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燕
摘要:针对“综合性学习”而言,其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次新突破,旨在帮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综合能力。基于此,本文将立足“综合性学习”,简要分析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具体的开发及利用策略。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语文教学;初中语文;开发及利用;分析
引言:关于“综合性学习”,一方面是对单元整体的总结与概括,另一方面就单元相关内容进行拓展学习。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能在宏观上理解及掌握单元内的知识,同时进行自主式综合实践,在扩展知识视野的同时强化知识迁移能力,这也有利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实施“综合性学习”的必要性
(一)强化自学能力
综合性学习能实现语文教学所涉及的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相融合,依托语文实现众学科的有效链接,面对相对庞杂的知识储蓄,教师会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消化、思考时间,充分发挥其自主思考能力,由此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提升综合素养
针对综合性学习而言,其更加注重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仅是单一性的写作教学、阅读教学,能够将社会更好地和文学搭配,做到语言结合艺术,对科普阅读加以科学解释,也能通过肢体表达出文字的魅力。基于多领域、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在增强学习能力基础上全面提升其综合素养,培养学生成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人才。
(三)提高合作意识
综合性学习,一方面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也强调开展合作学习。处在综合性学习的氛围环境下,并不会将“竞争”作为唯一主题,而是倾向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协助。在遇到难题、面对瓶颈,或是利用个人能力很难解决的情况下,便应体现集体性智慧。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更加深入理解知识,而且能提高其合作意识,这有利于学生未来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简析“综合性学习”的相关开发及利用策略
(一)开发多样化教学资源
若学生单纯刻板学习课本中的内容及知识,很容易致使知识视野狭窄,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将知识涉及面变宽,形成一个完备科学的知识体。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运用一些课外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等,做到课外资源有机融合课堂教学内容。
以《济南的冬天》为例,一方面应使学生能够了解到作者是如何以冬天为基础描写各个场景的,另一方面需要介绍有关老舍的事迹,通过诵读等方法帮助学生对其写作风格进行分析。在比如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时,在PPT上为学生展示古代中国的神话、地理与宗教情况,利用课下时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神话故事,在下次课堂中和班级学生进行交流分享,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合作意识进行培养,且在丰富知识储备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也应适当进行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可以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性进行校验,进一步体会语文学科的独有魅力。有关知识的运用,应重点体现在互动交流、参观活动等有关活动中,在检验学习效果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等。需要注意的是,实践活动需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将各项准备工作做好。
以“孝亲敬老,从我做起”这个主题为例,便可以依托实践活动开展教学。因为孝亲敬老属于传统美德,所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敬老慰问,有组织地开展敬老活动。在活动完成后需要每名学生撰写报告,用于表达个人的真情实感,同时谈一谈针对该项传统美德的个人看法。
(三)彰显学生的主体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具有“一言堂”的特点,学生的学习状态十分被动。基于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需从课堂主人公的角色逐渐转向为课堂引导者,充分彰显学生的能动性。学生不只是课堂学习的重要主体,更是活跃者。而想达到这一效果自然需要其能够主动参与。因此,为获得更理想的“综合性”学习效果,语文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从而在本质上提升学习质量。
以《看云识天气》的课堂教学为例,学生在了解文章结构形式的同时,还应让其清楚各种云的类型所表示的天气特点。在具体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大家请依据生活经验尝试想象在发生地震的前夕,云彩的模樣?”,依托学生的思考与观察便能对问题深入分析问题、积极回答,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气象学知识,进而将“综合性学习”要求落实。再比如,“走上辩论台”的综合性学习,可通过课堂辩论赛的法法,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辩论的多彩魅力。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搜集所需的资料,然后同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交流,加深对辩论观点的理解,从而得出更具创新性的结论。
结束语:现阶段,“综合性”学习依然处在开发与利用的发展环节。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更重要的是,学生能正确认识到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的重要性,语文所具备现实价值和趣味性。
参考文献:
[1]储丽. 提升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效果的有效路径[J]. 语文天地,2021,(09):75-76.
[2]崔恩娟. 初中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的开发与利用[J]. 课外语文,2021,(25):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