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丹,林陈鑫,蔡武卫,谢汉国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人兽共患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 350001
并殖吸虫(Paragonimus)俗称肺吸虫,是并殖吸虫病(又名肺吸虫病)的病原体。并殖吸虫病是严重危害流行区居民健康的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本病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欧洲南部的山区农村,全球大约有两千万人被感染[1]。第二次全国人体寄生虫病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群并殖吸虫抗体阳性率为1.71%[2],除西藏、新疆、内蒙古、青海、宁夏外,其他省(区、市)均有人体感染[3]。不同国家和地区感染的并殖吸虫种类不同,我国的并殖吸虫主要有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调查疫区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种类及其感染情况,有助于了解当地并殖吸虫病的流行现状,为防治提供重要依据。2020年10月,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诊断了1例因生食溪蟹感染斯氏并殖吸虫而引起肺部、肝脏和脑部等病变的病例,为了解患者感染地的情况及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螺的种类及分布等信息,2021年4月调查人员前往患者捕食生溪蟹地点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标本收集和检查 根据患者提供的线索,在福建省屏南县代溪镇天峰村患者原捕食生溪蟹的坑沟,收集坑沟内及周边渗水地方的枯枝烂叶和石块,放入桶内加水清洗过滤沉渣,分次取沉渣在解剖镜下查找并拣出附着的小型螺蛳,经定种、拍照后直接压片置显微镜下检查并殖吸虫尾蚴感染情况。收集溪流及坑沟内放逸短沟蜷,按检查并殖吸虫尾蚴的常规方法予以破壳、取螺软体尾部(肝脏),捣碎加少许水置显微镜下检查并殖吸虫尾蚴,计算感染率。
1.2小型螺蛳和并殖吸虫尾蚴形态鉴定 小型螺蛳的鉴定参考刘月英和程由注的方法[4-5];螺压片镜检发现幼虫者,根据形态特征判断是否为并殖吸虫尾蚴,尾蚴鉴定参考林陈鑫和李友松的方法[6-7]。
1.3统计分析 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不同螺蛳的并殖吸虫尾蚴感染率。
2.1螺生境及种类调查 患者捕食生溪蟹地位于海拔808 m的福建省屏南县代溪镇天峰村一条公路边的小坑沟里,水流缓慢。调查了患者生食溪蟹地及周边10多条溪流、坑沟和垄沟,在患者生食溪蟹地小坑沟上游竹林的一条田垄沟里采集到2种小型螺类,经分类鉴定分别隶属于盖螺科(Hydrobiidae)拟小豆螺属(Pseudobythinella)建瓯拟小豆螺(P.jianouensis)和拟沼螺科(Assimineidae)拟沼螺属(Assimenea)拟沼螺(种待定),见图1。建瓯拟小豆螺壳高1.3~1.5 mm,壳宽0.6~0.8 mm。壳质薄,透明,外形呈均匀圆柱形,有4个螺层。壳顶钝,缝合线明显,壳面淡黄色,光滑。厣角质,椭圆形,极薄,透明,脐孔窄小。所查获的拟沼螺,贝壳较小,壳面光滑,壳质薄,透明呈灰白色,捏之易碎,外形呈卵圆锥形。壳高 0.8~1.0 mm,壳宽0.7~0.8 mm,有4个螺层,缝合线明显,壳顶钝,体螺层膨大较长,其高度约为全部壳高的2/3。壳面具有许多细密的螺旋线,在体螺层上有灰色光泽,有脐孔。建瓯拟小豆螺和拟沼螺多孳生在植被生长旺盛、日照相对较少、荫蔽的水流缓慢的坑沟里,沟底为石块、砂石、枯枝和落叶,或者路边小沟峭壁渗水处,小螺多附着于石块、枯枝或烂叶片上,见图2。在患者生食溪蟹地小坑沟及周边的5条溪流、坑沟内查找到1种大型螺,经鉴定为黑螺科(Melaniidae)放逸短沟蜷(Semisulcospiralibertine)。见图3。
图1 拟沼螺(左)和建瓯拟小豆螺(右)(×40)
图2 建瓯拟小豆螺和拟沼螺生境
图3 放逸短沟蜷(川卷螺)
2.2螺体并殖吸虫尾蚴感染情况 共检查建瓯拟小豆螺2 341只,查出并殖吸虫尾蚴阳性6只,感染率0.26%(6/2 341);检查拟沼螺1 276只和放逸短沟蜷2 215只,均未查出并殖吸虫尾蚴。
2.3并殖吸虫尾蚴鉴定 在建瓯拟小豆螺里查获的尾蚴呈椭圆形,大小为(198~242)μm×(79~92)μm,口吸盘背面有一椎刺,腹吸盘小,排泄囊在腹吸盘下方凹陷呈倒长三角形,周边隆起。尾球呈球形,尾球大小为(14~24)μm×(14~19)μm。其形态和斯氏并殖吸虫尾蚴一样,而且只在斯氏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小豆螺里查到,而在其他两种螺蛳都没有查到尾蚴,初步鉴定为斯氏并殖吸虫尾蚴,见图4。
图4 并殖吸虫尾蚴(×100)
屏南县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足。此次调查的疫源地天峰村为海拔808 m 的林区山谷,竹林茂盛,常有野生动物出没。竹林间沟垄纵横交错,沟内水较清净,且有大量的枯枝与落叶,非常适宜斯氏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拟小豆螺和拟钉螺的生长繁殖。20世纪30年代,在闽东行医的麦克斯威医师在考察报告中提及屏南县棠口曾发现并殖吸虫病的个别病例[8]。福建省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已发现6种,即放逸短沟蜷、湖北钉螺闽亚种、福建拟钉螺、建瓯洱海螺、小桥拟钉螺和新店拟钉螺新种[9]。放逸短沟蜷为卫氏并殖吸虫、林氏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福建拟钉螺、建瓯洱海螺(建瓯拟小豆螺)、小桥拟钉螺和新店拟钉螺新种为斯氏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这次新发现的拟沼螺为怡乐村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本次调查在当地采集到3种螺蛳(建瓯拟小豆螺、拟沼螺、放逸短沟蜷),证实了屏南县天峰村有适宜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的生存环境,是并殖吸虫病发生的适宜环境,此次调查只在建瓯拟小豆螺中查到并殖吸虫尾蚴,在螺体内检出的尾蚴与斯氏并殖吸虫的尾蚴形态相同,进一步证实天峰村为斯氏并殖吸虫疫源地,提示存在斯氏并殖吸虫感染的风险。
本次调查屏南县斯氏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建瓯拟小豆螺尾蚴感染率为0.26%,与文献报道[10-11]基本一致。斯氏并殖吸虫调查点选择坑沟型,螺类的分布具有明显节段性和群体聚集性[12-13]。其第一中间宿主小豆螺、拟钉螺多孳生于海拔较高的微小环境中,很少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这和本调查基本一致。天峰村生态环境保护较好,山间小溪和沟壑是川卷螺、拟小豆螺、拟钉螺和溪蟹孳生的良好环境,优越的地理环境为并殖吸虫各阶段宿主在自然界的繁衍循环提供了适宜的条件,作为并殖吸虫自然疫源地,将会长期存在。因此,应加强当地群众的宣传教育,不生食和半生食溪蟹,不饮用生溪水,防止并殖吸虫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