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乳头状瘤的研究现状

2021-11-11 17:08储效梅综述刘晓昌俏审校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储效梅 综述 刘晓昌,梅 俏审校

食管乳头状瘤(esophageal papilloma,EP),是位于食管的一种良性病变。自1959年Adler et al首次报道并通过病理证实以来,逐渐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EP起源于食管鳞状上皮,多数呈现为息肉样隆起,可发生于食管的任何位置。目前其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通常起病隐匿,以上腹部症状居多,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瘤体大多比较小,多数为良性。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也有较大瘤体被报道,并有少数发生恶变。有报道统计,在我国,其发病率为0.05%~0.25%,女性发病率要略高于男性。对于EP的治疗,根据瘤体的大小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内镜治疗凭借其操作简单、费用低等优势成为主要治疗方法,治疗后有小部分EP在食管原病变不同位置复发。

1 流行病学

EP在临床上较少见,且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以往常常被漏诊,但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检出率较前明显提高。文献表明,各个国家EP内镜检出率不同:匈牙利的研究中检出率为0.26%,意大利有2项研究的检出率分别约为0.35%和 0.45%,日本为 0.2%,在我国为0.144%。另有研究总结了广东省内约10年EP的病例,指出其在10年内的检出率为0.24%。提示EP的发病与地理因素、环境因素存在某些方面的关联。EP在男女中均可发病,在西方国家EP总体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而在我国EP总体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EP的发病年龄多在14~79岁,平均年龄为50岁,但也有儿童EP病例的报道。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1 食管的慢性刺激和致使食管损伤的机械操作

EP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有学者总结了1979—2012年发表的中文文献,1 585例来自于44家医院的EP患者被纳入该研究。其中292例患者伴有食管反流病,食管黏膜的慢性刺激致使EP发生被国内外多数学者认同。另外,食管异物堵塞、狭窄食道反复地探条扩张、食管支架置入、食管静脉曲张的硬化剂治疗等,导致食管损伤的机械操作也可诱发 EP。

2.2 感染因素

因EP的外观和组织变化与尖锐湿疣相似,表现为增生的乳头状结构,部分还检测出挖空细胞、双核细胞,故有学者推测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的感染可能是 EP的病因。在我国,仅有2例EP经免疫组化证实HPV阳性。英文文献报道与EP有关的HPV有多种类型,比如 HPV6、HPV11、HPV42、HPV43、HPV44。有学者通过免疫组化表明多发性EP存在低危型 HPV表达,并通过 PCR技术检测出HPV DNA的存在。由此认为HPV与EP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但另有研究检测 EP患者的HPV DNA阴性。针对这些相反的结论,Syrjanen et al通过Meta分析总结了427例来自不同地域的EP患者,其中有132例(30.9%)被检测出 HPV DNA阳性,经研究分析,这一阳性检出率与所使用的HPV检测方法及病例所在的区域地理位置无显著关系性,提示EP与HPV感染的关系尚不能十分明确。H.pylori全球总感染率大于50%,是人类细菌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它被认为是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等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但是,关于它与EP、GERD的关系目前尚无明确的定论。有学者将慢性浅表性胃炎作为对照,比较EP与H.pylori感染率,EP组HP的感染率为21.95%,对照组为67.4%。除外年龄及性别等无关变量后,推测HP感染与EP的发病存在反作用。其机制尚不清楚。

2.3 癌前病变

EP可生长于食管全程,是起源于食管鳞状上皮组织的息肉样良性肿瘤,外生型生长,多局限,无明显突破基底层向深层浸润的表现。我国文献中有19例EP患者被报道有轻至中度异型增生,1例7 cm的巨大EP病灶发生恶变。国外文献中1例恶变的EP患者,病灶直径约8 cm。由此,巨大EP有发生恶变的可能,对于体积较小的单发病灶尚无恶性报道。因此,EP是否为癌前病变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3 EP的组织病理学

EP是发生于食管黏膜鳞状上皮的肿瘤,外生型生长多见,次之为内生型,峰型最少见。体积常比较小,多单发且常局限,无明显突破基底层向深层浸润的表现。组织学上呈现乳头状结构,轴心为血管结缔组织,部分上皮内可见挖空细胞,表面被覆增生成熟的鳞状上皮,鳞状上皮保持了正常的细胞极性和分化,无分化不良。镜下形态多样,大部分为宽基或广基,少数呈亚蒂,多数为白色或灰白色息肉样隆起,也可表现为球形或半球形隆起、分叶状、羽毛状等形态,大部分柔软、弹性较好。

4 侵袭与复发

EP外生型生长多见,较多局限,直径常较小,但国外有直径达到8 cm的EP报道。无明显突破基底层向深层浸润的表现。内镜下治疗安全有效,后期随访鲜少复发。曾有学者选取当地某三甲医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75例EP患者进行研究,内镜下1次性治疗成功率100%,术后随访 1年,内镜证实仅有 2例复发,复发率2.66%,并且复发部位并不是在原始发病部位。

5 临床症状及伴随疾病

既往EP因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常被漏诊,被认为是罕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EP逐渐被更多学者关注。有研究对1 585例EP患者进行分析,有1 000例患者提及临床症状,465例表现为上腹痛或上腹不适,187例出现反酸、烧心、胸骨后等不适的表现,173例主诉咽部异物感、吞咽梗阻感,91例消化不良,黑便、呕血有45例,恶心、呕吐8例,口臭1例。常见的伴随疾病:EP合并慢性胃炎489例,反流性食管炎292,消化性溃疡89,十二指肠炎75例,食管裂孔疝11例,黄色瘤7例,Barrett食管5例,贲门炎3例,其他疾病3例。

6 内镜所见

EP病变可发生于食管全程,多位于食管中下段。单发多见,偶有多发、甚至覆盖食管全程;病变多为球形或半球形广基底息肉样隆起,也可出现其他分叶、羽毛等形态。除个别单发病灶直径较大外,其他直径多在5 mm以下,5 mm以上少见,大多质地软,个别质地中或较脆。色泽呈灰白色,偶可见略发红或鲜红病例。胃镜检查时,EP常可发现合并慢性胃炎、胃溃疡、食管中下段炎症等疾病。

7 诊断

EP发病隐匿,20世纪70年代多在尸检时被发现,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该病的检出率较前明显提高,但内镜下需与食管息肉、黏膜白斑、食管糖原棘皮病、寻常疣、疣状鳞癌等相鉴别。因此,内镜下发现可疑瘤体,需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8 治疗

目前临床上普遍认为EP单纯药物治疗难以奏效,主要采用内镜下治疗。根据EP瘤体直径或者其长度的大小,分别选择不同的内镜治疗措施。常选用的内镜治疗方案有:内镜下微波凝固或冷冻治疗、热活检钳灼除、高频电圈套器切除术等。无论哪种方法均可1次性完成治疗,成功率100%,术后极少复发,疗效甚为显著。针对于直径<3 mm的EP,多采用微波凝固,内镜下取活检的同时可以将可能残余的病灶清除,避免二次复发;直径3~5 mm可采用热活检钳除;>5 mm可选用圈套器将病灶完整切除,同时回收切除病灶送病理检查。内镜下治疗时,需注意术中精细操作,避免食管黏膜较大撕裂及穿孔。必要时抑酸及保护黏膜治疗。

9 内镜治疗后随访

目前普遍认为单纯药物治疗EP的效果不确切,内镜下治疗安全有效。唐兴俊 等曾对67例EP患者进行内镜治疗后随访研究,在术后1月复查胃镜时发现,63例EP患者,原始病灶全部脱落、基底膜干净、黏膜修复均正常;另外4例EP病灶虽脱落,但基底表现为浅溃疡。3月后复查,所有67例病例局部黏膜修复正常。12月后复查胃镜,无一例复发。刘辉 等通过文献的荟萃分析,总结878例EP患者的治疗,在随访1月~5年期间,仅有8例被报道治疗后复发。

10 总结

EP是位于食管的良性病变,可发生于食管全程的任意位置,临床表现常不典型。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食管的慢性刺激和使食管损伤的机械操作致病被多数学者认可,HPV、HP感染所致EP的发生依据不足。因EP组织学异型增生少见,且瘤体多较小,也有少数较大瘤体癌变,EP是否为癌前病变需大样本临床数据进一步验证。目前内镜及病理是诊断及治疗EP的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