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霞,孙毅莹,梁娜,艾琳,田利光
1.洛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洛阳 471023;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并殖吸虫病是由并殖吸虫感染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人感染后主要表现为咳嗽和咳铁锈色痰,常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临床症状复杂,极易因误诊而延误治疗[1-2],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极大痛苦和经济损失[3]。并殖吸虫病在我国分布广泛,全国第三次人体重点寄生虫病调查显示并殖吸虫感染率为1.70/10万[4],洛阳市有8个县曾为并殖吸虫病疫源地[5]。近几年洛阳市每年都有并殖吸虫病病例发生,为了解洛阳市并殖吸虫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科学制定并殖吸虫病防治策略和措施,笔者对2003—2019年洛阳市的并殖吸虫病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1资料来源 收集2003—2019年洛阳市仁和门诊(不明原因发热门诊)和全民健康保障疾控信息系统报告的病例信息,主要包括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个案调查资料、临床诊治情况等。
1.2并殖吸虫病诊断标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诊断标准 《并殖吸虫病的诊断》(WS 380-2012),所有病例均为确诊病例。
1.3统计分析 全部数据录入Excel 2016 建立数据库,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2.1病例概况 2003—2019年,洛阳市全市共报告并殖吸虫病病例61例,各年份均有病例报告,其中2011年最多,有16例,其次为2012年9例。详见图1。
2.2病例来源 2003—2019年报告的61例并殖吸虫病病例中,栾川县15例,洛宁县13例,嵩县10例,宜阳县6例,栾川、洛宁、嵩县、宜阳四个县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72.13%,市区2例。详见图2。
2.3人群特征 61例并殖吸虫病病例中,男性37例,女性24例,男女性别比为1.54∶1。病例年龄最小只有5个月,最大82岁,其中≤10岁组34例,占55.74%。职业分布中,以学龄前儿童为主,为27例,占44.26%,其次是学生14例,占22.95%。详见表1。
图1 2003—2019年洛阳市并殖吸虫病病例时间分布
图2 2003—2019年洛阳市并殖吸虫病病例县区分布
表1 2003—2019年洛阳市并殖吸虫病病例特征分布
2.4感染原因 61例患者中58例(占比95.08%)有明确溪水或溪蟹接触史,其中生食或半生食过溪蟹的有46例;曾在夏天喝过生溪水或在溪水里玩耍的有7例;有5例患者捕捉过溪蟹但未食用过。此外,1例患者否认到过山区,1例接触史不明,1例脑部并殖吸虫病患者病史中未显示有溪水或溪蟹接触史。
2.5病例症状 61例病例首发症状和首诊原因较复杂,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咳痰、腹部或腋下包块、胸闷、胸痛等。详见表2。
表2 2003—2019年洛阳市61例并殖吸虫病例首发症状
河南省西部山区曾为并殖吸虫病流行区,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所2000年调查资料显示,全省有并殖吸虫感染的人或第二中间宿主的县(市)22个,洛阳市占8个,分别是宜阳县、栾川县、新安县、洛宁县、嵩县、偃师县、汝阳县、伊川县。笔者曾于2013—2019年开展洛阳市并殖吸虫疫源地调查[6],发现宜阳县、洛宁县、新安县、栾川县和嵩县依然为并殖吸虫病疫源地,其中宜阳县属于中度流行区,其他为轻度流行区。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地“五小工业”兴起,山林植被遭到破坏、部分地区溪水干枯等,致使疫源地生态发生变化,一些并殖吸虫病疫源地消失,或传播链切断,病例数减少[7]。近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山区森林开始恢复保护,“农家游”“农家乐”等旅游业快速发展,人们在山区的活动频繁,并殖吸虫病病例数又逐渐增多。本调查结果显示,2003—2019年洛阳各年份均有并殖吸虫病病例发生,主要分布在栾川、洛宁、嵩县、汝阳等山区县,这些地方山清水秀,自然生态保护较好,旅游活动越来越多,便于并殖吸虫病的传播和流行。
流行病学史调查发现,95.08%的患者到过并殖吸虫疫源地,且大多有过生食或半生食(溪边烤螃蟹)溪蟹的行为;≤10岁组占全部病例的55.74%,学龄前儿童或学生病例占67.21%,这与李全海[8]和郭正印[9]报道的≤10岁组占全部病例的56.56%和61.11%相近。相关报道[10-11]提示儿童患病率高于成人,这可能与儿童具有嬉水天性,常有抓玩溪蟹、生食或半生食溪蟹、喝生溪水等行为有关。在调查的患者中,首发临床症状和首诊原因主要以发热、咳嗽、咳痰为主,符合并殖吸虫病的典型表现,但此类临床表现较常见,易导致误诊、误治。少数病例以腹泻、腹痛、腹胀甚至瘫痪而就诊,此类表现也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此次调查提示洛阳市在今后的防控工作中应重点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重点流行区居民加强并殖吸虫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尤其针对低龄儿童和学生这类重点人群,教育他们不生食、半生食溪蟹,不饮生溪水,纠正吃生螃蟹败火、催乳等不科学认识;二是对临床医生积极开展并殖吸虫病的相关知识培训,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断和鉴别能力;三是教育群众如果有感染并殖吸虫病的高危行为,并出现相关症状,请及时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避免误诊、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