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民法典》普及,创新普法方式,使普法更具趣味性,俨然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高职院校学生极具个性、思维灵活、热衷于社团活动,对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兴趣,自然对于枯燥的法律知识无感。因此,从传统文化艺术中挖掘普法元素,比如剪纸、书法、戏剧表演、成语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和学习,一方面增强文化自信,同时让法律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增强普法时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普法
近年来,“文化自信”已经成了当下年轻人追捧“国潮”的一个热点词汇。而真正的文化自信,需要我们真实走进中国文化,去感受我们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历史进程告诉我们,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只有真正=满足我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才会在大浪淘沙中薪火相传。对于传统文化艺术,作为当下的年轻人,很多人忙着追星,忙着玩手机、打游戏等等,很少去关注传统文化艺术,甚至很多人认为是“老气、”“过时”等等。所以,在普法中融入传统文化艺术,让当代“00”后们去接受熏陶,去深刻体会哪些奉献、感恩、坚持、专注等等精神,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艺术,同时坚定文化自信。
而从传统文化艺术中去挖掘普法元素,是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和课堂的底色工程,是立德树人的固本工程。当今高职院校普法工作大多以普法讲座形式呈现,缺乏趣味性,老师讲得累,学生听着也累,耗时耗力,实效性也有待商榷。因此,将二者进行融合,让法律“活起来,”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让学生们进一步去感知法律的魅力,从而坚定法治信仰,增强普法实效。
一、高职院校普法困境
(一)法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目前是高职院校普法的主要课堂途径,但是该门课程课时不多,且法律部分教材比例偏少,上课教师大多非法律专业背景,法治教育实效性有待商榷。另外,部分专业会开设专业法律课程,如《航空法律法规》、《幼儿政策与法规》以及《导游政策与法规》等课程,但是大多不是必修课,很多都是限选课、考查课,学校不重视,学生自然不愿意学,加之上课老师大多非法律专业背景,上课实效性一言难尽。
(二)普法方式陈旧老套
部分学校普法观念陈旧,在进行普法时,大多以标语、横幅、黑板报、讲座形式进行宣传普及,但是大多学生不了解法律术语,听不懂也看不懂,另外,标语横幅以及板报这些形式,学生司空见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受众面,但内容呆板,没有吸引力,学生们根本不会去认真研究和学习,难以达到很好的普法效果。
(三)普法内容存在缺陷
普法教育不光是普及如何知法守法,我们还需要重视用法,要重视权利和权益的维护。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大多学校普法都是灌输义务,比如如何遵守校规校纪,如何遵守国家法律,违反法律我们要承担什么责任等等,给人感觉往往是让同学们畏惧法律,让法律失去亲切感,也失去了普法教育的本意。
二、传统文化艺术普法元素
(一)“典故”新说
典故的今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作“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增加韵味和情趣。我们可以将“典故”赋予法律解读,比如“凿壁借光”所展现的法律知识可以是“相邻权”,比如“因小失大”涉及到的《民法典》中关于旅客乘坐的规定等等,还有鸠占鹊巢等等,我们可以通过公众号制作漫画、通过微课案例进行解说等等,增加普法趣味性。
(二)戏剧表演
戏剧表演要求演员创造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并使之具有审美和教育价值。通过戏剧表演,贴合大学生活实际,将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搬上舞台,比如我们经常涉及到的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盗窃、性教育等等,通过构造情节故事,在舞台上呈现出来,扩大受众面,让学生们在观看剧本当中去体会和领悟法律。
(三)民间工艺
民间工艺是大众生活的民俗艺术。这里我们主要谈到的是剪纸、绣花以及篆刻等。通过特定传统节日,我们可以开展剪纸、绣花以及篆刻体验活动或者比赛,比如篆刻一些具有法律特征的图像或者字形,比如刻一个“法”字,或者神兽“獬豸”图像等等,去感受法文化的魅力。
(四)书画作品
书画比赛往往在高职院校众多活动当中是一项常规活动。因此,开展书画相关活动中,我们可以融入法律知识,比如画一些具有法律特征的图像,如“獬豸、”“天平”等等,可以写一些《民法典》中经典条款,还可以去探寻古时候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法治思想,进行摘抄和书写等等。
(五)小品相声
小品相声往往是用一些诙谐的方式来展现表演内容,达到教育目的,该类表演趣味性强,观众也很容易进入情境,因此,用小品相声的形式对法律进行演绎,通过讲故事、案例、辩论等形式进行表演,结合社会热点,去普及法律知识,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普法实效。
三、结语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社会的新鲜血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互联网+”的时代下,“00”后想法大胆跳跃、视野开阔,在“立德树人”的要求下,我们要去思考普法工作如何进行,要想达到怎样的效果,普什么样的法的问题。因此,在进行普法过程中,我们尝试挖掘传统文化艺术的普法功能,让学生通过表演、体验等形式,让自己可以“看”法律、“听”法律、“说”法律,在这些活动中去把握新时代青年价值取向,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当然,社团活动是校园第二课堂的重要阵地,因此,我们在进行普法过程中,要与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去搭建起普法平台,开展系列传统文化艺术普法活动,发挥好校园文化的引导激励作用,让普法工作更“接地气”,增强普法实效,同时赋予法律文化艺术的魅力,坚定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戴业凤.大学生法治意识及其培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2]沙莎.基于高职学生法律认知水平的现状分析[J].商情,2016,000(019): 164.
[3]葉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路径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8.
[4]冯艳花.传统文化与儿童戏剧教育相融合的有效途径——以皮影戏为例[J].西京学院.2021.
[5]陈炜林.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创新探索[J].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21.
作者简介
刘小林(1989—),女,汉族,重庆云阳人,辅导员,法学硕士,单位: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法律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