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史传类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几种策略

2021-11-10 14:07施赛华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1年7期
关键词:秦师鸿门宴项羽

施赛华

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史传类文言文,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并把握当下的生活。在语文课上,笔者引导学生阅读了《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笔者就分享一下自己的教学经验,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补充资料,开阔学生的眼界

一般说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包括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与作品相关的研究资料、名家对作品的点评等。通常情况下,教师会从中提取一些关键信息,将其整合在一起,在课上直接将加工整合过的信息抛给学生。学生要么不明就里,要么按部就班,往往不会自己主动地去思考和发现问题。

笔者认为,教师不妨将资料提前发给学生,让他们提前感知、理解文本,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例如,在学生阅读了《烛之武退秦师》之后,教师可以推荐他们阅读如下篇目,并及时记录自己阅读后的感受:

1.苏洵的《六国论》

读后思考:六国破灭在于一个“赂”字,可烛之武之前是如何说退秦师的?

2.周振甫的《<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读后思考:归纳作者的观点,探究《烛之武退秦师》的价值。

3.刘明珠的《永远的烛之武》

读后思考:烛之武何以能“永远”?你认同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

教师补充的这些文本既有“后人”对史实的客观分析,又有偏理性的文艺学概论,还有偏于感性的个性化解读,能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文中人物的“言”与“行”,让他们以更为宏大的视角看待当时的人和事,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

又如,在讲解《鸿门宴》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熟悉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教师可以推荐他们阅读《史记·高祖本纪》《史记·淮阴侯列传》和苏轼创作的《留侯论》。这样,他们就会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有更为全面、客观的认识,对课文中的一些次要人物也有更深入的了解。阅读了《史记·高祖本纪》,学生就会发现,刘邦出身于市井,艰难谋生,对所谓的“面子”并不在意。因此,在鸿门宴上,他借“如厕”遁逃是不足为怪的。阅读的文章越多,他们对人物的了解就会更加深入、全面,对作品也会有更加浓厚的兴趣。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思考

虽然《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鸿门宴》出自《史记》,但是这两篇文章同属于史传类文言文,叙事曲折有序,写人生动传神。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地思考。

在提出问题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回顾一下用不同人称叙事的作用。

第一人称:真实,自然,可信;

第二人称:亲切,易于抒情;

第三人称:客观,不受时空的限制。

接着,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两篇文章的叙事视角入手,学会站在客观的立场冷静地分析重大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

教师可以提出两个问题:

1.烛之武能够说退秦师,只是靠“口舌之能”吗?

2.如果可以穿越时空,你想如何改写“鸿门宴”的历史?

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烛之武说服秦王的思路,让他们感受到外交艺术的魅力。要解答这个问题,他们需要代入佚之狐、郑伯、秦伯、烛之武等角色,从全局入手,设身处地地分析利弊得失,从而更好地把握史实,找到问题的答案。

“鸿门宴”早就被定义为别有用意的宴请,成为了一个贬义词。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分析当时的局势。在思考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即使杀死刘邦,刚愎自用的项羽也做不了皇帝。“性格决定命运”,在鸿门宴上,每个人的结局其实早已写好了,无法改变,也无需改变。

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被誉为“会讲故事的人”。一个擅长讲故事的人,一定非常擅长掌控叙事的节奏,注重欲扬先抑,在叙事的过程中埋下伏笔,吊足人们的胃口,又在收束时喟然长叹,为人们留下想象的空间。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两篇文章的作者分别是如何叙事的?

生1:在《烛之武退秦师》中,作者在文章的开篇就提到秦晋两军围郑,呈夹击之势,营造了紧张的氛围;又借大臣佚之狐的口说明了“国危矣”的事实,虽只有只言片语,却切中了要害,能让读者感受到情勢的危急;之后写烛之武“夜缒而出”,暗示兵临城下,两国之间的“谈判”是不平等的,为接下来的“说秦”作了铺垫……

生2:在《鸿门宴》中,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分别刻画了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人物形象,在对比的过程中叙事,非常巧妙。刘邦入关后“籍吏民”“封府库”“遣将守关,勿纳诸侯”“欲王关中”。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既惊呼“为之奈何”,向张良求救,又低声下气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到鸿门后,再用甜言蜜语哄骗项羽,说自己与项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同袍,并非敌人,又说“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以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项羽,满足项羽“自高自大”的心理。接着,又把项羽要“击破”他的事转嫁于“小人之言”上,为项羽开脱。他在项羽面前既称臣谢罪,又否认自己“欲王关中”,躲过了杀身之祸。反观项羽,当听到曹无伤告密的事情后,他先是大怒,决心灭掉刘邦。后来听到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后,又改变了主意,并答应项伯“善遇”刘邦。等到刘邦在鸿门宴上说了一番谎话之后,他更洋洋自得,不仅原谅了刘邦,而且请他喝酒,还说出了情报的来源。在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项羽击杀刘邦,他置若罔闻;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漠不关心;樊哙闯帐,怒目而视,他反称之为“壮士”,赐卮酒,赐生彘肩,赐坐。直到刘邦逃脱后,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中的“闲笔”。我们可以指导他们从文章中寻找看似与主要事件没有太大关联的句子,让他们仔细琢磨这些句子是否可以省略。

两篇文章的结尾看似是“闲笔”,其实是有深意的。《烛之武退秦师》以“晋国退军”收尾,晋文公最后分析了退兵的原因,恰恰证明了烛之武之前劝说秦王的话是对的。《鸿门宴》以“刘邦立诛告密者”收尾,简简单单几个字便凸显了其杀伐果决的君王气概。

三、布置任务,鼓励学生合作互助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小任务,鼓励学生合作互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考虑到史传类文言文的篇幅一般都不短,人物形象也比较多,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情境类的任务,如排演课本剧。

学生可以分工合作,有的负责编写剧本,有的负责表演,有的负责还原当时的场景……

1.编创组——注重思考,记录即时的感受

编创组的学生可以一边阅读文本,一边记录下自己的问题或感受,为编写剧本作准备。小组成员要积极配合,理清整个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小组成员要在各种条件的限制中迅速确定主题,然后进行二次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对文章的内容要适当取舍,加入独白、旁白,以此来丰富剧本的内容,使舞台剧的效果更好。

示例:

第一幕:曹无伤告密

地点:项王军营大殿

曹无伤:(奸诈地)项王,您恐怕还不知道吧。刘邦自从进入关中以来,一直寻思着称王这件事。他要任用秦朝降王子婴为丞相,并且占有所有的珍宝!

项羽:呵,刘邦好大的胃口啊!

项羽:(愤怒地)来人啊!传令下去,明天给我犒赏士卒,准备出兵,杀了刘邦!

范增:(有所思忖地)刘邦在进入关中之前,贪财好色,现在入关了却不掠取财物也不亲近女色,说明他的目标不会是弹丸之地,而是整个天下!(语气加重)我曾经观察过他驻地上空的云彩,呈现的是龙虎之状,这是天子之气啊。一定要快点把他灭掉,否则后果很严重!

(项羽点头、若有所思)

2.表演组——抓住细节,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选择扮演刘邦和项羽的学生不在少数。作者在文章中对这两个人物的着墨较多,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比较小。扮演者需结合文本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不能偏离原文中的“人设”。还有一些学生选择扮演文中的其他人物,如范增、张良等。作者没有着重刻画这些人物形象,所以学生需要借助网络、文献资料等获得更多的信息,凸显出“历史的真实”,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

比如,在古代,“君子以玉為德”“君子无故,玉不离身”。但是,在鸿门宴上,范增数目以示、举玦再三,项王却无动于衷。这让范增失去了理智,不再顾及君子之仪。宴罢,他甚至拔剑击碎了张良献上的玉斗,简直是理智全无。表演者可以在台词中写下范增的内心想法:“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如此,在表演的时候,表演者就能更好地发挥。

3.剧务组——还原历史,深入探究当时的历史文化

剧务组的学生负责布置舞台,还原当时的场景。在此之前,他们需深入了解与文本相关的历史文化,结合剧本查阅资料,认真比照,辅助表演组完成表演。

比如,组员们阅读了张必锟的《鸿门宴上的座次》,一起探讨鸿门宴上的座次问题。研究一番后,他们建议各排演一场,看看鸿门宴上的座次有什么讲究。经过实践,学生发现:项氏“东向坐”为尊,说话自然硬气,沛公“北向坐”低人一等,只能百般讨好,这样的座次符合人物当时的心理,与人物的台词也互相照应;若如按照“待客之礼”安排座次,表演者明显无法正常发挥。

以上是笔者总结的开展史传类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一些经验,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帮助。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秦师鸿门宴项羽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方法探析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项羽虞姬
《烛之武退秦师》的烛之武的形象
我要超越所有人!
本期资深大厨:周恩来
张居正的反贪“鸿门宴”
烛之武以何退秦师
“鸿门宴”
周恩来妙语评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