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三国

2021-11-11 17:36许国华
火花 2021年1期

许国华

曹操之“笑”

《三国演义》刻划人物有三绝:曹操“奸”绝、关羽“义”绝、诸葛亮“智”绝。

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写曹操之“奸雄”,用了一个“笑”字——屡败屡笑,屡笑屡战。

历史上的曹操,本来是位雄才伟略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又是位“横槊赋诗”“对酒当歌”的大诗人。政治上,他“鞭挞宇内”、统一北方的历史功勋是谁也抹杀不掉的;文学上,《观沧海》《龟虽寿》的诗篇,也算得上是拿得出手的大家之作。但是自从罗贯中“扬刘抑曹”,写出一部《三国演义》后,曹操便贴上“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标签,任凭几代历史学家为之鸣冤翻案,说书场上、戏剧舞台,依然将其戴上“奸雄”的脸谱。

曹操一生,是打过不少仗的,“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第四十八回),可谓战功赫赫。胜仗打了不少,败仗也吃了不少,最著名的便是被益州别驾张松所讥的“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第六十回)。那几仗,曹操确实败得很惨,损兵折将不说,都差点丢了老命,但曹操面对困境,泰然处之,屡败屡战,且大败之后必有大笑,大笑之后,或就地反击,或卷土重来,以全歼对手为快事。

且看“濮阳攻吕布之时”。温侯吕布用陈宫计,烧得曹操焦头烂额,险些死于吕布方天画戟之下。面对如此惨败,一般人早已如丧家之犬,谁知曹操镇定自如,仰面笑曰:“误中匹夫之计,吾必当报之。”寥寥数语,将曹操奸雄本色跃然纸上。此时的曹操早已成竹在胸,仰面一笑,计上心头,兵不厌诈,将计就计,就地反击。于是,曹操笑过之余,速发妙计——“诈言我被火烧伤,已经身死。布必引兵来攻。”果不出曹操所料,“匹夫之勇”的吕布自然中计。此役虽未擒得吕布,但这位“马中赤兔,人中吕布”的第一猛将,拼命死战才得以脱逃,败回濮阳,从此坚守不出。数年后,吕布终被曹操所擒,斩于白门楼。由此可见曹操诡计多端,非一般之诡谲,“奸雄”美誉当之无愧。

再说“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曹操初战“不减吕布之勇”的西凉马超时,被马超杀得割须弃袍、夺船避箭,得“赤膊上阵”的许褚力保,才勉强捡回一条老命。面对如此顽敌,军心散乱之际,岂知曹操大笑曰:“我今日几为小贼所困!”曹操视顽敌为“小贼”,决非是那种阿Q式的气话,而是临危不乱,胜不骄,败不馁,心理素质极好。曹操一阵大笑,一边以鼓士气,一边定计破敌,诡谲莫测,奸雄本色有过之而无不及。曹操大笑之余,迅速布下疑兵陷阱,防马超再来进攻;同时又调整策略,利用马超“一勇之夫”之弱点,改硬拼为智取,以阵前与韩遂叙旧,涂改书信等方式,反间马超、韩遂,遂大破马超,杀得马超二十万大军“只剩得三十余骑”。

最为精彩的大笑,当是“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的“三笑”。“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是“纵横天下”的曹操遭遇的最大一次败仗,也是罗贯中书中写曹操“笑”声最多的一次。赤壁之战,曹操八十三万大军,“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逃亡路上,尽管此时穷途末路,曹操在寒风刺骨、冷雨瓢泼、人困马乏的极度狼狈中,依然不改奸雄本色,一路事后诸葛亮式的指点用兵之道,还令人意想不到地连续三次“大笑”,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假想在此埋伏一支伏兵,当如何如何。仿佛是老天有意与这位奸雄开起了玩笑,每次笑声未停,竟富有戏剧性地各引来一支伏兵。直到关羽横刀立马,挡住去路,此时曹军早已闻风丧胆,面面相觑,人困马乏,无将迎敌。曹操仍不改奸雄本色,决不坐以待毙,以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姿态,用旧时恩义去套关羽的近乎,乞得一条生路。素以重义著称的关公,便上演了一场“义释曹操”的千古绝唱。

这三次大笑,是曹操穷途末路时的大笑。曹操一边逃命,一边大笑,表面上是笑对手“无谋少智”,实质上是曹操顽强乐观、善于总结用兵之道,奸雄本色发挥得淋漓尽致,可谓真英雄也。要是换了别人,早已惶惶不可终日,从此一蹶不振。同是三国“枭雄”的刘备,军事才能不如曹操,心理素质更无法与曹操相比,被个“黄口孺子”的陆逊火烧连营后,竟一病不起,只得在白帝城托孤。又如袁绍,官渡、仓亭之败后,惊吓得口吐鲜血,卧床不起,后又闻其子袁尚冀州新败,又受了一惊,吐血斗余而死。

罗贯中笔下的曹操之笑,是顽强乐观之笑,是狡黠诡谲之笑,是沉着机智之笑,是勇对困境之笑,是善于总结失败、组织就地反击之笑。对一代奸雄曹操而言,胜败早已是兵家常事,关键是谁能“笑”到最后。即使是像赤壁之战这样的大败,曹操依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四年后,又下江南,威震逍遥津,多少也算是报了赤壁之战的一箭之仇。

猛张飞的另一面

提起张飞,立马想起《三国演义》中那位三英战吕布、大闹长坂坡、挑灯夜战马超的猛张飞。《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勇猛鲁莽,粗中有细,偶尔也有一点小智谋,如长坂坡“独退曹家百万兵”,义释严颜,智取瓦口隘;还有一个大毛病,就是贪杯误事,并经常酒后殴打士卒。猛张飞上阵,总是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大喝一声:“燕人张翼德在此——”

这倒和《三国志》张飞本传有几分类似,如写长坂坡拒曹时:“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本传又云:“初,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三国演义》是在正史《三国志》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宋元话本艺术长处上的艺术再创作,《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形象与正史上的记载,也颇有几分类似,除了由于小说创作需要虚构外,大闹长坂坡、破魏将张郃,史书上均有记载。

《三国演义》中张飞是个“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若奔马”的“黑人黑马”猛将,戏曲里的张飞戴上“黑脸叫喳喳”的脸谱,似乎“黑”成了张飞的标志。正史《三国志》中有刘备“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关羽“美须髯”的外貌描写,但对张飞的长相始终未着一笔。

张飞到底长得如何?难道真如罗贯中小说描写的那样?这一直是一个谜。

据史载,张飞的两个女儿先后都嫁给了后主刘禅,《三国志·二主妃子传》云:“后主敬哀皇后,车骑将军张飞长女也。章陵元年,纳为太子妃。建兴元年,立为皇后。十五年薨,葬南陵。后主张皇后,前后敬哀之妹也。建兴十五年,入为贵人。延熙元年春正月,策曰:‘联统承大业,君临天下,奉郊庙社稷。今以贵人为皇后,使行丞相事左将军(向)朗持节授玺绶。勉修中馈,恪肃堙祀,皇后其敬之哉!’咸熙元年,随后主迁于洛阳。”

从此记载推想,张飞的两个女儿,也即刘禅的两个皇后,想必都很漂亮,不然不会在敬哀皇后(张飞长女)薨后,其妹再被立为皇后。

又据《魏略》记载:“建安五年,时(夏侯)霸从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行樵采,为张飞所得。飞知其良家女,遂以为妻,产息女,为刘禅皇后。”“为张飞所得”,那肯定不是明媒正娶,可能有点“强抢民女”的味道。张飞行军,所见女子甚多,为何独虏夏侯霸从妹呢?说不定夏侯霸从妹有妖艳美貌,被张飞看中,故而虏之,所生息女继承母亲长处,美艳动人也是有可能的,不然又怎么会成为后主的皇后?当然,这些史无记载,仅凭胡乱推测。从遗传学的角度来推测张飞的长相,不至于十分难看吧,说不定还是个美男子呢?

近来据传,四川简阳张飞营山上发现了张飞的石像,该石头头像和《三国演义》中那个“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的“黑人”猛将张飞的形象大相径庭。石像上的“张飞”慈眉善目,耳长唇厚,脸上竟没有一根胡须。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专门为头像做过测量和鉴定,称该石像建于唐代。

对于石像是否就是张飞,考古专家暂时没有定论。但据当地流传久远的传说,这是唐代工匠为纪念张飞独身喝断当阳桥、震慑万千敌军而在张飞扎寨处专门修建的。石像的发现,使人们对历史上的张飞真实面容,不得不重新审视。

同时,据史料记载,张飞可以说是文武兼备,是个书法家、画家、诗人。大家可能会惊讶,印象中,张飞可是个鲁莽有余的大老粗,怎么可能和文雅之诗书画联系在一起呢?

目前有关张飞书法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梁陶宏景的《刀剑录》,书中写道:“张飞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炼赤朱山铁,为一刀。铭曰:新亭侯,蜀大将也。后被范疆杀之,将此刀入于吴。”学术界认为,这个《新亭侯刀铭》便是张飞书写,但是苦于原物已失传,此说也无从对证。我却认为,假如《新亭侯刀铭》为张飞书写,按当时的书写习惯,定书“新亭侯,汉大将也”。刘备国号“汉”,后来史上称为“蜀汉”,张飞焉有称“蜀大将”之理?

明代《丹铅总录》载:“涪陵有张飞刁斗铭,其方案甚工,飞所书也。张士环诗云:天下英雄只豫州,阿瞒不共戴天仇。山河割据三分国,宇庙威名丈八矛。江山祠堂严剑佩,人间刁斗见银钩。空余诸葛秦川表,左袒何人复为刘!”

物证要算是八蒙摩崖张飞的《立马铭》,据史料记载,这是张飞打败魏将张郃后在马上用长矛凿崖而成。据说《立马铭》还存有清代的拓本。1985年,修阆中市锦屏山时,曾从江中捞起一石碑,其文曰:“汉将张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蒙,立马勒铭。”据考证,这就是张飞立马铭的真迹,其字如行云流水,隽永秀丽,给人一种美感,令书法家为之赞叹。

明代文史学家曹学佺在《蜀中名胜记》第二十八卷对此有过记载。清代赵一清所写的《稿本三国志注补》中关于张飞传补注,引自《方舆纪要》上的话,确定《立马铭》为张飞所亲书,同时又说,原刻石经过风化剥蚀,已经不太清楚,清代人根据拓本又重刻于八山石壁上,书法为隶书。

1961年,由柳溥庆编写、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习字帖所附的《正楷书法名家的简历和逸闻》中说:“我国书法家并不限于文人,武将中亦不少,如张飞、岳飞等,文武兼备的将领中尤多,如颜真卿、范仲淹等。”

种种资料表明,张飞是个具有一定书法造诣的书法家,同时又是位画家、诗人。据明代卓尔昌的《画髓元诠》载:“张飞喜画美人,擅草书。”同时,张飞还会写诗作赋,在打败张郃后,他率部巡游真多山,诗兴大发,写下了《真多山游记》。

罗贯中给我们开了一个超级玩笑,陈寿《三国志》也只字未提。试想,当年“万人敌”的猛张飞,在花前月下,绘画《美女图》,该是怎么一种风格?

华容道上笑刘备

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借来东风,一把大火,烧得曹操八十三万大军“灰飞烟灭”。赤壁之战后,曹操大难不死,从乌林经华容道逃生。岂料诸葛亮夜观天象,算定曹操必败走华容,曹操不至身亡,便把天大的人情留给了关羽,演义了一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

《三国演义》至此高潮迭起,写了一代奸雄曹操在途中,三次大笑诸葛亮、周瑜智谋不足,未在险要处暗设伏兵。然而,一笑笑出赵子龙,二笑笑出张翼德,三笑笑出关云长。在此有一夫当关之险的华容道上,曹军人困马乏,无力再战,无奈之下,曹操只得亲自哀求关羽放行,关羽念旧日恩情,义释曹操,使曹操得以生还。

这是《三国演义》小说版的“华容道上三笑诸(葛亮)、周(瑜)”。历史事实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近来,我翻阅了陈寿《三国志》、司马光《资治通鉴》,却发现诸葛亮并未派关羽把守,事实上是华容道无人把守,曹操在那里并非“三笑诸葛亮、周瑜智谋不足”,而是一笑“刘备虽有计谋却行动迟缓”。

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裴松之注引《山阳公载记》载:曹操赤壁之败,率军从华容道步行而归。华容道上一片泥泞,根本无法通行,加之那天又刮大风,行走更加艰难。于是曹操下令,命羸弱之兵割草垫路,大军才得以通过,而羸兵被人马践踏,深陷泥中,死亡无数。眼看大军就要全部通过华容道,曹操不由哈哈大笑。诸将本已狼狈不堪,见曹操大笑,十分不解,问何故发笑。曹操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也。”曹操的话翻译成现代文便是:刘备的才智与我不相上下,但他的计谋总要晚我一步;假使他早派快马至华容道放火,我等必全军覆没了。谁知,曹操话音刚落,探马来报刘备追兵在后面开始顺风点火,但曹操大军已通过华容道而去。

这多少有点让崇拜诸葛亮足智多谋的铁粉有点失望。据“三国”专家分析,当时曹操虽然战败,但面临的形势并不十分严峻。这是因为在赤壁交锋之前,曹强而孙刘弱,孙权和刘备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挫败曹操的强大攻势,使曹操不得渡过长江,得以保全自己的势力范围,或保证自己不被曹操消灭掉,在胜负未卜的情况下,他们没有也无力抽出部分兵力去在曹操可能败退的路线上去设伏。所以,曹操在败退的路上,虽后有追兵,却前无伏兵。

如果对此再感兴趣,我们不难发现,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将很多功劳记在诸葛亮的名下,如献火攻之策本为黄盖,罗贯中硬是黄冠诸戴了。《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部将黄盖曰:‘……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至于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七星坛借东风,更是罗贯中生花妙笔的虚构了,怪不得鲁迅评《三国演义》云“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只有诸葛亮“智激孙权”,史书上有记载,不过远不及《三国演义》那样精彩、激烈。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号称一百万,其实史实上也只有二十万号称“八十万”而已。历史上赤壁之战中,实际起作用的是周瑜,也非诸葛亮,不然苏东坡所云的“三国周郎赤壁”,要改为“三国诸葛赤壁”。真是“既生瑜,何生亮”啊,大都督周瑜统帅千军万马的一世英名,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断送在罗贯中手里。

不知老罗百年后,见了周郎如何交代?

庞统之“毒计”

《三国演义》中有三位奇才,英年早逝,依次为郭嘉、周瑜、庞统,其计谋分别被后人誉为:“郭嘉奇计,周郎妙计,庞统毒计。”

在此,我们单表庞统“毒计”。

《三国演义》中,庞统与诸葛亮以“卧龙凤雏”齐名。水镜先生评价曰:“二者得一,可安天下。”可见,在名士眼中,庞统之才不亚于孔明,二人俱为王佐之才。然而,凤雏先生庞统的命运远不及诸葛亮,年仅三十六岁就早夭了。

庞统在书中一出场,便献连环计这条毒计,成就赤壁之战第一功。庞统避乱寓居江东时,鲁肃曾将庞统荐于周瑜。周瑜未见其人,就先遣鲁肃问计其人:“破曹当用何策?”庞统遂献计曰:“欲破曹兵,须用火攻;但大江面上,一船着火,余船四散;除非献连环计,教他钉作一处,然后功可成也。”你看,庞统的第一个计谋就非常狠毒,让曹操的船只链接在一起,然后放火烧船,死伤不计其数,所谓无毒不丈夫!

庞统不仅有谋才,而且极有口才,可誉为“雄辩家”。他为了推销“连环计”,亲往曹营“说曹献计”,曹操闻之,先“出帐相迎”,当庞统在曹营时,“高谈雄辩,应答如流。操深敬服,殷勤相待”。庞统计谋,其实从头到尾就是在忽悠曹操,得逞后还能全身而退,真是高招!可惜一代奸雄曹孟德统一南方的雄心大志,便被庞统“忽悠”掉了,不然,曹孟德精心打造的铜雀台上,便多了江东二乔,也许中国的文学史上又多了几篇曹孟德的“二乔”诗赋。同时,庞统极有治才。庞统治莱阳,嗜酒废事,待及张飞欲将其治罪,庞统竟将百日之事,半日断毕,故诸葛亮称庞统非“百里之才”。

赤壁之战后,庞统投奔刘备。庞统一度受刘备器重,重于诸葛亮。当初刘备入蜀,庞统是入蜀军师,而诸葛亮留守荆州,却并非是受荆主帅。面对刘备的仁慈,庞统以他的雄辩之才,为刘备洗脑。议取西蜀时,庞统反复强调:“事当决而不决者,愚人也。主公高明,何多疑耶?”玄德问曰:“以公之意,当复何如?”统曰:“荆州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得志。益州户口百万,土广财富,可资大业。今幸张松、法正为内助,此天赐也。何必疑哉?”以庞统之意,当以快刀斩乱麻之势,速取西蜀。然刘备总以“不忍”拒绝。面对刘备对于同宗的刘璋不忍争夺其地,庞统笑曰:“主公之言,虽合天理,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从权变。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汤、武之道也。若事定之后,报之以义,封为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被他人取耳。主公幸熟思焉。”在庞统的开导下,刘玄德才恍然大悟:“金石之言,当铭肺腑。”显然,庞统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家,既看到了荆州的潜在危险,又看到了益州的战略地位,同时更看到了时机的重要性,而且有着极好的雄辩之才,终于使固执的刘备“恍然”大悟,从而迈出具有战略决策的关键一步。由此可见,庞统劳苦功高。

庞统与刘备率军入川,虽然几次都可以“兵不血刃”而制刘璋,但刘备均犹豫不决,失去良机。尽管庞统向刘备进献的每一计,都为绝佳上计,可惜刘备都不用,主要原因是庞统的计谋都比较毒辣,不符合刘备仁德的形象。若是当时真的按照庞统的计谋行事,且庞统也不早夭,刘备要夺取天下,并非难事。从某种程度上看,庞统的计谋要比诸葛亮厉害得多,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争战多年并没有取得多少寸土。

当刘备、庞统见过刘璋(季玉)之后,庞统马上献上一条毒计:“莫若来日设宴,请季玉赴席;于壁衣中埋伏刀斧手一百人,主公掷杯为号,就筵上杀之;一拥入成都,刀不出鞘,弓不上弦,可坐而定也。”本来这是争取西川的大好时机,绝妙佳计,可惜刘备弃之不用。庞统只好暗地叫魏延登堂舞剑,趁势杀刘璋,但还是被刘备阻止了。

在涪水关,庞统识破杨怀、高沛若诡计,叱左右搜其身畔,各搜出利刃一口,庞统便喝斩二人,使出此“毒计”,让刘备措手不及,既然杀了刘璋大将,同宗想不翻脸都不行了,你看,庞统这一招真够“损”的!同时庞统下令黄忠、魏延拿下他们的二百从人,不许走了一个,马上又献出一计,不费一兵一卒,不流半滴血,得了涪关。原来是庞统利用这些抓来的降兵,假传令,“吾今即用汝等引路,带吾军取关。各有重赏”。是夜二百人先行,大军随后。前军至关下叫曰:“二将军有急事回,可速开关。”城上听得是自家军,实时开关。大军一拥而入,兵不血刃,得了涪关。

在刘备毁书辱使、前功尽弃的危急关头,庞统冷静思考,审时夺势,向刘备献上了取成都的“上中下三计”。庞统的计策是这样的:“只今便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此为上计。杨怀、高沛乃蜀中名将,各仗强兵拒守关隘;今主公佯以回荆州为名,二将闻知,必来相送;就送行处,擒而杀之,夺了关隘,先取涪城,然后却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夜回荆州,徐图进取:此为下计。若沉吟不去,将至大困,不可救矣。”面对庞统三计,玄德曰:“军师上计太促,下计太缓;中计不迟不疾,可以行之。”在这危急关头,庞统竭尽谋士之能,迅速出计,供君主来决断。当然,庞统也知道刘备为人处事,会嫌上计危险太大,下计速度太慢,中计比较稳妥,而且推进速度不慢,故意献上三计,供刘备来选。他猜得到刘备会选中计,之所以说出另外两计,不过是供刘备对比一下耳。然上计危险太大,且又狠又毒,若是曹操,必选上计。

呜呼哀哉,刘备有庞统而不能尽其才,用其计,致使有“落凤坡”之劫。在前往雒城途中遭到张任埋伏,庞统中箭身亡,时年才三十六岁。抑或庞统“毒计”之报应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