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研究

2021-11-10 09:56刘伟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1期
关键词:人民群众社会主义主体地位

摘要: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从经济关系上逐渐摆脱旧体制形成的人身依附,促进了独立个人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确立人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性地位为特征,是以人为本的市场经济。

关键词:社会主义、人民群众、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它使人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丰富了人的社会关系,拓宽了人的活动范围,从而促进了人的个性、能力以及本质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确立人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性地位为特征,是以人为本的市场经济。在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马克思曾经对未来的社会提出了一个预见:“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作用,是让市场主体以追求自己经济利益为驱动力,在劳动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了市场主体的主体性作用,从而为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为人的解放创造了条件。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从经济关系上逐渐摆脱旧体制形成的人身依附,促进了独立个人的形成。

一、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确立起个人的主体地位

新经济体制的确立,本质是让把人从经济活动中对指令性计划、长官意志和行政命令等人身依附关系中解放,使其走向市场,使其成为经独立自主的济运营主体。现实上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所以在资源配置、提高效率、掌握信息和发挥生产者积极性等方面优于旧体制,从哲学高度看,首先在于主体及其地位不同。在旧体制下,社会经济运行的主体是政府,而不是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与此不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运行的主体不只是政府,而且还有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主体不同,其社会效果大不相同。根据资料统计表明,从1956年到1978年这22年间,中国的工业、农业水平都有所发展,但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的年平均工资只增长了7元,人们生活必需的吃、穿、住、用、行普遍短缺,城市居民计划供应票证达七八十种。1978年,我国9.6亿人口中有2.5亿农村人口仍未解决温饱,乡村人口人均消费粮食、食用植物油比1957年分别减少了3%和42%,1977年,全国农业人口人均月收入不足6元钱。例如,1978 年 11 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通过“分田到户”的契约,将土地的使用权分到农户,使土地生产经营的主体由原来的集体变为农户。仅仅用一年的时间,粮食产量就突破6.6万公斤,是1966—1970年粮食产量之和,油料总产量1. 76万公斤,是过去20年产量的总和,不但结束了20多年靠国家“救济粮”的历史,而且向国家上缴粮食3200公斤。小岗村的这一举动既是对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所表现出来的集中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端的否定,又是对“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的否定。让劳动者个人处于主体地位,让个人具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性,引导人民群众发挥首创精神,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二、人民群众努力实现个人自由与平等

在旧体制的经济运行中,个人没有独立自主的主体地位,自由受到限制,个人间存在着不平等的等级特权现象。而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在个人自由和平等关系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进步。市场经济以商品交换为前提,商品持有者必须有处理自有商品的自由,他既有把个人的意志对象化到产品中的自由,又有处理自己的产品自由。而商品的持有者与需求者在交换商品时也必须遵循平等原则。因此,马克思指出:“自由和平等,既在交换行为中受到尊重,又以交换为现实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冲破了个人间的等级特权关系,为每个人提供自由平等参与竞争的舞台,对优胜劣汰中的人一视同仁,从而实现了个人之间的平等人格。这种在市场经济中孕育出的自由和平等意识,进一步升华为观念形态,对个人自由、平等观念以及独立人格的形成提供了必要前提。

三、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实现个人能力的发挥

旧体制下的个人因缺乏独立自主的主体地位以和自由平等意识,人民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能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劳动者确立了个人独立自主的主体地位,使劳动者凭能力参与市场竞争,从中获得经济选择的自由,并实现和发展自己。市场经济体制赋予人一定的自由和平等权利,并为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创造了前提条件。只有在一定自由和平等的条件下,个人才能尽其所能。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平等竞争原则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效益原则,促使个人在经济活动中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雖有只看不见的手(价值规律)在支配人的命运,但人们在市场经济的培育和锻炼过程中,可以逐步从支配关系中摆脱出来,拥有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进而走向自立,只有当人能够自立的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个人。马克思强调:“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时候,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其内容实质就是强调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关心人、尊重人、依靠人,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个人价值,围绕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需求,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经济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97

[2] 习近平. 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EB/01].http://www.gkstk.com/article/60523844.html.2013-11-12

本文为2020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以人民为中心的唯物史观视域研究”(编号:L20AZX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伟(1983-),男,蒙古族,辽宁喀左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职院校学生人才培养研究。

猜你喜欢
人民群众社会主义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从天长市人民群众看军队改革所作出的思考
毛泽东群众路线与当代价值研究
网络党建工作研究
讲究纠错艺术,提升英语学习效果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浅析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