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耿尹箫
清王朝时期,扬州凭借盐运、漕运一跃成为经济富庶、文化繁荣的新兴商业城市,再加之宽松的政治环境,新兴的市民阶层集合了新的审美主体,为扬州画派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扬州画派的画家主要活跃于清代中期,他们勇于冲破藩篱、锐意变革,展现出与正统画派迥异的艺术风貌,创作了诸多惊世骇俗的书画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金农。金农(1687——1764),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又号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金农博学多才,精鉴定、工篆刻,诗词书画皆颇有建树,善画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尤精墨梅,其书法别具一格,创造了后世所称的“漆书”。
金农一生庋藏、临摹、寓目的古书画甚多,一方面他本人十分喜好收藏,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扬州盐商对艺术活动的大力支持。他们不仅在经济物质方面赞助文人画家,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文化资源方面对于文人画家的赞助,这使得居于扬州的画家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丰富的书画藏品,并能参与各类书画赏鉴活动。
金农平生好游历,曾先后至齐、鲁、秦、晋、楚、蜀、闽、粤诸地〔1〕。乾隆元年(1736),金农北上京师应考博学鸿词科,未试(一说未被录取)而返,终无所遇后久居扬州,以卖文鬻画为生。可以说,金农一生中绝大多数作品都作于扬州。扬州作为一座在中国经济史和艺术史上都举足轻重的城市,具有深厚的文化沉淀和浓重的艺术氛围,文士皆聚于此,社会尚雅风行,这也就促成了扬州文化市场的繁荣。旧时扬州地区流传一民谚:“堂前无字画,不是旧人家。”实际上,除了官宦之家、富商之家和诗礼传家等“旧人家”,扬州城内的一般人家收藏和悬挂字画也较为常见〔2〕。扬州书画市场的活跃、盐商富贾对于艺术活动的多方面支持,致使文化资源得以大量聚集在扬州,扬州盐商常常开展雅集、开放共享藏书藏画、邀游赏玩私家园林,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因而金农等居于扬州的书画家也常有机会参与书画临摹、赏鉴活动,并在不少作品上留有题跋。
[清]金农 牵马图 48.6cm×80.1cm 纸本设色 1761年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 龙池三浴岁骎骎,空抱驰驱报主心。牵向朱门问高价,何人一顾值千斤。七十五叟杭郡金农画诗书。钤印:金吉金印(白)
扬州藏书读书风气盛行,扬州盐商争相于私家园林之内建造藏书阁,如江昉的“紫玲珑山馆”、江春的“随月读书楼”等。马曰琯、马曰璐兄弟建于“小玲珑山馆”内的“丛书楼”以其藏书丰富、版本精良而著称。“丛书楼”中不仅有丰富的藏书,书画碑帖也堪称当时扬州之最。阮元于《淮海英灵集》中载曰:“丛书楼所藏书画碑版,甲于江北。”〔3〕马氏家中所藏名画,诸如苏轼《文竹屏风》、赵孟坚《墨兰图》、赵孟頫《墨梅图》、黄公望《天池石壁图》、文徵明《煮茶图》等历代名作,马氏兄弟从不吝啬于开放自己的收藏,他们向扬州文人慷慨展示藏品以供鉴赏和临摹,在唱和题画中为这些书画收藏赋予了浓郁的学术气息。“丛书楼”为当时在扬州的文人提供了丰富而系统的资料和范本,以供他们进行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可以说,“扬州学派”和“扬州画派”的兴起,离不开这些盐商富贾的赞助和支持。
“扬州八怪”中不少文人画家与马氏兄弟有密切的交往,汪士慎曾客居在马氏兄弟的“七峰草堂”中十余年,金农曾寓住在马氏兄弟的“小玲珑山馆”中,他们自然也从马氏兄弟的藏品中获益匪浅。《西岳华山庙碑》宋拓本曾是金农的旧藏,金农终生多次进行临摹。据载,高凤翰于乾隆元年(1736)秋在小玲珑山馆中用一种“倾刻帖法”双钩《西岳华山庙碑》,可知金农在乾隆元年(1736)八月赴京北上应征博学鸿词科之前,因迫切需要筹集一笔路费,而将该帖出让给马氏兄弟,并入藏“小玲珑山馆”。其后金农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再次临摹《西岳华山庙碑》,应是在马氏兄弟的雅集中见到并完成的。金农能终身临此帖正是得益于马氏兄弟将所藏开放,使得“华山片石是吾师”的愿景始贯一生,到了晚年终于从此帖演化创造出拙朴奇绝、天然出尘的漆书〔4〕。
明代仇英、唐寅合绘的《红楼春晓图》也曾是马氏兄弟的收藏,金农曾于小玲珑山馆见过此画,并进行临摹。《龙俊妙画册》之一《摹红楼春晓图》即是金农临摹该画所创作的,图中绘垂柳、假山、丛竹以及一位端坐于窗前的仕女,金农于其上跋曰:“此图乃仇实甫、唐子畏合作,为两君得意之笔。秋玉(马曰琯)以五十金购于槁李项氏(项元汴),珍藏玲珑三馆中。暇日出示,并属余摹之。”虽是临摹之作,但是不同于唐寅及仇英画风的清劲缜密、明洁秀爽,金农此画更多的是透露出一种生涩拙朴、奇绝脱俗之气。可见,金农对于古代名家的书画作品并非单纯地赏鉴,常常是在欣赏之余进行临摹学习,以古为师,从而化古为我。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五牛图》,是唐代画家韩滉的作品,金农曾于乾隆四年(1739)在求是斋中见得此画。求是斋即扬州盐商汪学山的斋名。乾隆十一年(1746),金农再次在求是斋中观赏这幅作品,题曰:“丙寅嘉平之月,与西湖僧明中再观于求是斋,愈见愈妙,真神物也,稽留山民金由又记。”时隔七年,金农先后两次赏鉴这幅作品,以其深湛的艺术修养与敏锐的领悟力,必然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牵马图》,图上绘一老者牵一骏马,金农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马的骨骼转折,筋肉缠裹,用笔老辣,线条富于力度和精确的艺术表现力,从其上可以见得与韩滉《五牛图》有相通之处。
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现藏沈周《九段锦》曾是临潼张一斋的旧藏,册末有一段金农的题跋:
余自屐往来广陵踰四十年,十年前即闻临潼张君一斋名而未识也。十年之中,知其善收藏,能鉴别,凡古奇器,若高辛氏铜盘、太康玉辟邪,倾赀得之。唐宋书画名迹,亦复不少。前岁仲春,不戒于火,其倾赀所得者,皆成劫灰矣。幸存者相城石田翁山水画册,册计九幅,吾乡先辈高文恪公销夏录所载九段锦是也。今年六月,张君重装为卷,属好友王征士梅沜乞余一字之评。展观缔视,恍然置身在岩壑深处也。册上石田翁只署名姓,无题词,无岁月,审其用笔,渲青浅绛,清润可寻,殆是成化间所画也。内第一幅至第九幅纸尾尚留烧痕,华亭董宗伯一跋亦为祝融夺去,何碍乎神明耶?末有石田翁同里杜东原隐君诗。隐君乃吴中耆宿,书之时年七十六。顾余七十有三,又为张君书,岂偶然也哉!乾隆二十四年长夏,杭郡金农跋。
跋中先是为张君所遭遇的一场火灾感到惋惜,董其昌于《九段锦》册后的题跋虽然被烧为灰烬,但好在沈周的画作得以幸存,并确定该册正是高士奇于《江村销夏录》中所载《九段锦》。此外,金农对该册评价道:“渲青浅绛,清润可寻。”此跋不仅揭示了《九段锦》的流传,还给予该套册页颇高的评价,之后金农创作的《湖山采菱》也显得有迹可循。
乾隆二十四年(1759)到二十五年(1760),金农创作了至少四本设色《山水人物图册》。现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的图册作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六月,无锡博物院所藏图册作于是年六月,上海博物馆所藏作于是年立秋,故宫博物院藏本作于是年八月,皆是在题跋沈周《九段锦》之后完成的。金农的这批册页,不仅画境、设色有沈周《九段锦》的意味,其中更有一开《湖山采菱》,显见是模仿《九段锦》中第九开《芦汀采菱》的画法〔5〕。金农于《湖山采菱》之上自题七言诗一首:“吴兴众山如青螺,山下树比牛毛多。采菱复采菱,隔舟闻笑歌。王孙老去伤迟暮,画出玉湖湖上路。两头纤纤曲有情,我思红袖斜阳渡。”并言“此诗余题赵乘旨采菱图之作也”。而将该画与沈周所绘《芦汀采菱》相比较,无论是远山的渲染,还是近景人物的描绘都有着极高的相似度。最为重要的是,金农对于《九段锦》的评价:“渲青浅绛,清润可寻。”亦可以用以形容自己的该册作品。
[清]金农 梅花图屏 129.4cm×22.2cm×2 纸本设色 1761年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 辛巳九秋,七十五叟杭郡金农画。钤印:金农印信(朱) 古泉(朱)鉴藏印:悔迟珍赏(朱) 劫灰外物(朱) 魏今非藏(朱) 悔迟所藏丁丑劫余(朱) 金氏秘笈(朱)瘦仙所藏(朱) 李芑藏过(朱)
[清]查士标 竹暗泉声图轴 149.2cm×46.2cm纸本墨笔 1674年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 竹暗不通日,泉声落如雨。春风自有期,桃李乱深坞。此宋僧清顺诗也,东坡游西湖,于壁间见而赏之,声名顿起。余偶写云林笔意,客有咏此句相况者,遂并录之。甲寅腊月白岳查士标。钤印:梅壑(朱) 查二瞻(朱)鉴藏印:程杞塘鉴赏之章(朱) 雪斋清玩(朱)
金农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以前创作的册页多为花卉,尤好画梅,极少画人物山水。而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之间却突然创作了多套人物山水册页,之后也不再见此类创作。那么为何会集中在这一时间段内绘制这批册页?简言之,除了《湖山采菱》,其他如《秋林共话》《昔年曾见》以及《溪边闲酌》,其树木人物、红衣朝士、茅亭闲坐等母题,与《九段锦》中的部分画册仿佛不谋而合〔6〕。可以推断,金农于1759年夏日鉴赏沈周的《九段锦》之后,被其画风所吸引,并借用其画法创作了一批山水人物册页,但金农仍然保留着强烈的个人特色,画面清简古拙、充满奇趣。
实际上,除了《湖山采菱》,上述金农创作的这批册页或多或少受到其他画家的影响。这批册页中均有一开《秋林共话》,其中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以及无锡博物院所藏的此开册页画面大致相似,都描绘了两位文人在秋林之下相对而立,而沈阳故宫博物院所藏版本却是一人独立于秋林下,但总的来说,人物和树木的画法以及画风都基本相似。此外,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以及沈阳故宫博物院三个版本的题跋相同,唯独无锡博物院所藏版本之上题诗一首。
前者跋曰:“马和之秋林共话图,用笔疏简,作浅绛色,有杨妹子题诗。同乡周穆门徵君曾藏一幅,与赠以古青瓷画轴装之,徵君下世,为梁少师乡林所得,进之内府矣。今追想其意画于纸册,是耶非耶,吾不得自知也。”周穆门即周京(1677——1749),清中期杭郡诗坛的核心人物。据载,周京曾多次邀约好友前来赏鉴南宋画家马和之所绘《秋林曳杖图》,虽现已佚,但金农与周京等人围绕此画所产生的交友活动却被记录了下来。金农多次反复模仿创作此画,其意图并不仅仅是“追想其意”。
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载:“马和之,钱塘人,绍兴中登第,善画人物佛像,山水效吴装,笔法飘逸务去华藻,自成一家。高孝两朝深重其画,每书毛诗三百篇令和之图写。官至工部侍郎。”〔7〕马和之的绘画主要学吴道子及李公麟,用笔清淡飘逸、洗尽华藻,此外,作山水人物多根据诗词文赋之意而写,构图意境空灵,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明清时,文人画逐渐在画坛确立主导地位,马和之也成为文人画家的学习对象。金农对其尤为推崇。马和之《秋林曳杖图》其上有杨妹子题苏轼《东坡》一诗:“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虽然表达了诗人对于田园山水的喜爱,愿常醉于山水之间,但也暗含着等待时机再入仕的愿景。至明清,曳杖中所包含的出仕建功的意味在宋元绘画实践中已经慢慢被洗礼淡化,成为“林泉之志”的主要象征〔8〕。
金农观赏马和之画作时,应是产生了共鸣,故多次进行创作。金农《秋林共话》笔墨清新,用笔疏简,意趣直追马和之,但线条并没有刻意模仿马和之,仍保留自己的风格。金农创作的这几幅《秋林共话》或画两位老人相对而立,或画一位老人背对而立,“杖”的形象已然消失。是年,金农创作了一幅《自画像》,画中老者身着布衣,持杖侧身而立,姿态笃定,神情超然。据题款可知,该自画像是赠予友人丁敬的,并言:“他日归江上与隐君杖履相接,高吟揽胜,验吾衰容,尚不失山林气象。”不仅表达了对故友的思念,同时对于云游四方的向往。此时金农已七十三岁,身体每况愈下,只能借由书画传达自己的“林泉之志”,而《秋林共话》画中本应曳杖的老人的“杖”被隐去,意味着“林泉之志”的远离。金农欣赏并摹写马和之《秋林曳杖图》看似是在“追想其意”,实质上是在追忆曾经云游四方,策杖山林,以及与周京、厉鹗等好友进行艺术交流的时光。
《山水人物图册》中还有一开《玉川先生煎茶图》,系金农据其旧藏陈洪绶《卢仝煎茶图》所绘。“卢仝煎茶”这个主题十分常见,刘松年、钱选、唐寅、丁云鹏等画家均有绘制,金农至少创作了两幅。卢仝为晚唐人,不求功名,淡于仕途,隐居于少室山中,唯好博览群书,烹茶品茶。不同于陈洪绶画中“玉川先生散袖高吟,睥睨狂态,而长发之奴、赤脚之婢亦复不俗”,金农笔下的卢仝悠然于山林中,神态安然,同金农《自画像》中的人物相似,脚下着一双红鞋。画家可能以卢仝指代自己,企图借助烹茶来摆脱人生的种种困扰,从而获得一个如同蓬莱仙境般的精神世界。
金农早年求学于何焯,其藏书数万卷,金农也因此欣赏到大量的书画精品,加之其丰富的收藏、渊博的学识以及对金石的嗜好,金农对于绘画有其独特的理解。其绘画没有明显的师承,但其实他的很多作品都是依据画史记载或是古人真迹形成的自己的绘画风格,这无疑使他具有足够条件泛学诸家,师故而不泥古。
同样,金农在书法绘画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也离不开马氏兄弟、江春、方辅、汪学山等扬州盐商对于书画活动的赞助。金农曾与方辅一同经营文物书画买卖,鉴别画作的真伪,认定其价值并加以题跋再转手售出;江春常邀请金农至“随月楼”帮助鉴定、整理古籍善本;马氏兄弟更是让金农寓居在“小玲珑山馆”很长一段时间。正是凭借于这些贾而好儒的徽商,金农得以饱览古书古画,通过赏鉴这些作品,与古人进行跨时空的交流,并且借助题跋及诗词寄托自己思想情感。
金农对于书画的赏鉴,不仅仅是欣赏或鉴定活动,更是以古人为师,不断学习、不断创造、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这也是金农的书画总是充满新奇的艺术样式,充满顽强的生命力和灵动之气的原因。
注释:
〔1〕 〔清〕金农《金农集》,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年版,第149 页。
〔2〕洪贤兴,郭红编著《海洋盐文化》,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7 年版,第245 页。
〔3〕〔清〕阮元《淮海英灵集》(乙集卷三),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一六八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版,第107 页。
〔4〕周卓《扬州画派创作的经济因素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 年博士论文,第48页。
〔5〕黄朋《沈周〈九段锦〉真伪辨(下)》,《中国书画》2020 年第5 期,第14——17 页。
〔6〕莫家良《谈近墨堂藏沈周〈九段锦〉》,《中国书画》2021 年第6 期,第46——57 页。
〔7〕〔元〕夏文彦《图绘宝鉴“续编”“续集”二种》,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7 年版,第198 页。
〔8〕谢克安《孤独寂寥——从曳杖到佚杖的〈秋林共话图〉》,《收藏家》2020 第7 期,第19——24 页。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欧阳逸川
[清]罗聘 芭蕉佛像图轴 787.5cm×30.7cm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 佛称芭蕉为树,以喻己身,要常保其坚固也。予于绿天林中,画古佛一躯,坐藉忍草,耳寂音闻。师子城宾头卢变相,仿弗似之,合十敬礼者,当具香花作供,五浊不污,自生善心。罗聘并记。钤印:两峰子(白文连珠)鉴藏印:刘国钧谨赠(朱)
清]翁雒 草虫花卉图册第一开《蔬果蜗牛图》9.8cm×28.6cm 绢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 花实与璚莩,登槃多雅致。一笑闲书堂,三月都忘味。吴尺隽题金冬心蔬果图六诗之一。翁雒。钤印:翁雒(白) 小蓬海(朱)
[清]翁雒 草虫花卉图册第四开《双蛙图》19.8cm×28.6cm 绢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 逼岸月空胧,沙净一痕白。不见摸鱼船,惟见蛙跳踯。新罗山人诗,雒。钤印:小海(朱)
[清]翁雒 草虫花卉图册第九开《鱼藻图》19.8cm×28.6cm 绢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 忽见轻鲦初出水,落花如雪过迴塘。小海画。钤印:雒(白)
[清]翁雒 草虫花卉图册第十六开《花果水鲜图》19.8cm×28.6cm 绢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 十二图中别似螺,不知许事说来多。听残一曲爬沙外,风味尊前奈可何。摹钱舜举,穆仲。钤印:翁雒(白)
[清]翁雒 草虫花卉图册第三开《花石蟋蟀图》 19.8cm×28.6cm 绢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题识:翁雒。
[清]翁雒 草虫花卉图册第二开《金鱼图》 19.8cm×28.6cm 绢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题识:穆仲。
[清]翁雒 草虫花卉图册第八开《菜花鱼菱图》 19.8cm×28.6cm 绢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 小蓬海外史写生。钤印:雒(白) 小蓬海(白)
[清]翁雒 草虫花卉图册第七开《花石柳蝉图》 19.8cm×28.6cm 绢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 残虹收尽,过雨晚来,频断续,都是秋意。碧山词句,小海假录。钤印:翁雒之印(白) 小海(白)
[清]翁雒 草虫花卉图册第六开《江乡小景图》 19.8cm×28.6cm 绢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 等是江乡节物新,不禁枨觸黯消魂。有人手指纤如此,闲倚东风扫黛痕。小海。钤印:翁雒私印(白)
[清]翁雒 草虫花卉图册第五开《石榴天牛图》 19.8cm×28.6cm 绢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 看他开口处,谈笑落珠玑。南田生图。小海。钤印:翁雒之印(白)
[清]翁雒 草虫花卉图册第十三开《丝藤螳螂图》 19.8cm×28.6cm 绢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 仿郭元方,小海。钤印:翁雒(白)
[清]翁雒 草虫花卉图册第十开《红蓼草虫图》 19.8cm×28.6cm 绢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 晚风吹聒聒,露草冷萧萧。画到神来候,秋声起素绡。雒。钤印:穆仲(朱)
[清]翁雒 草虫花卉图册第十五开《秋英飞蜓图》 19.8cm×28.6cm 绢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 摹秦友谅笔。钤印:晋雪(白)
[清]翁雒 草虫花卉图册第十四开《草石蟋蟀图》 19.8cm×28.6cm 绢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题识:依样胡芦画得成,分明唧唧绕床鸣。不堪师相谈经略,又误秋风促织声。鞠泉大师。小海翁雒。钤印:雒印(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