成员的政治生活方式是政治文化的现实表现,是从本体意义上发掘政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规范人们的政治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从而为现代民主政治建构一个稳定的基础。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体系包含着一个本体论域,即国家及其社会成员的政治生活方式以及实践意义和价值。而一个完整的政治生态系统也具着一个本体论域:基于个体理性和互惠合作而建立的政治伦理规范和政治行为规则,即以政治制度为核心的政治秩序及其意义和价值。福山通过对秩序的考察指出,随着传统权威和社会规范的消解以及新技术条件下社会网络的兴起,为有效避免冲突,“只有建立一个立基于认同人类尊严普遍性——一切人类基于其道德选择的能力而实质上彼此平等——的政治秩序方能避免非理性的因素,才能通往和平的国内和国际秩序”。在政治文化上,福山强调基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建立政治秩序;在政治生态上,为构建和谐稳定的政治秩序,他提出“良好的政治秩序”有赖于把强大的政府、法治、负责制结合在稳定且平衡的制度体系中。若某一生态位缺失,或者三者配比不相协调,就会产生形形色色的政治问题。一个完整的政治生态系统,因蕴含着稳定、协调、开放和平衡的政治秩序的意义世界和价值指向,而与一个共同体(国家及其社会成员)的政治生活方式中所蕴含的政治文化的意义世界和价值指向发生耦合。这一层面的耦合表现为在维持良好的政治秩序的基础上,去探索和实践优良政治生活的现实意义和行为价值。

戴维·伊斯顿的政治共同体思想也很好地诠释了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耦合的共同体结构。他将政治系统理解为一种由情感纽带联结、黏合的政治共同体,“在所有的系统功能中,始终存在着某种具有社会凝聚力的粘合剂,即社会成员对所在共同体的感情”。这一政治共同体与外界环境始终存在交互联系,需要通过能量和情感等动力的不断输入、输出和反馈过程来维持共同体的良性运行。首先,政治共同体是一个展示特定生态的共同体。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政治文化、政治生态与政治生活处于不同层级的生态圈中,能够形成相辅相成的内在关联性。政治生活是政治文化的实践基础,能够塑造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生态。政治生活为政治文化的形成提供实践载体,也为政治生态的形成搭建实践舞台。积极健康的政治生活是对良性政治系统的行为反映,能塑造民主法治的政治文化和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反之,庸俗病态的政治生活只会滋生腐朽落后的政治文化与污浊衰败的政治生态。其次,政治共同体又是一个凝聚特定文化的共同体。政治文化是供给政治生活实践的精神食粮,优秀的政治文化是塑造廉洁政治生态的关键要素,对整个政治系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一种先进的政治文化是人类政治生活的智慧结晶,会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及其成员的政治生活,影响组织和个人的价值取向,对现有政治体系起着维持稳定、促进变革的作用,因而它在塑造政治生态时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来进行价值观的指引。围绕追求优良的政治生活这一核心目标,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也在政治共同体的有机结构中实现了耦合。

二、政治制度:勾勒政治生活的内在逻辑

在社会政治系统中,考察人们所经历的政治生活是否是一种优良的政治生活,首先需要考察其是否契合政治生活的内在逻辑。对政治生活的知识性观照在现实维度上是考察政治生活的现实意义、存在状态和经验内容等方面,以及对现实的政治生活方式进行反思性或辩护性的考察和探讨。政治制度建构了一整套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增进组织和个人政治生活福祉的规范体系,有助于优化政治生活方式和探究政治生活的现实意义,为阐释政治生活的实然性与应然性确立制度逻辑。政治制度作为政治生态的核心要件,其“制度—生态”体系将社会实践中“应然”的政治关系和政治行为确定为政治生活的基本规范,为政治生活系统的运行奠定基础;政治制度又作为政治文化的凝结形态,其“制度—文化”体系为政治生活“实然”的状态和方式确定价值体系。因此,对现实政治生活方式的反思或辩护,主要表现为对各种政治制度的现实状态和发展规律的认识与探索。由此,政治生态与政治文化因共同构成政治制度运行的一种基础并深刻地反映政治生活的内在逻辑,实现了第二重维度的耦合。

政治制度作为政治生态的核心部分,内在地规制和引导政治生态系统的演化逻辑。在宏观层面,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指不同生态圈层,包括国家政治生态、政党政治生态、政府政治生态、社会政治生态按照特定的生态位要求,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的平衡、有序的状态;在微观上,政治生态可理解为政治生活系统内在的组织结构、行为规范与制度设计的综合体现以及与系统外部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所呈现的政治形态。其中,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体系的生态化、政治管理和政治参与行为体系的生态化、政治运行体系的生态化等属于政治内生态的“硬件”要素,决定政治生态的性质和特征。而政治环境则属于政治外生态的“软件”部分,是政治生态各要素在一定场域中可以进行能量交换与信息沟通的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有机状态,包含政治风气、意识形态、价值认知等政治文化要素。如果将政治制度等“硬件”要素看作是一种有形的政治生态域,政治环境则可视为是一种无形的政治生态域。政治生态作为一个综合的有机体系,既是政治内生态和政治外生态相互统一的结果,也是无形政治生态域与有形政治生态域交互作用的产物。根本上说,政治生态系统的演化凸显处于政治内生态之中的政治主体的创造性及其与政治外生态诸因素能动作用的内在逻辑,也凸显政治制度对政治内生态的根本制约及其对政治外生态诸因素的规范引导。一个国家如果政治制度的设计存在严重缺陷,便无法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制度之善是形成健康政治生态的基础。

政治制度作为政治文化有机凝结的稳固样态,引导和影响政治文化体系的变迁方向和形态转型。从政治心理角度来看,政治文化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一般性认识、感知和判断。简单而言,以价值取向为核心的政治文化能够客观地勾勒现实政治生态的精神风貌和行为取向。比如,在政治生态位的文化向度和价值取向上,可从民主与专制、和谐与冲突、稳定与紊乱、廉洁与腐败等方面作出认知、判断和选择。将政治生态的文化向度和价值取向固化在特定的政治制度中,便能促使政治制度从根本上引领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从政治形态的结构和功能来分析,也可见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的耦合关联。政治形态指涉“在某一特定的政治共同体中,政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彼此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以政治权力的建立与行使为中轴的政治形式和政治生活的总和”。政治形态是政治结构(包括制度结构、法律结构和组织结构等)、政治运行过程(包括输入过程、输出过程和反馈过程等)和政治意识(包括对政治的态度、认知和信仰等)等诸要素的有机统一,其中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都对政治形态的转型和确立发挥关键性作用。政治形态的演变是系统性、全方位的过程,是包含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内在联动以及有形和无形政治生态场域辐射的一种总体性发展过程。它不是某一方面的政治生活演变,而是以制度变革为根本动力构建政治生活的新逻辑,从而使政治生活具体领域的建设与发展从遵循旧的政治生活逻辑转入新的政治生活逻辑。因此,政治生活转型规律的重构,实质上是一种制度逻辑演化的反映。

政治制度既是建构政治生态的基本要素,又是凝聚政治文化的稳固形态。政治生态与政治文化之间因政治制度而形成的耦合,是一种对政治生活内在逻辑的深层反映。在制度逻辑中,政治制度生态与政治制度文化对政治生活逻辑的演变与发展起根本制约作用。政治制度生态不是政党制度、行政制度、法律制度和选举制度等诸多制度形态的简单集合,而是强调生态化政治制度体系的构建,包括政治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之间位阶关系的明确界定及其功能发挥的有效互动状态。处于不同生态位的制度形式都是政治生活有意识建构的产物,共同塑造了多样化的政治生活模式。通过政治制度生态的重塑和建构,可以改善政治生态的制度环境和优化政治资源的整合机制。政治制度文化与伦理文化、法律文化同构于一国现实的政治文化中,表现出文化内在结构的稳定性、文化实际效应的正当性和文化模式的创新性。一个国家的主导政治文化之所以拥有韧性,承受历史风波的考验和各种思想文化潮流的碰撞而不随意发生改变并持续更新,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因政治文化的同构性带来的超稳定性。制度为政治文化的超稳定性设定了制约规则,建立了一个人们彼此关联的结构。政治制度在这一结构中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它支配着不同的政治文化样式,具有不同的政治文化内在意蕴和外在表现形式,并决定着政治文化的演进与变革。一个国家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必然需要与其国情相适应,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所凝结的也必然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政治文化。经由对主流政治文化的制度化,规训全体社会成员的政治思想体系和政治行为规范才得以形成。

无论是作为政治生态的核心部分,还是作为政治文化的凝结晶体,政治制度都展现出政治生态和政治文化耦合的一个逻辑向度。良好的政治制度对优良政治生活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它在人们的政治实践中确立了一个基本的价值目标,并从根本上维护人民大众的利益,在领导阶层与民众之间形成一种稳定的、和谐的生态关系。亚里士多德曾告诫道:“必须注重城邦社会的现实条件来探索与城邦发展相协调、相匹配的最良好政体”。因此,只有适应本国现实条件而建构的政治制度才可能是美好的政治制度,才符合优良政治生活内在制度逻辑的要求。

三、政治文明:引领政治生活的价值向标

在人类共同生活的政治领域,追求优良的政治生活需要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与价值理念的引领,即追问怎样的政治价值指导下的政制设计最有助于理想政治生活的实现,而这依赖于对人类政治生活的目的和政治生活主体价值意蕴的辨析。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表征主客体在“需要—满足”方面的有机联系,就是客体的价值输出与主体的价值输入维持满足与需要之间的平衡。作为价值的子形态,政治价值是行为主体在社会实践中“对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的道德评价和判断”,用以衡量政治客体对政治主体实践需要的满足程度。由此可知,政治价值形成了政治主体在政治实践中对政治事物的价值认知、价值判断与规范意识的价值体系。政治主客体之间在“需要—满足”的价值关系中维持供需平衡,形成对优良政治生活的价值追求。人类的政治生活是有目的、有价值取向的生活,在社会实践中必须直面生活的目的与价值意义,对人类政治生活的反思就必然表现在对政治生活目的的考究和对政治主体价值取向的探索上。

不论是将政治价值理解为对政治规范与价值理念的关注,还是将其视为对优良政治生活的终极关注,政治价值因其能为人类的政治进步提供积极论证而成为政治实践的重要导向。作为人类政治实践在本质和层次上的价值升华,政治文明体现了人类政治生活的实践状态,更是人类深刻而久远的优秀文化思想与价值理念的呈现。古希腊先贤以至高的善业作为政治文明的标准,中国传统思想家通过“仁政”来展示政治文明,马克思主义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来深度诠释政治文明。政治文明表征着人类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既是政治生态建设的内在衡量尺度,也蕴含着政治文化繁荣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人类生活实践所追求的价值内核。由此,政治生态与政治文化因存在对政治生活文明内核的共同引领,而实现了第三重维度的耦合。

政治文明作为政治文化的价值升华,是引导和促进先进政治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作为一个持续演进的体系,政治文明是拥有深刻内涵的政治命题,是“在政治实践中产生的文明硕果,凝集着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也标志着一个时代最高的政治善业。第一,政治文化的文明内核在于为人类现代政治生活提供行为评价标准,如公正、平等、正义等;也为追求优良政治生活确立行动原则与现代文化理念,如权利、秩序、民主等。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内在地塑造和影响政治主体的价值选择与偏好,外在地引导和规范政治主体的生活实践。政治文化的文明内核具体表现为政治信念、价值观念和认知意识的与时俱进,并以之有效指导人们政治生活的全新实践;也表现为通过有序的文化涵养和价值引导实现现代政治民主意识、价值规范的深入人心。第二,政治文明的文化意蕴在于以文明基因为基础构建优秀政治文化,从而进一步培育、建设和发展政治文明,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一般而言,政治文明被视为在特定历史时期最高形态的政治文化。基于这样的认知,政治文化的建设便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清晰的价值内涵——政治文化谱系的建构需要通过吸收和容纳“先进”的文明基因,剔除相对不文明的、落后的文化元素,来实现政治文化的净化、进化与重塑,使其朝着更高阶段、更深层次发展。正如美国学者艾森施塔特所说:“文明设定政治过程,政治过程又在文明中发展成长。”特定的政治文化是特定的政治文明赖以生成的温床,政治文明建设是在这一“温床”中发酵而来,孕育着特定的价值理想和精神动力。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相互促成的过程,是文化繁荣和文明进步的核心要义。

政治文明是政治生态的价值形塑,建构和塑造政治生态圈层结构的价值体系。政治文明揭示了“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进步状态和过程”。第一,政治生态的文明内核在于促进政治生活实践的良性运行,保障政治生态的协调发展,维持政治生活的和谐有序。良性的政治生态体系包括政治关系生态的合理化、政治制度生态的有效化和政治行为生态的理性化,进而“实现人际社会关系及人化自然之关系的‘绿化’”。每一个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态系统中都有各自的生态位,具有特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技巧。一个健康的政治生态系统便是能够合理地分配主体的生态空间,既发挥政治个体的作用,又重视政治集体的公共性。在政治文明的价值形塑下,健康的政治生态意味着该生态环境中能够形成守法尽职、清正廉明、团结协作的公共管理文化和行政责任伦理,使人们对政治生活的价值产生全新的认知,“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和谐的,且回归人本真的生活方式”。第二,政治文明的生态意蕴在于塑造和谐稳定的“政治—社会—自然”生态圈层的价值体系。从结构上分析,政治生态是多层级、立体化的生态圈层体系,各生态圈层具有其特定的价值规范和文化性质,共同构成多维度、全方位的政治生态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将人与世界的基本关系归结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三对范畴,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也是基于这三类关系的相互协调。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性命题在于社会成员间的政治关系,“政治—社会—自然”生态圈层体系是以政治生态圈为核心,形成以塑造人的和谐稳定政治生活为根本目标的体系。政治文明的生态意蕴要从这三个关系范畴出发,在人际关系域、人与自然关系域中寻求协调稳定的政治生态环境。

政治文明既是政治文化的价值升华,又是政治生态的价值形塑。政治生活的价值追求正是源于具有文明内核的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的耦合互动,政治文明的文化意蕴与生态意蕴共同引领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因文明内核而实现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耦合的政治价值,不仅表达人们追求优良政治生活的理想,赋予人们变革社会现实的智慧和才能,而且以理性的、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实现了政治生活的祛魅,使国家、政治和社会事务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

四、政治发展:揭示政治生活的合规律性

一定的政治发展水平反映出一定的政治生活状况,对优良政治生活的探讨,需要将政治发展水平同政治生活实践的一般性、普遍性规律相联系来考察。政治生活同社会生活一样,本质上都立基于实践。优良的政治生活就是在不断实践中实现协调有序、动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这既是人类政治生活的本质所在,也体现了政治发展的内在规律性。阿尔蒙德认为,“政治生活系统的运行规律和优化发展与制度模式和文化形态密切相关”。这种相关性表现为政治制度勾画政治实体的行为准则,政治文化充实政治系统的思想内涵。优良政治生活的持存,既有赖于政治生态的优化与合理化来重塑政治发展模式和探寻政治发展规律,也有赖于政治文化的理性化与科学化来增强政治发展功能和认识政治发展逻辑。前者是建设良好政治生态的基本内容,后者是发展健康政治文化的实践取向。由此,政治生态与政治文化因共同存在对政治生活发展规律的实践和遵循,而实现了第四重维度的耦合。

政治发展促进了政治文化的转型,也是政治文化进行变革和创新的过程。作为一个动态运行、有机协调的复杂系统,政治发展是伴随系统内在文化结构和外部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形成的“稳定而有序的变迁”。在政治文化向度上,政治发展过程表现为政治文化从多元冲突转向融合共存,从传统臣属型文化转向现代政治文化,由神秘、非理性转向理性、科学。第一,政治文化是政治发展的精神核心,政治系统能够凭借这种无形的力量维持自身有效运作。政治发展是“现代化的政治性后果”,这种后果具有双面性——既有助于实现现代化的政治生活方式,又可能造成政治衰败。从正面来看,政治发展就是以科学理性的现代政治文化逐步代替落后的、衰败的传统政治文化,同时将滞后衰败的政治体系转变为先进科学的政治体系,塑造与现代先进的政治共同体相适应的思想理念和文化情感。第二,政治文化可以对政治发展过程中所生成的新元素进行不断的吸收、融合与调整。政治发展带来的文化转变表现为政府在人们的政治生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社会成员具有更强烈的政治参与意愿和更广泛的政治参与机会。参与型政治文化与政治系统的运行和发展紧密关联,与政治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理性的政治文化能够规范政治行为,指导政治价值观,形塑价值体系,鼓舞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去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以及实现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第三,科学化的政治发展是与政治文化理性化相呼应、相映照的。政治发展要辅之以理性化、科学化的政治文化。科学的政治文化不仅维持着政治体系的有效运作,而且保障优良政治生活的可持续性。一方面,政治文化在现实政治实践中形成,政治生活的转变打破了旧有的社会组织机制和社会行为规范,形成全新的生活方式,促使人们的思想认知、价值理念等发生转变。另一方面,重新建构的新政治文化又会在人们旧有的政治行为体系内对心理和精神产生影响,能够对那些不适合政治系统的观念形态进行变革。

政治发展强化了政治生态的“绿化”,政治发展的过程也是政治生态不断优化和重构的过程。可持续的政治发展在政治生态层面要求遵循生态发展的自然规律,秉持政治生态“绿化”的发展理念,实现政治生态从污浊到清明的演化。第一,绿色政治生态不仅强调绿色的生态环境,也强调绿色的政治发展理念。科学健康的政治生态是保障一切政治活动顺利开展的根本,是优良政治生活的前提。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整体性与普遍联系”,在政治领域即是要求人类的政治生态要遵循既普遍联系又永恒发展的规律。“政治—社会—自然”生态体系是和谐统一的整体,既遵循各自的运行规则,又遵从共同的发展规律,形成“人类政治、社会和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从联系的角度来看,政治生态、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生态系统中的组织体系与政治环境、行为作风、权力运行、体制机制联系在一起。绿色政治生态理念将政治发展的可持续性与经济发展的可循环性联系起来,经济的循环发展为政治生态“绿化”的可持续性提供物质保障,政治生态的绿化也为经济的循环发展提供生态保障。第二,政治生态伴随政治发展过程不断进行优化、修复和重构。从发展的进程来分析,政治生态不是一成不变或停滞不前的。随着历史环境、政治环境和国际环境的不断变化,政治生态经历着形成、生长、改善、优化和重构的过程。从政治发展的正面向度分析,政治系统在不断进化和更新,意味着旧生态规则的淘汰与新生态规则的生成,以及旧有政治生活方式的废除与新型政治生活方式的养成。政治生态环境的改变要求内生态结构自我革新,生成新的生态要素以适应政治系统的整体性发展。在政治生态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倡导科学理性的政治生态观念,杜绝奢靡衰败的政治生态风气,打造绿色健康的政治生态系统。第三,政治生态能够修复、解决政治发展失衡所引起的政治系统衰败的问题。政治发展是一项全面、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依赖于文化体系的运行,还依赖于生态体系的稳定。在一般情况下,若政治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文化形态和制度模式就能够相互适应,相互协调。若二者的内在平衡关系遭到损坏而导致文化断层或者生态断裂,引起政治系统整体性或局部性失衡、解体的现象,那么便需要政治生态各部分相协调,即通过政治制度生态、政治文化生态、政治行为生态共同运作以修复、补益和完善政治系统,使之能够继续良性有序地运行。

政治发展不仅有助于政治文化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进步,也有助于“绿色”政治生态的持续发展。文化的变迁与生态的演进能够对现有政治关系和政治结构进行革新和调试,以保障优良政治生活的恒久性。这既是政治文化转型的核心目的,也是政治生态“绿化”的必然成果。政治发展剔除了落后的文化和衰败的生态,推动政治文化的科学化和政治生态的“绿化”,以便更好地应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推动社会政治的变革。概而言之,政治系统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优良政治生活的持续,既需要科学的政治文化来引领和浸润,也需要绿色的政治生态来支持和保障。

五、结 语

对政治生活的存在意义、观念基础、价值规范及评价方法的理性追问,有助于我们深入考察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耦合的秩序意义、制度逻辑、文明内核和发展规律。在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耦合的四个维度中,追求优良政治生活居于主导和根基的地位,决定其他三个维度的内容——以优良政治生活作为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耦合的逻辑基点,政治制度、政治文明和政治发展围绕这一核心本体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揭示优良政治生活的现实性、理想性与持续性,进而表明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耦合互动的逻辑性、价值性与规律性。

首先,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只有实现人的解放与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合乎人类对优良的政治生活的追求。在政治共同体的框架下,政治生活为政治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实践载体,也为政治生态的形成搭建了实践舞台。追求优良的政治生活,在政治文化层面要求建构符合全社会多数人利益的政治意识形态,在政治生态层面要求建立合理配置权力的政权组织和政治制度以保障人的自由权利与发展权利。其次,政治制度的维度考察的是优良政治生活的现实性,并诠释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耦合的逻辑性。通过分析政治制度对政治生态与政治文化的能动作用,可以展示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耦合的制度逻辑。政治制度逻辑主要表现为政治制度内在地规约和引导政治生态系统的演化逻辑和演变过程,也引领政治文化体系的变迁和转型,从而指引政治生活健康良性的发展。再次,政治文明的维度考察的是优良政治生活的理想性,并阐释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耦合的价值性。亚里士多德认为优良的政治生活只有在优良的政体中才能实现,这样的政制设计需要政治文明进行价值取向的引领。政治文明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价值沉淀,政治生态与政治文化共同承载着优良政治生活的文明内核,其包含两层意涵:政治文化的文明内核为人类政治生活提供行为评价标准;政治生态的文明内核在于构建协调的政治生活秩序,塑造和谐稳定的“政治—社会—自然”生态圈层的价值体系,实现政治生态的“绿化”。对优良政治生活理想性的考察,反映了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耦合的价值性。最后,在政治发展的维度,通过关注优良政治生活的持续性问题,将政治生活的发展规律与政治发展水平相联系,可以揭示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耦合的规律性。在“自然—社会—政治”的生态体系中,政治发展要求实现政治生态、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协调有序,达致政治文化的理性化与科学化以及政治生态的优化与合理化。优良政治生活的持续性,既需要科学的政治文化的引领与浸润,也需要绿色的政治生态的保障与维护。

政治生态与政治文化是一对同构体,没有脱离政治文化的政治生态,也没有脱离政治生态的政治文化,二者的耦合表现为一个历史的、连续的过程。若将政治系统视为由“硬件”和“软件”两个要素组成,那么,各种制度化、结构化的组织体系和制度架构等政治生态的核心要件则是政治系统的“硬件”,而心理认知、思想意识和价值理念等政治文化的主观内容则构成其“软件”。就如网络的协调运行必须依靠软件与硬件相互配合、同步运作,政治系统的良性运行也要求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彼此调适、耦合互动,如此才能保证政治生活的健康发展。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Four Coupling Dimensions of Political Culture with Political Ecology

CHEN Yiping, WANG Youye

Abstract

: Thecoupling interaction of political culture and political ecology is mutually reinforcing. The changes and shaping of political culture have a subtle influence on political ecology; meanwhile, the evolu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ecology play an active role in political culture.The coupling of political culture with political ecology can be achieved from four dimensions, namely, political life, political system, political civiliza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For this coupling, as its basis and purpose, political life occupies a fundamental position among the four dimensions and determines the content of the other three. Political system examines the feasibility of good political life and outlines its system logic. Political civilization explores the ideals of good political life and interprets civilization as its core. Political development explores the permanence of good political life, revealing its path of development. The innovative research of this coupling can contribute to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knowledge system concerning socialist political scie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vide a new vision for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the form of political life in contemporary China.

Keywords

: political culture; political ecology; political life; coupling dimensions

CHEN

Yiping

, professor & Ph. D. supervisor of 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 Anhui University;

WANG

Youye

, Ph. D. candidate of 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