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20年合肥市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分析

2021-11-10 03:29:42朱丽吴军潘晓翔魏红胜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血防钉螺血吸虫病

朱丽,吴军,潘晓翔,魏红胜

合肥市地方病防治所,安徽 合肥 238000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徽省是血吸虫病流行省份之一。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辖四区、四县和一市,环抱巢湖,其中巢湖市和庐江县的9个乡镇、35个行政村流行血吸虫病,流行村总人口16.9 万人,占两个流行县(市)总人口的8.80%。巢湖市和庐江县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自2004年国家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以来,合肥市进一步加强血防工作,于2019年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1]。本文收集整理了2016—2020年全市血吸虫病国家监测点疫情资料,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内容与方法

1.1监测点设置 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 年版)》要求,每县(市)各选取1个血吸虫病流行程度较重的行政村作为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监测点原则上五年内不变动。

1.2螺情监测 2016—2020年,每年春秋两季对国家监测点开展流行因素监测,主要是对历史有螺环境和可疑钉螺孳生环境采用环境抽查法开展钉螺调查,查出钉螺后再结合系统抽样调查;对现有螺环境采用系统抽样调查,并采用全球定位系统定位仪(GPS)测定、记录每个环境的经纬度。捡获的钉螺采用压碎法鉴定死活,解剖镜检法检测活螺感染情况。

1.3病情监测

1.3.1人群病情监测 2016—2020年,每年10—11月对监测村6岁以上常住居民开展本地人群查病;采取主动监测和哨点医院被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返乡外出务工人员、休渔期渔船民,尤其是往返血防流行区的流动人群开展查病。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进行人群血吸虫病血清学筛查,血清学阳性者(IHA滴度>1∶10)采用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一粪三检)和改良加藤法(一粪三片)[2]开展病原学平行检查。血清学阳性者接受病原学检查的受检率应不低于95%。

1.3.2家畜感染情况监测 每年10—11月,会同当地动物疫病防控机构开展家畜感染情况监测。监测对象主要是从其他血防流行区引进的家畜,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一粪三检)对牛、羊等家畜进行血吸虫感染情况检测。

1.4统计分析 采用Excel 2003 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分析疫情指标变化。

2 结 果

2.1基本情况 2016—2020年,合肥市共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个。监测点户籍人口数约为1.12万人,常住人口数约0.88万人。截至2020年底,监测点历史累计有螺面积29.81 hm2,其中当年现有螺面积为0.50 hm2。

2.2螺情 2016—2020年,全市监测点查螺面积共计156.65 hm2,查出有螺面积0.50 hm2,均为复现钉螺面积,尚无新发钉螺面积;调查框数12 121框,有螺框数14框,捕获活螺106只,镜检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16—2018年连续3年未查到钉螺,2019年查到复现钉螺面积0.50 hm2,2020年未发现新发或复现螺点,仅捡获死螺15只(表1)。

表1 2016—2020年合肥市血吸虫病国家监测点螺情调查结果

2.3病情 2016—2020 年,累计血清学查病3 427人·次,检出阳性4例;人群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从2018年的最高0.27%下降至2020年的0。病原学检查4例,未检出阳性患者(表2);五年间均无急感病例发生。

表2 2016—2020年合肥市人群血吸虫病查病情况

2016—2020年累计开展家畜查病3 949头·次,其中检测牛2 398头·次,羊1 465头·次,其他家畜86头·次,均未查出阳性。

3 讨 论

2016—2020年螺情监测显示,全市总体螺情稳定,局部复杂环境螺情存在反复,5年间共复现钉螺面积0.50 hm2,复现环境主要分布于树木杂草丛生、山涧及沟洼为主的丘陵地区,呈现点状或条块状分布。钉螺复现的原因可能是药物灭螺不彻底,残存的钉螺密度较低致使人工查螺时未能及时发现;也可能是洪涝灾害致使钉螺繁殖、扩散。2019年钉螺复现多发生在环境复杂、未实施环境改造的区域,因此要加强对未实施环境改造的钉螺孳生环境的查灭螺工作。病情监测显示,各年度人群血检阳性率均低于0.50%,且未发现粪检阳性。对引进家畜进行监测,尚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的家畜。

以上螺情、病情监测结果表明,合肥市坚持查灭螺、查治病及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治措施对巩固防治成果效果显著。尤其是通过开展春节返乡务工人员集中查治病、渔船民集中查治病、洪涝灾害年间开展抗洪抢险人员查治病以及健康教育等措施有效控制了传染源,合肥市与全国其他血吸虫病流行区一样,疫情降到历史最低水平[3-4]。虽然全市已连续多年无当地感染病人、病畜,但是仍有散在血检阳性病例,发现的4例血检阳性病例(渔船民2例、外出返乡务工人员1例、外来民工1例)均属于流动人群,提示要高度关注这一群体,传染源防治重点应向流动人群倾斜,加强查治病和健康教育力度。自2016年开展引江济淮工程巢湖段的螺情监测以来,虽未发现钉螺,但因工程取水口位于血吸虫病流行区(无为凤凰颈和枞阳菜子湖)[5],仍存在钉螺输入风险。随着引江济淮工程运行,工程引水口附近的钉螺有可能随着水流、船只或漂浮物进入巢湖并生存繁殖[6],同时巢湖周边湿地建设中外来植被的引进等,都有可能引起血吸虫病传播风险[7]。因此要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监测方案,重点开展输入性螺情监测和病情监测,避免钉螺输入,减少血吸虫感染的机会。

为了巩固血吸虫病消除成果,今后合肥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应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整合资源,加强综合治理力度[8]。重点做好与毗邻血防流行区的联防联控,加大对流动人口、渔船民等高危人群的防控,对来自血吸虫病流行区的人群、家畜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处置输入性传染源[9];联合其他部门,加强对引进植被的钉螺监测,严禁从流行区引进植被,加强血吸虫病输入性螺情监测,及时发现、处置残存或输入性钉螺。二是加强自然、社会性因素发生重大改变时的疫情监测。如针对引江济淮工程建设、湿地公园建设、洪涝灾害等[10],要及时开展螺情、病情监测。三是针对性开展灭螺工作。当前合肥市有螺环境少,且环境相对独立,宜采取以“开新填旧”、沟渠硬化等环境改造方式进行灭螺,彻底改变钉螺孳生环境。四是寻找适宜现场防治和监测的新方法、新技术。现阶段人畜血吸虫感染处于较低水平,传统监测技术易发生漏检,应进一步加强实用血吸虫病防治技术在基层防治中的推广应用[11],以适应消除阶段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猜你喜欢
血防钉螺血吸虫病
2020年洪涝灾害后湖北省钉螺扩散情况调查
梁幼生: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34
梁幼生: 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华人时刊(2022年4期)2022-04-14 09:27:56
2016—2021年池州市贵池区新发和复现钉螺情况分析
肉牛血吸虫病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诊断及防治
一种快速鉴别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雌雄性的方法
我省举办家畜血吸虫病监测点培训班
牛血吸虫病的流行与诊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25
一例牛血吸虫病的诊疗与体会
中小型灌区水利血防工程设计浅析
河南科技(2014年4期)2014-02-27 14: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