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后疫情时代,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该阶段是对疫情持续应对、反思和调整的时期。疫情的突发性、传染性、破坏性等特点,对大学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 国内许多的心理咨询工作者通过实践研究证实了团体心理辅导对我国的大学生在心理问题治疗和预防方面的有效性。本文通过对大学生面临突发疫情时的认知水平和表现的心理状态进行研究,根据在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产生心理问题的来源,分别提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路径,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高校大学生
一、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现状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转变,尤其是在教育领域,老师与学生只能通过网络进行教育与交流,对学生的培养与关注不足,无法时刻注意到学生的心理、情绪及思维的重大转变。有研究表明,重大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宅在家中导致社会参与狭窄化,大学生完全融入网络,网络感情不断地被增强,但理性思维能力和冷静平和的心态却没有同步得到提升。只能依托互联网接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冲击,在不能及时得到专业教师有效引导情况下,对于其形成正确的认知具有较大的挑战。
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恐慌与焦虑。疫情突发期间,面对网络上真真假假的传闻,以及自身防疫知识的缺乏,大学生普遍对自身及家庭的安全更为担忧。大多数大学生的学习计划被打乱,只能居家上网课学习,尤其是毕业年级对未来就业或考研等抉择更为迷茫。在与父母的每日相处中也容易激发出一些家庭矛盾,导致焦虑或抑郁等情绪。
第二,理性与信心。大学生经过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培养,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对疫情的发展看待较为理性。他们对自我防护更为上心,在通过网络等途径了解了疫情防控知识后,积极向家人朋友传播疫情防控方法,用自己的学识保护身边人。在这次疫情中,中国政府所展现出来的高度执行力,信息的透明公开的做法,令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大大加强,对抗击疫情阻击战的胜利充满信心。
第三,迷茫与思考。大学是青年走向社会的第一站,在学校中或是课程繁忙或是活动众多,身边又都是同样“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轻人,大学生们普遍较为缺乏对未来的规划与思考。因疫情居家的几个月给了一部分学生思考的机会,对自己未来的规划,这使得他们对自我的定位与发展逐步清晰,同时受到无数在疫情中冲在抗疫第一线的青年医护、志愿者们的鼓舞,会使他们在未来职业选择中更多的考量为国家、民族、社会尽到的一些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
二、团体辅导概述
以团体形式进行工作最早出现于英国十九世纪中期,其目的是用于调节个人适应社会变化的问题。伴随社会快速的进步与人类需要,团体心理辅导应运而生,成为一种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模式。通过团体成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进而产生心理活动,从而进行自我探索、行为改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心理状态的改善。
团体心理辅导的规模因想要解决的问题所决定。有三至五人的小团体,也有十几到几十人的中大团体。团体心理辅导可分为结构式与非结构式。结构式团体心理辅导需辅导前进行计划与准备,成员按照固定程序参加;非结构式团体心理辅导不安排特定的计划与程序,成员根据自己的自身内部动力进行推进。团体心理辅导的所用时间根据团体辅导内容决定,分一次、几次或十几次,每次时间在一小时至两小时左右。
三、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家庭、学校和社会,下面将对调查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可行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参与此次调查的学生总人数为125人,涉及不同年级的学生,其中男生共43人(占总人数的34.4%);女生共82人(占总人数的65.6%)。访谈主要访问了大学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的三十名同学,各年级分别有十人参与访谈。
1. 家庭方面
在调查中显示77.6%的人在疫情宅家期间都会与父母发生矛盾,56.8%的矛盾来源于生活的作息习惯。按照以往的惯例,春节寒假期间父母也难得有休息的时间,大学生也是如此,因此在春节寒假期间,父母会带着孩子探望长辈,走亲访友,然后父母的假期一过便回到工作岗位,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处也就相安无事,但是疫情将以往的生活模式彻底打破,单位不上班,父母则有更多的时间在家里,平时看似小的问题在此时会被无限放大,极易导致家庭矛盾。
2. 学校方面
疫情得到缓解各年级学生返校后,大多数学生都能及时调整状态,积极投入学习中,遇到问题能够主动寻找帮助。但是受疫情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仍存在部分问题需要注意。
(1)社交意愿降低,人际交往频率下降。封校期间59.2%的学生人际交往欲望不强烈,部分学生社交减少、意愿不强,如此继续或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过于依赖电子设备,无法集中精力投入学习。大多数学生面对的问题集中在不能及时调整好学习状态、过于依赖电脑手机、疫情导致状态不好无法集中精力做某件事情等。大多数学生的生活步入正轨,会将更多的时间分配在学习上,但同时有56%的学生将大多数时间花在刷手机看剧上、23.2%的人花在玩游戏上,适当的劳逸结合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但过度的娱乐会造成散漫、颓废等不良后果。
(3)疫情导致学生产生不良情绪。疫情期间,大多數学生表现比较平静、乐观,也存在部分同学会有焦虑、担忧、悲伤等不良情绪。在心情低落时,63.2%的学生会通过与亲朋好友聊天调节情绪,38.4%的学生选择自己一个人闷着、默默忍受,9.6%的学生选择寻求学院老师或心理咨询室的帮助。
(4)其他问题。大二、大三同学由于开学的期末考试和实验等,时间紧张,会有些焦虑,另外比较烦恼的是对未来的规划;即将毕业年级的学生面临考研与就业的心理压力,对未来的不确定导致产生过度的担忧。
3. 社会方面
在社会方面,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在疫情宅家期间,有66.2%的人认为自己的交往能力和交往欲望下降。
在产生负面情绪的来源中,66.8%的人认为来自于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37.6%的人认为来自于网上各种信息带来的压力和焦虑,26.4%的人认为来自于缺乏线下交流带来的孤独感。在学校封校管理期间,大多数学生人际交往欲望不强烈,人际交往频率变化不大,仅有7.2%的人的认为交往的率发生较大改变,可见对大部分人来说,疫情没有影响到正常的社交。关于进行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团体辅导的主题,就业压力、考研升学压力、未来规划方面的需求很大。许多同学对未来感到迷茫,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担忧。在最近的网络媒体中,“内卷”这一词非常热门,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同学都提到这一词,这也是对未来忧虑的一种体现。
综合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后疫情时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主要有以下个方面:
(1)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包括就业升学的压力等;
(2)网络媒体带来的焦虑;
(3)相关疫情防控政策对个人正常生活的影响。
四、可行性的心理团体辅导解决方案
按照心理辅导的八种理论模式 ,可利用其中的特质指导模式、构造—发展导向模式、教育导向模式进行团体辅导,帮助解决学生在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以辅导员为介质的综合性指导
面对学生在社交情绪下降以及自我管理欠缺方面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充分了解被辅导者的人格特质的基础上,辅导员可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发挥其潜在的特质。通过定期开展班会,宣传抗疫成果,传递正确信息,降低学生的不安全感。心理团辅也可以通过游戏、交谈等方式,使班级同学们之间增进沟通,分享生活,达到增加学生社交,排解负面情绪的作用。
2.以班级为主体的构造—发展导向辅导
对于同学们更愿意与同学朋友倾诉情绪的前提下,可开展以班级为主体的团体心理辅导。以活动为主要形式,注重团体辅导活动的趣味性和方向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个体与集体在认知结构中的相互关系,既要发挥个体在集体中的独特性,也要重视集体在个人发展中的必不可少的地位。使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在放松的氛围下敞开心扉,释放压力。同时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主动性。
3.以学习教育类讲座为主的教育导向辅导
为各年级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及培训。讲授有关如何调整心态、释放情绪,如何提交人际交往能力等知识;不同年级不同的针对性,面对二年级、三年级学生可讲授学习方法,升学、考研方向等;面对四年级学生可讲授有关就业选择、复试方法等内容。由专业心理辅导老师和职业生涯规划老师进行分析授课,为同学们讲解国家政策、市场需求、未来发展等与学生们自身利益相关的问题,解决学生心中的顾虑,并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素质,以增强其自身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叶定剑,林立涛,田怡萌.重大疫情背景下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教育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4).
[2]陈新星.后疫情时代高校心理育人策略.[J]. 心理与交往,2020,12(5).
[3]张文芳,同雪莉.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资本培养[J].未来与发展,2020,44(11):88-92,87.DOI:10.3969/j.issn.1003-0166.2020.11.017.
[4]陈依玲.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探索[J]. 科技风, 2020, No.410(06):204-204.
[5]樊富琨,何瑾.团体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岀版社,2010.
[6]唐嵩潇,郝丽莉.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积极意义[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9,36(2):89-91. DOI:10.16039/j.cnki.cn22-1249.2019.02.023.
[7]张丽.团体心理辅导对思政工作者的应用实效研究[J]-科教导刊,2015(3):171-172.
[8]郑慧. 团体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J]. 大学教育, 2014, 000(015):56-57.
[9]王斐.團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34(10):4-6.
[10]罗浩东,梁梦瑶,黄雨.高校团体心理辅导探究[J].大众标准化,2020(02):136-138.
[11]李鸿翼, 蒙博, 张勇,等. 后疫情时代关于我国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思考[J].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年18卷14期, 198,200页, 2020.
[12]刘义玲.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教育引导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1,18(01):131-134.
[13]张斌,王瑞丽,突发疫情时大学生心理波动的控制策略[J].教育探索.2009,(12),123-124
[14]邱畅,陈禹洁,张海龙,樊邦辉,李保路,王小波,王培森,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问题调查及对策[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10),164-165
项目名称:2021年太原理工大学辅导员工作研究课题(重点课题)立项课题: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2021szzd20)
作者简介:
杨雪芬(1981-),女,山西孝义人,太原理工大学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