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昇
明中叶以降,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发展,社会对商人各方面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普通人若想成为职业商贾,一般需要经历商业学徒的学艺阶段。与其他商帮相比,“以贾为生,不贾则无生”的徽州人格外重视学徒的培养。明清以来徽商学徒是全国商业学徒的缩影与典型,深入研究该群体有助于解析传统时代商人的培养机制与生命历程。
以往学者围绕徽商学徒问题进行了大量扎实的学术研究,然而检视徽商学徒研究的学术史,我们会发现此前相关研究大多是以商业书等史料为中心进行的探索,而以商业学徒群体本身为中心的日常生活史研究目前却付之阙如。新近刊布的相关徽商学徒史料,为我们研究商业学徒的日常生活史提供了可能。鉴于学界此前有关徽商学徒学艺历程的论述语焉不详,本文即以徽商学徒日常生活中的学艺历程为考察对象,尝试回到徽商学徒日常生活的脉络中去把握相关基本史实,以此夯实徽商研究的基础。文章疏漏之处,敬祈方家斧正。
明清以来的徽商学徒在正式外出学艺之前,通常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合适的年龄、亲友的推荐、寻觅到良师。
徽州商业学徒一般在十三四岁即外出学做生意。如明代歙县人吴荣“甫十四,能从商贩不后时”,清代婺源人方煌“至十四岁送往云湾习学粮食生意”。清代黟县人舒遵刚同样也是十四岁就外出学习经商:“君之习商于饶仅十四龄耳。”清末徽商学徒余鲁卿“自十三岁,赴江西习杂货布业”。《豆棚闲话》说“徽州俗例,人到十六岁就要出门学做生意”,徽商汪彦便是“十五六岁跟了伙计学习江湖贩卖生意”。明清以来徽州当地浓厚的商业习俗也体现在学徒外出学艺上,深谙徽州经商习俗的胡适曾说:“我们徽州人通常在十一二三岁时便到城市里去学生意。”徽州民谣中描绘了一幅徽商学徒十三四岁背井离乡的画面:“前世不修今世修,苏杭不生生徽州;十三四岁年少时,告别亲人跑码头。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生徽州;十三四岁年少时,顺着前辈足迹走。”迄近代,歙县白杨源的民间习俗依旧是“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作为商业学徒去学习做生意:“男孩到了十三四岁,父母就要托人带到江浙苏杭去学生意。”
为什么要在十三四岁外出学习经商呢?因为商业学徒如果年龄偏小或偏大都不太合适,年纪太小的子弟未经世事难以教导:“凡子弟十岁以前不可为共贾之徒,以其弱小,世故未知,授事难执,教导难明。”如果年龄太大,其性格定型而无法调教:“二十岁以后者亦属难学,以其长大,性格已定,师长斥责不便,即严督亦难随事教诲也。”因此也不会得到相关店铺的青睐:“徽州人都是16岁左右出来学生意,如果不出来,待到20多岁就没有人要了,也不容易再去学新的生意技能。”所以学徒一般要在十二三岁至十八九岁的年龄阶段:“故学工贾,必十一二岁至十八九岁,及时勉学,以其性未定,年渐长,世事渐知,师长可以随事教训,易为节制也。”相对而言,这个年龄阶段的学徒性格未定、容易管教、勤奋好学,因此商业学徒习艺的第一个必备条件为适龄。
徽州很多人自家就开有商铺,这种情况下老辈徽商一般将子弟送往别家店铺进行锻炼学习,“最初多半是在自家长辈或亲戚的店铺里当学徒”,而不是在自家商铺做学徒,这样才能培养学徒的独立自主意识,避免在自家商铺里借机偷懒、学无所成。如清代徽州盐商鲍尚志就将儿子鲍绍翔送往杭州其他商铺习贾:“十四赴杭习贾……思既卒业,佐尚志公理鹾业。”学成后的鲍绍翔又回到其父身边辅佐经营。又如近代徽商鲍伦法也没有在自家漆店学习生意,其父将他送到位于硖石的徽州同乡开设的“协利”茶业店做商业学徒。
外出习贾就会涉及一个推荐问题,学徒需得到族亲好友的推荐才能去相关的店铺做学徒。正因为需要得到有血缘或地缘关系的长辈推荐,所以学徒在学艺阶段要格外感恩推荐人的举荐:“诸同人皆要饮水思源,当初荐生意之时,何等情面,承朋友之情,极力保举方有今日。该如何报德之处,亦当铭感不忘,断不可温饱而忘其初。”最好能学有所成,给推荐人增光:“总要咬牙争志气,好教荐首焕容光。”如果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将来会追悔莫及,因为届时不会再有人愿意推荐了:“若再想习业,荐引无人。”
被推荐的学徒一般还需要有“铺保”,即需要有信誉的店铺或商人作保方可。近代徽商王姗荫曾介绍本乡少年王有照入建德成丰盛杂货商号学习生意,兹录其推荐信函于下:
翁仁兄阁下大鉴:
暌违数月,诸事臻祥为颂。贵号风云际会,财源广进,声名贯耳,忝为知交,敢不恭仰。启者,年前一晤,言及绍介乡邻少年入宝号高就,承蒙金诺,铭感五内。
彼王有照,耕读世家子弟,先世亦曾沉浮商海,祖训遗泽,品行端方,勤奋向学,早染文墨,初识大节。祈宝号收录柜下,择配业师,琢磨造就,一切惟宝号之规是从,生死病疾,各安天命。
即颂财安!
上海维生记 王姗荫 顿首
从这封推荐信可知,推荐人一般要在推荐信中介绍被推荐人的家世、品性与能力,还要明确学徒学艺期间的生命安全责任概由学徒本人负责,以使店铺放心收徒。拿到推荐信的学徒一般由其宗亲乡友带出学习,也有徽州青年在没有同伴的情况下独自出门学艺,徽州民谣中就记录了徽商学徒独自赶往杭州的艰辛与不易:“雨伞挑冷饭,背着甩溜鳅。过山又过岭,一脚到杭州。”
徽商学徒在正式学艺之前还需有拜师环节,而拜师之前首先要慎重地选择一名良师。良师对于学徒的成长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师者弟之表也,伴者人之友也。若非贤师良友而从浮薄之人,不惟艺业难进,且为非作歹,效尤习惯,贻累终身。”跟从贤师良友将会极大地促进学徒各方面的提升,甚至其气质都可能会发生改变,如清代徽商余昌吉就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训迪后进尤善,劣等学徒入其门亦得改变气质,发达智能。”当然,良师善于引导学徒的口碑让其拥有众多的追随者,如黟县盐商余超洪“恂恂循谨,不妄言笑。见朋友皆以敦行相勉,同业数十人,循规蹈矩,若子弟之于师傅,相观而善,无一不培植成材。休之子弟习盐业者,每欲荐之门下”。余超洪病危后,原先的受业学徒感恩怀念道:“吾本一不成材子,自沐公化育,遂不复妄为,今日得娶妻生子,皆公之赐也。吾子今又偾事矣,安得如乃公者为之表率,使之潜移默化,此吾所以感慨系之也。”好的授业导师会得到众多学徒发自内心的感恩与缅怀。另一方面,店铺师长对优异的学徒亦会视若珍宝:“三年出一状元,三年未必出一经记[纪],故有好学生,人皆爱如至宝,因难得故也,即以状元观之可也。”
觅得良师后,就会举行较为正式的拜师仪式。一般情况下,学徒需要“购买一斤头的蜡烛一对和香纸若干,到店内对着‘青龙牌’向老板或经理、副经理(一般只有经理)行四跪八拜,并在财神爷前烧香纸”。除了行跪拜礼,还需要为导师准备糕点:“备香烛纸码祭拜店里供奉之财神菩萨,接着备两份糕点拜师学业。”完成这一整套礼仪与程序,才算真正成为该店铺的学徒。
学徒进入店铺后,需格外注意对店内长辈老师的称呼。除了业师外,学徒见到铺主、总管及年龄较大的同事时都要称对方为老师:“子弟投师学贸易,先分尊卑称呼。行铺正主为师,并有总管及正店官带徒者,此皆专管专教之师,本称老师。同事中有年长过我二十以上者,均当以老师、老伯称之。”而对年龄相仿的学徒、伙计,可不以老师称呼:“年长数岁及先后学徒年长者,皆以老兄称之。惟后来学徒,年小于我者,方可以老弟呼之。”学徒在学艺阶段如果遇到任何疑惑,皆可以向老师讨教。如一名徽商学徒的父亲在给其子写信时格外强调要听取老师的教导:“汝离家千里,遇事要留心,总要将‘利害’二字看明,勿可独断独行。倘若勿晓,不妨与寄父商量,即小屏侄亦可叨教。先生忝在五伦,指教更要遵守。”
拜师仪式完成,学徒就正式进入店铺,开始学艺生活。
学徒在学艺期间需遵守店铺的各项规定,很多导师在学徒入门之初就会向其训示店规。如13岁即外出做棉布字号学徒的近代徽商叶瑞昌,“进店第一天业师即向其训示店规:一不准参加赌博,二不准贪非分之财,三不准在店外过夜(夜里十点钟前必须回店),四不准不务正业(从事本职业以外工作),五不准滥交朋友,六不准在店堂生火取暖,七不准懒惰懈怠(诸事勤快,营业时一律站柜台,不准坐凳),八不准恶语伤人赶走顾客”。典当行业因为极其注重信用与声誉,所以典商学徒一旦不守典规,将会贻害无穷:“吾乡俗语‘当铺学生尿壶锡’,谓无他改,乃弃物也。凡在典学生,务概守分,得能一生始终到老,就是真福。若不守典规,竟无出头之日也。”
学徒正式进入店铺后,需从打杂开始练习基本功:“学小官,清晨起来,扫地、抹桌、抹柜、摆椅、添砚水、润笔头、擦戥子、□水与人洗脸、烧香、冲茶俱是初学之事。”学徒从事的杂活包括抹桌擦地、烧茶端水、斟酒递烟、擦拭器具、迎来送往等基础工作。店铺早晚的启闭也是学徒的重要杂务:“大约清早起来,相帮下小店门板,开光窗门,打扫各处灰尘,抹洗各局上及桌凳物件污迹,捡齐各处要用小物件及样货,照原铺摆,自洗面燃神位香灯拜揖,耳听店主及师长卧起,即侍候梳洗茶烟。到库房门外间发各草簿物件,捧入局内放置原处。”到了傍晚,学徒同样需要将店务拾掇妥当:“旁[傍]晚各处灯台油烛上好,安放妥当原处,相帮捡拾外局上各物件,上小铺门板,关闩窗门,点神位香灯拜揖。”由于学徒在学艺初期主要从事大量的杂务,这让一些求学心切的学徒感到困惑。如后来成长为盐商巨贾的鲍直润,“十四赴杭习贾,贾肆初入者惟供洒扫。居半年,虑无所益,私语同辈曰:‘我曹居此,谁无门闾之望,今师不我教,奈何?请相约,如有所闻,必互告勿秘,则一日不啻两日矣。’师闻而嘉之,遂尽教。”导师听闻鲍直润如此好学,遂向他传授了全部学习内容。
徽商学徒在学艺期间需掌握辨物、估价、识银、书写、记账、算术、交际往来、辨别良莠、调整经营策略等技艺,学习这些技艺的主要途径是模仿、请教与勤加苦练等。
学徒进入店铺后首先要学会模仿店中师长的所行所为:“初入门数日,当侍立众店官之侧,或立久方许坐。从低末之处,眼看前班伙徒每日所执一切之事,谨记在心。此数日递茶装烟谅可,过了十数日,行主老师及店官渐有逐事吩咐,授执跟学。”学徒要将店官伙计的工作牢记于心,以备之后自己照葫芦画瓢。典业学徒因为所习之事较多,更要学会模仿行事:“学生初进典,第一要勤,不可懒惰。至于习学,无论何等事件,见人如何做法,我即效之。”因为从东家与老师的角度考虑,典业事务既多且杂,实在无法一一教授:“凡典中之事甚多,难以枚举,尽要人教导,那有许多精神?”所以学徒只能自己不断地学习、模仿:“总是见人所做,我效而成,只得留心用意,即为好学之人矣。仍要见景生情,不可痴呆,见人所作,我即相帮。”学徒也可以在模仿的过程中跟着伙计处理一些简单的事务:“上午听店长吩咐,或入局侍立侧末,跟众伙执习轻便之事,莫乱说话;或命走动,有事听明记心,即开步就去,小心慎重,做来回复。”
学徒在学艺阶段还要不断地向前辈师长虚心请教:“谦则受益无穷……遇事请教前辈,而你能虚心请教,则人自然肯教。”学徒要请教的内容大多是其日常所习的内容:“学小官,不可口钝怯阵。但戥秤、银水、算盘、笔道、言谈、礼貌诸事,须要请教人,某朝奉某大爷求指教。切不可拙口钝腮一言不发,犹如木头一般,如此者学到老亦是不中用的。”请教的时机最好是店铺闲暇或下雨天:“遇天雨之日,众伙闲坐时,方可请教师长看银水、学算盘、讲书信及生意各事。其由生而熟,自拙而精,皆在留心观听,思慕之勤,神到自明矣。”《商贾便览》的作者吴中孚甚至认为商业学徒应当在新春佳节期间向他人请教求艺:“至于习技艺、学商贾,往往从行铺投师,拘束犹如家长,当此闲暇之际,约束弟子身心,免致外出见闻非礼,正好教其明巧拙,知粗细,习算盘,识银水,习字帖,书读信,从容候其自化。”
除了模仿与请教外,学徒学艺期间最关键的就是要在实践中勤加苦练未来经商所需的相关技艺。算术与书写是学徒最基本的学习内容,亦是学艺期间不得不掌握的技艺:“算盘、草字皆熟,然后习正字。再有往来书札,亦要学在心上,用字亦要周详,将来书信来往,总要自己而习,何能转托他人。况字乃人之外表,总要有规矩,飞舞猖狂,不成字体,旁人见之,口虽不言,而心中有议论也。”要经常练习,做到精熟:“信稿帖式算盘银水愈熟精,字义书启愈深愈高,不是才晓得些须便丢开,手若不精熟,则依旧无用。故算盘银水要时时习学,字义账目须刻刻记抄。”典商学徒还要在经营间隙学会卷包:“日间有暇之时,要学卷包,先学单件卷起,渐渐加增,此皆分内应效之事。做一行即要学一行,总之学得本领,件件皆能,此即生意人之饭碗也。”
所以学徒应该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学习锻炼,如中午休息时分就可以阅读与练字:“至日中本分要事干毕,或观正书,或阅阴骘文、典业须知、应酬尺牍等书,或学字临帖,或照医书修炼膏丹,以行方便,不独能渐学出本事,亦修身养性之基也。”店铺营业的空闲期间,学徒也可以抽空练习算盘:“逢呼随口忙回答,得暇当心习算盘。馆内读书宜记忆,店中干事莫荒唐。”傍晚及夜晚店铺关门后也是学徒学习锻炼的大好时光:“收门以后有余闲,纵有余闲莫要顽,学算学书皆有益,勿教提笔向人难。”“吃过夜饭,是每个学生最重要的自修时间,先擦青油灯、水烟筒,搓点烟的火纸媒。接着学算盘、学记账,学识别洋钱。”书算依旧是练习的重点:“夜餐后,各事毕,候过师长,不得即进房安睡,须到闲静处,或自一人,或邀伙徒同习算盘,或学字信,必要做半个时久,方许就寝。”“晚间俟典内公事毕后,诚宜习学字算,必须以每夜学字几页,学算几遍,总要作定格式为主。”其中算盘练习尤为重要:“晚间暇时,再将算盘请前辈指教,须要自己用心。算盘乃人之根本,此断不可不操练精熟也。”学徒为何最好在店铺闭门后才练习算盘?因为商业规矩里忌讳白日打空算盘:“生意之家忌的白天打空算盘,务要在晚上无事学算,请教人指明算法,揣悟自省。”
学徒只有在学艺期间认真模仿、多方请教与勤加苦练,才能真正练就一套过硬的经营技艺,才能真正被东家与老辈师长刮目相看:“不拘内外俱烂熟,另眼相看势必然。”如徽商余士恩青年时期做学徒时勤恳学艺,“年十二,学商于邑东渔亭,夙夜习勤,颇为老于商务者所奖评”,最终得到老辈商人的称赞。如果不认真学艺,就会受到师长等人的责备、训斥甚至体罚,有的学徒因此“头上带‘栗色’(挨打的肿块),背脊驮(挨)拳头”。另外,学徒如果不认真学艺,造成的最大恶果是将自己陷入困境,甚至还会牵连家人:“若不肯习好,不安本分,不知谋业之难,得一枝栖非易,自己以为家中衣食丰足,不在乎此。一朝失业归家,父母赧然不容,势必投奔戚好,究复谁怜。捶胸追悔,有业不学,归来受辱,走出无路,家门难入。”
徽商学徒在学艺期间的物质生活条件一般由店铺提供,如饮食一般由东家直接提供,但伙食一般比较清苦,大多数情况下仅仅是“三餐白米饭,两个咸鱼头”。有时甚至连白米饭和鱼头都供应不了:“一日三餐锅焦饭,一餐两个腌菜头。面孔烟抹黑,两手乌溜溜。”部分徽州典当商铺会专门安排厨师为学徒们做饭,其中的荤素菜品有一定的数量搭配,这时学徒还要起到一个留意监督的角色:“厨房厨子作荤菜素菜,典中本有一定数目,每日每顿该钱多少,必须管伙食者时时察看,不可听其寻钱,终日草草了事。在柜友尚可自买菜吃,在小官则不能听其老菜根,无油无盐,哑口终生,无处告诉,全凭执事觉察是也。”与东家、师长一同用餐时,学徒要注意各项礼仪:“吃三餐饭时要为业师、老板、经理及账房先生、头二柜伙计盛饭,自己吃饭还得先于他们放下饭碗。”如果有顾客一同用餐,还得随时关照顾客:“早餐摆定桌凳,安放碗箸。有客侍候,上酒饭茶烟之事。若师长吩咐吃饭,虽一面自己吃饮,眼仍要看顾客酒饭茶烟之事。餐毕捡拾碗箸等物,抹净桌。”
学徒们就寝的条件较为简陋,一般就睡在店铺的柜台上:“晚上,睡柜台或缸面板。”除了没有为学徒专门置办床铺的因素外,让学徒睡在柜台的另一原因是为了方便深夜替东家等人开门,学徒们“大约十一点光景入睡,因为外出的老板、业师、账房先生及大伙计们都在午夜十二点钟前回店,学生们只好睡柜台,为他们开门”。初来的学徒起初可能连卧具都没带,只能用前人或借他人的卧具,待到两月以后才能购置新的卧具:“两个月一过,办得新被头。”学徒临睡时需要将灯火熄灭,“不可点灯睡,一则费油,二则恐防火烛”。学徒每天需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起居与日常事务,“必须清晨早起,先于众人,至晚歇息,待众人俱睡,自己方可去睡。睡时将鞋袜衣服就次,早间起来便快,倘若夜间有事,若要起来甚便。清早起来,衣服鞋袜着完,快些梳洗,方可扫地、抹台、抹柜、注水、研墨”。
学徒学艺期间一般都会有少量的薪金与报酬,如部分学徒会得到“每月360个铜板(每日12个铜板)的薪金”,近代徽商鲍伦法在浙江当学徒时“每月有月规元5元”。有的较为懂事的学徒会将部分薪金寄送回家:“逢年过时节,寄钱回徽州。爹娘高兴煞,笑得眼泪流。”但也有一些学徒在领取薪金后就会用度较大,为此一些店铺师长会特意叮嘱、告诫他们要节俭省用:“银钱二字必要慎重,能得有日补缺出息之钱,自宜存贮,切不可妄用。”然而,也有一些行业、店铺仅供伙食,不发放薪水与报酬,或给予学徒极少的补贴以助其理发零用等。譬如胡适所了解到的徽商学徒“在历时三年的学徒期间,他们是没有薪金的;其后则稍有报酬”。因为没有充足的薪资保证日常开支,有的学徒还需要身处桑梓的父母寄钱,如一些徽州民谣就描绘了相关景象:“烘炉笑,信客到,爹爹寄钞票;寄钞票,做么仂,买糖买饼给俺吃。”
徽商学徒孤身一人在外地学艺,难免会思念家人、家乡:“徽州徽州梦徽州,多少牵挂在心头,举头望月数星斗,句句乡音阵阵愁。”但一般没有特殊情况,学徒是不能返家的。除非家中有紧急事件,学徒须征得掌柜、老板的同意方能回家:“学生不准出门,如家中有要事,须告明管楼先生,告假半日或一日。须着司务送去,伊家中着人送来,不得私自单走。”另外,典业学徒每年有两个月的休假期可以返家探视:“诸同人每年告假两个月,回家看视,不得逾限之外。”
身在异乡的学徒与家人联络最普遍的方式就是鱼雁传书,现存的相关学徒信件史料为人们窥探当时学徒与家人的情感联系与交往实态提供了可能。学徒初入店铺后,由于在客地人生地不熟,难免出现一些不适与慌乱的情况。如一名旅沪徽商学徒在给其叔的信中抱怨自己的处境:“店中生意颇大。因先生性情急燥[躁],侄进店日少,本事毫无,心慌意乱,又生又吓,比家中有天地之别矣。”在学徒与家人的通信中,占绝大多数的还是学徒寄给家人的平安信。正如近代胡祖德所记录的情况:“天竹枝,尖叶头,人生最苦住徽州。端正儿童出门学生意,路远遥遥娘心忧。写封平安信,寄到家里头,叫我爷娘勿多愁。”这些青年学徒写平安信的主要目的就是让父母不要牵挂自己:“叫爹不要急,叫娘不要愁,儿在苏州做伙头。儿在外头学生意,心中记住爹娘话:‘茴香萝卜干,不能自己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好了生意,我再上徽州。天啊地啊老子娘啊,没有出息我就不回头。”一位得到同乡庇护的旅外徽商学徒在给其母亲的信件中就提到:“东翁及同寅均是同乡,诸事蒙尊长亦肯指教,男自当遵训习练。”该学徒在信中强调自己得到了诸人的指教并会认真遵守、学习,言下之意就是让母亲放心勿虑。又如一位学徒给祖辈写信谈到自己在学艺过程中较为平坦顺利:“蒙执事先生暨伙伴看待俱好,孙谨遵店规,谙练生意,望勿远虑。”一位学徒给父亲的信中写道:“生意艰难,谨遵严命,战兢自持,勤谨学习,店友皆醇厚至诚,并无引诱事情,可以放心。”这些信的用意皆是为了让家人莫要牵挂、宽心勿虑。
学徒外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学习技艺,所以学徒与家人的书信互动中当然少不了学艺内容。因为学徒外出谋生本身就肩负着父母家人的嘱托与希冀,所以有的商书特意强调道:“劝尔后生,人人都要学好,自己多少荣耀,父母多少光辉,荣辱两途,宜早醒悟。”一位徽州茶商同样告诫自己儿子此次外出学艺对家庭、家族的重要性:“顾汝此行,生意之道一通,不但你一人幸,即家门祖宗亦幸甚矣。汝其勉之遵。”为此,学徒的父母少不了打探儿子真实的学艺情况。如清末休宁黄荫寿将其子寄托在族弟黄子植的典铺中当学徒,他在给黄子植的信中谈到:“三儿姿刨性憨,未识近来可好些否?此碗饭可吃得下去否?”有的较为懂事的学徒会主动向家人禀告学艺的情况,如一名旅汉学徒给父亲的信里就写道:“习学书算以及听人教诲,应当遵训,自后□不,时刻认真习学字义,勤抄算法,一切生意之道总自当勉力抄练,不敢懒惰偷安。”另外,有的家长还希望子弟能够多阅读一些经典,提高文化素养,所以在信牍中会特意提及并强调。如一位父亲在给学艺期间的儿子的书信中谈到:“学习闲时,可将四书细看,《孟子》最易懂,如有不明之句,即看细注,自谓明白。”
并非所有的学徒在学艺期间都是循规蹈矩、认真学艺,现实中也存在学徒不服管教、沾染恶习的情况,如有的学徒沾染了赌博恶习。针对这种情况,明清以来徽商的商业尺牍中专门有一项是“管弟戒赌”,用以教化相关学徒伙计,兹录一则“管弟戒赌”的尺牍于下:
某弟启
进店之后,经今数月,闻东翁同事俱各相契,家人甚喜。正在挂怀,适某人来此,谈及弟生意一道,也还做得,未免贪赌,遭人议论。母亲、弟媳一闻此信,大失所望。我想生意人,在外经营,全在老成勤俭,出息几何,父母养膳,妻子衣食,俱在其中。俭朴省用,尚恐不足,即有出息稍宽者,亦当稍稍积累,以防未然。何能贪好嬉游,累及家室?且既贪顽,必荒本业,与浪荡人为友,日复一日,伊于胡何日底。无论本东见恶,生意不长,而声名一坏,后手亦无人共事。设莫到此,可怕可虑。每见不务正之人,落拓归家,惹人唾骂,亲友谈叙,比之下流。试思腼然人面何被人轻贱若此。为此信嘱,当即早回头,毋使家人担忧。
在该信中,撰信人从家人听闻学徒染赌后的反应、老辈商人兴衰成败的经验、未来家庭生活中的支出耗费以及学徒名声的重要性等诸多方面加以训诫。学徒读信后想必会痛定思痛,改正恶习。
徽商学徒在完成学艺训练以后,一般就会进阶为店铺的伙计、执事与掌计。他们任职期间所积累的资金、经验,为今后自己独立经营奠定了基础。另外,学成后的学徒、伙计达到适婚年龄就会返乡娶亲。
徽商学徒一般要经历三年完整的学艺生涯,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近代,如近代徽州人戴锦荪即“订立三年徒弟,一年出师”。学徒出师前一般先要到柜台上进行历练,有的店铺甚至将站柜作为学艺成功的标志:“习学理熟能上柜做生意,方算学成,若半瓶醋之中班,一朝歇手,苦不堪言矣。”有的学徒学了一年半载,也可以上柜台历练。“学小官,学得周年半载,生意有点眉目,有照模路就要硬着头任意在柜上勉强做生意,不可退后。如你做不来者,自有旁人接应你。一回两回胆大即就好。”学徒站柜时需要专心致志:“小官专心习学,正能上柜,便要时刻不离柜台,便人头相熟遍有主顾。虽生意清淡,亦当扳撸守店,不可四外闲逛。若往外走了一会儿来,心上便不定,做生意则散心,恐惧有错。”另外,学徒上柜后的礼仪、站姿、神情皆要格外注意:“学小官,上柜才做生意。挺身稳立,礼貌端庄,言谈响亮,格外神情。眼看上下察人真假,辨其贤愚,买物之人就不轻视你了。”
学徒只有在学艺期间认真学习、勤奋刻苦,才能如期出师,才能顺利地进阶为店铺的伙计、执事与掌计:“一事精通百事能,岁金渐渐可加增。果然勤谨无差错,不待多年即可升。”有的学徒出师后会留在本铺继续担任伙计、掌柜等职,这时他们就会正式得到店铺的薪金与分红。如近代徽商学徒鲍伦法学成出师后,“便有资格逐渐直接参与店内的生意往来,月薪亦随之提高到12—15元不等,年底还有分红”。然而,不是所有的学徒学成后都能留在本铺工作,有的需要去别的商铺觅职。如有的学徒就直接回到自家店铺去辅佐父兄,鲍直润学徒期满后即赴自家盐铺辅佐其父经营盐业生意。有的学徒学成后会自荐到别处去当伙计或掌柜:“闻尊处贵业生意是甚隆旺,而晚虽有攀仰之心,惜无一知己者引入,夤缘反复思经,烦敢大人升言向各贵业通情。当此消场之际,倘蒙照顾,无不克己以图绵绵固爱耳,附上行情单一页。”从这则信函可以看出,店铺的职位一般会由他人推荐,如果是自荐的话,还需附上该学徒或伙计的个人情况说明(“行情单”)。如果是他人推荐上岗,推荐信中一般会提及薪金要求,如一则推荐信函写道:“兹此承觅友一事,今有某某号襔[满]师学生某某,此前在敝做过二年茶叶,虽□熟门,亦有几分可做,薪金月需一元四角,如合务即回复,俾可去信关照耳。”另外,推荐人推荐相关人等还需要有相应的保证书,如一则推荐函中所说:“某某先生介绍某某司役于尊号,猥蒙不弃,允于录用,实深感激,至于某某在号货物进出,如有差误,弟当负责,决不推诿,用敢书此保证,至请收存。”
一些人进阶为伙计、执事与掌计等职后,开始积累资金和经验为以后独立经营奠定基础。如清代歙县盐商鲍志道11岁即离家外出做学徒,20岁在扬州作为伙计或副手辅佐他人经营盐业贸易:“年十一即弃家习会计于鄱阳,顷之转客金华,又客扬州之栟茶场,南游及楚,无所遇。年二十,乃至扬州佐人业盐。所佐者得公起其家,而公亦退自居积,操奇赢,所进常过于所期,久之大饶,遂自占商数于淮南,不复佐人。”鲍志道在辅佐他人经营的同时自己也有所积累,待条件成熟后便自立门户,成为著名的商贾。
明代休宁商人程珽青年时期即跟随舅父学习经营之道,在经历了既当学徒又当伙计的阶段后,程珽得到舅父的资金支持,开始独立经营:“年十四,偕舅氏贾浙乌程,人大信之。后舅氏析赀,令公从旁设他肆。公以乌程人皆知予,予既有他肆将不利于舅氏,遂去之平湖,平湖人亦若乌程,信公无异也。”类似的情况还有一些老辈商贾贷款资助青年学徒、伙计,以支持他们独立经营贸易。如鲍尚志舅父的好友程明远对鲍尚志说道:“依人非久计,子苟欲自立,当贷子二百金任自营,弗较息也。”鲍尚志后来遂逐渐成长为一名盐商巨贾。
徽商学徒在学艺期间的表现还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婚姻,有的女方家长会将学徒的学艺表现作为择婿的重要标准。学徒学艺成绩优异,“父母闻知且欣且慰,即亲朋戚党亦极意赞扬,有女之家托友委求,目为佳子弟焉,选择佳偶亦甚易易。及归家之日,倚闾者欢欣而迎,亲友亦来探望,一时各各答拜,恭敬非常,实为父母增光者也”。学成以后,学徒不仅会为父母增光,还有可能得到有女之家的青睐,这从侧面更加激发了学徒们学艺的热情。
学徒学成并达到适婚年龄后,就会返乡娶亲。正如胡适所谈到的徽商学徒:“直至学徒(和实习)期满,至二十一二岁时,他们可以享有带薪婚假三个月,还乡结婚。婚假期满,他们又只身返回原来店铺,继续经商。”《典业须知》同样提到学徒学成后的婚娶情况:“吾乡风俗,学生出门,或隔七八年,或越十数年,待其习业成就,归家婚娶。”因为很多学徒学成后就会在相应的店铺担任伙计,所以一些伙计在积累了若干资金,就会谋划娶妻事宜,譬如“休宁吴某在京都布店作伙,积数十金,谋归娶妇”。家中长辈亦会催促他们早日成婚,如一位祖母在给商寓外地的孙子写信时谈到:“切勿久淹客地,使我愁肠莫解也。况汝年壮,当娶一室以为后计,免致老来自叹。”
徽商学徒或伙计娶亲的对象一般为家乡徽州的女子,至于缘何要选取本乡女子作为配偶,清代旅苏徽商陈士策就谈到原因之一是徽州当地女性较为节俭朴素:“子女须婚本乡,庶不致如吴俗之奢侈也,毋违我命。”
相较全国其他地域人群而言,徽州人更倾向于将经商作为安身立命的职业出路:“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明清时期徽州有着较为浓厚的经商风气,“业贾者什家而七”,大量徽州青年从小就踏上从商学艺的道路,徽州当地广为流传的谚语“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就是生动写照。随着明清商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商人各方面的素质要求也逐渐提高。人们若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商贾,必须经历较为严格的职业培训。徽商学徒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其学艺历程与日常生活都深深打上了时代与地域的烙印。
明清以来徽州人在培养商业学徒的过程中,总结了大量实践经验,一些徽商更是刊行《商贾便览》《典业须知》等商书。这些建立在长期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反过来又促进了徽商学徒的培养工作,避免让更多的商业学徒走弯路。譬如,徽商学徒在学艺之前需要达到合适年龄,因为年龄偏大或偏小都不利于商业学徒的学习与成长;选择一名良师是学徒学艺前的重要环节,只有跟着良师,学徒才能学到真正的技能;学徒要从遵守店规、从打杂工作做起,因为只有练就扎实的经营基本功,才能为今后独立从事商业活动打下基础;商业学徒在实际学艺过程中,需要通过模仿、请教与勤加苦练等具体的方式进行技艺学习,只有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学习,学艺效果才会事半功倍。可以说,这些实践经验与规律认识都成为学徒重要的学艺历程,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商业学徒的职业培训效率。
徽商学徒的学艺生活对其一生具有深远的意义。他们在学艺阶段除了学习、掌握各项经营技艺外,还要在此过程中塑造良好的品性:“人年弱冠,时为出泥之笋,培植得好,则修竹成林。培植不好,则成为废物。”所以学徒亲属经常会通过书信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而一些较为懂事的学徒往往会回信告知自己各方面的提升与精进,以让亲人宽慰。此外,学徒在学艺阶段的表现与成绩还会深刻影响他们的前途命运。因为学艺成绩优异的学徒不仅会成功地进阶为伙计、掌柜,为此后独立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可能会让他们得到更多适龄女性的青睐。
商业学徒的推荐与任职背后蕴藏着紧密的血缘与地缘关系。徽商学徒一般由宗亲或乡邻推荐到位于异乡的同乡商铺中学艺,学成后再由宗亲乡邻推荐到别处充当伙计、掌柜。从中可以看到,学徒学艺历程中的“一进一出”都是在“熟人社会”的脉络下进行的。明清以来商业学徒的职业培训虽是商业经济助推下的产物,但其背后蕴藏着的依然是以血缘与地缘为纽带的中国乡土社会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