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丙利
“呸!何物羡人,二月杏花八月桂。呸!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这是92岁的黄宾虹临终前的自语,道出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对书画艺术的无限热爱和高度自律,还有一丝丝的孤独。正是这份执着和兴趣,使得黄宾虹的艺术学习和修炼的时间跨越了八十多年,从六七岁开始画画到七八十岁的“衰年变法”,最终达到了“浑厚华滋”“人画俱老”的境界。
黄宾虹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也是孤独的一生。他的书画艺术成就现在早已成就彰显,名扬世界,但在当时,他的书画作品还没有被大家认可,也没有得到市场的青睐,他的孤独也是显而易见的,他自己也认为他的艺术在其逝世五十年后才会被大家认可。一个引领时代的艺术家生前必然会忍受更多异于常人的寂寞,必然会忍受世俗冷漠的眼光,领略高处不胜寒的孤独。
一
黄宾虹出生在一个经商世家,天资聪颖,读书之余,尤喜书画,六七岁就开始学习绘画,一生笔耕不辍。少时得倪翁“当如作字法,笔笔分明”之训,坚守一生。其早期作品笔笔写出,力道劲挺,以仿古为能事,还为超脱,在当时画名为其文字学名气所掩,实属无奈。晚年,风格巨变,笔墨老辣,浑厚华滋,迥异于古人,也不同于同时代画风,开一代风气之先河。
黄宾虹 花卉图 26.5cm×40.5cm 纸本设色 浙江省博物馆藏
黄宾虹傲骨嶙峋,慷慨激昂而又心思缜密。他早年支持康梁上书,革命失败,谭嗣同殉难,黄宾虹作挽诗:“千年蒿里颂,不愧道中人!”黄宾虹骨子里是有着家国情怀的,他看到清政府摇摇欲坠的统治,民生凋敝,于是继续支持革命,私铸铜币,被告发逃往上海,参加了国学保存会的《国粹学报》《神州国光集》和神州国光社组织的文化艺术活动。44岁开始专心书画艺术,不再过问革命和政治事宜。正因为他的耿介性格和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得他在艺术上成为一个在传统基础上的推陈出新者。他的革新并非激进派,是在传承的基础上革新,也吸收西方绘画的精神,按照自己的艺术感觉慢慢探索。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黄宾虹的艺术探索毕竟属于异类,不在大家共同的认知范围内,不被主流所接受,所以他的内心是孤独的、冷寂的。除了少数的弟子和傅雷等知音外,他的艺术少有欣赏者。但他的目标是明确的,他对自己的艺术实践是充满信心的。
黄宾虹在上海时是《政艺通报》《美术丛书》《神州国光集》等报刊编辑,很受人尊敬,这都得益于他对中国美术史的精通和对古文字学的研究。他是一个典型的学者型画家,这一点跟齐白石等人是不一样的。虽然他一直没有停止对绘画的探索,但是他的主要精力似乎还是用在研究陶文、古印等方面,在画家中属于“不专业”的那种,是一个“杂家”。现在看来,黄宾虹这种默默的坚守是达到绘画巅峰的基础,他为了打通诗书画印成就自己的艺术高标而忍辱负重,苦中作乐,是大器晚成之楷模。
黄宾虹善聊,晚年亦如此。夏承焘《天风阁学词日记》曾记载:“午后同往宾老处看画,薄暮方归。宾老诲人不倦,被诲者反疲倦不堪。”可以想象,晚年的黄宾虹沉浸在新时代的兴奋之中,也是想把自己在专业方面的想法和同道交流、切磋,敞开心扉畅聊,也说明老人和夏承焘的关系不错,都是比较性情,聊得非常投机。黄宾虹的善聊既是他自身性格使然,也与他多年当编辑、办社团有关系。也因为能聊,我们现在看到的《黄宾虹画语录》就是他和弟子、友人聊天的精华,成为我们研究黄宾虹的重要资料和宝贵财富。
二
黄宾虹总结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用自己的标准选择性地学习传统,与“四王”的方式不同,与张大千、溥心畬等人方法也不一样。他主要以意临的方法去领悟古人的笔墨和精神,以自己的感悟融合古画之气韵,通过写生画出心中之山水。这种方式见效慢,效果不明显,不讨世俗人喜欢,注定是孤独寂寞的自我探索状态。正如其1937年到1948年蜗居北平期间,“近伏居燕市,谢绝应酬,惟于故纸堆中予蠹鱼争生活,书籍、金石、字画,竟日不释手”。1958年,在黄宾虹家属捐给浙江省博物馆的上万件文物中,古印、铜器和砖瓦砚等就有一千多件,书籍达六千多件,可见其研究金石书画的自觉和寂寞之道的漫长。他在北上、南下等不同时间段丢了很多的书籍资料,古印被盗过,古画也被抢过,自己的作品送人还被当面拒绝过,可以想象他当时的绝望与尴尬。
黄宾虹强调的“以书入画”和“五笔七墨法”是他在绘画方面的心得,耗费了他一生的心血,虽然同代人不能理解,却为后人树立了高标。连齐白石的笔墨在黄宾虹的眼里也没有达到标准,只是“在浓破淡的笔法是不错的”。可见,黄宾虹的眼光之高和对笔墨锤炼的自负,他甚至认为“七种墨法齐用于画,谓之法备;次之,须用五种;至少要用三种;不满三种,不能成画”(王鲁湘《黄宾虹》),要求可谓甚是严苛。故于笔墨方面,黄宾虹的探索是很有成就的,环视其四周,“不成画”者居多,知音寡矣,其孤寂之感可以想见。当然,黄宾虹研究笔墨并非是为炫技,而是抓住中国画之本写中国画之精神。他认为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是不朽的,特有的诗、书、画、印的形式是不朽的,这也是中国画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基础。“笔墨精神千古不变,章法面目刻刻翻新。”(王鲁湘《黄宾虹》)
黄宾虹对山水画的探索高度还表现在他在章法图式上的突破。如果说齐白石山水已经“删去临摹手一双”而独具新面目的话,黄宾虹则更是突破了旧的图式,以中学为体,参以西意,化为一种崭新的面貌引领时代潮流。齐白石的山水画已经与传统派拉开了很大的距离,但在今天看来,黄宾虹的山水画更加贴近自然,贴近现代审美标准和展厅文化要求的风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黄宾虹 蜀葵玉簪湖石 75.5cm×38.5cm 纸本设色 浙江省博物馆藏
黄宾虹 牡丹 111cm×38.5cm纸本设色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一曰整。近似于平面构成的画面形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有很强的现代感。以“不齐之齐三角”的法则构成了内部各种虚实形的组合,形成一个外轮廓不甚规则的大几何形。整体中有变化,变化服从于整体,和谐统一。
二曰密。黄宾虹晚年的山水画大开大合、大疏大密,极具矛盾冲突感,阴阳调和,气韵生动。
三曰黑。正如石涛所云:“黑团团里墨团团,墨团团里天地宽。”黄宾虹晚年作品整体来讲用墨比较重,层次丰富,浑厚华滋。
四曰浑。细看笔触清晰,层层相积,混沌中见光明,化为一片氤氲,体现画之内美。
五曰精。作品精益求精,反复点染,多达十数遍,时间跨度甚至达数年之久。
六曰变。黄宾虹晚年作品已达化境,风格凸显,法度森严而又极具变化,法中求法,法外求变。看似大同小异,其实每幅作品意境各殊,变化丰富。
民国时期,黄宾虹已经开始以各种展览形式展示中国画作品,当时已经开始强调展览的视觉效果。黄宾虹的作品在当时无疑是很特别、很“打眼”的,视觉效果强烈,笔墨与意境完美结合,能够很好地传达出其“内美静中参”的思想。只是,彼时能够突破传统审美的束缚,站在中西文化艺术的高度来欣赏者少之又少,知音难觅。
三
黄宾虹由于早年家境殷实,不为生计所迫,其心态和对待书画的态度相对专一而又从容。虽然后来家道中落,他仍然没有把画画当成养家糊口的唯一来源,在这方面和齐白石不同。
黄宾虹一生做过编辑、教授,承包农场,倒卖古董和字画……但现实的境遇还是很窘迫。据其夫人宋若婴女士所说,当年他们与张大千是邻居,去张家买画的人很多,宋女士抱怨了几句,黄宾虹就给他讲元代吴镇和盛懋的故事。可见其生活的状态,以及黄宾虹的自信抑或对现实的自嘲。彼时的上海滩是吴昌硕的“地盘”,影响力巨大,占据着主流市场。张大千的地位也不可小觑,他的“大风堂”门人弟子众多,生意兴隆。而黄宾虹的画还在探索中,虽然他在上海参加了不少团体组织,也认识吴昌硕、张大千和陈师曾等人,但是其作品仍然没有融入海派中去,没有被大众认可、被市场接受。后来,他蜗居北京十载,也没有融入京派,一直按照自己的艺术主张默默耕耘着。晚年的齐白石却因陈师曾和徐悲鸿等人的提携声名远播,市场红火,更加凸显了黄宾虹的落寞。
20世纪的中国画坛高峰林立,名家辈出,其中最耀眼的当属齐白石和黄宾虹两位大师。专家理论研究的导向总让我们感觉齐白石是个充满真趣的老头,诙谐幽默。他画的虾鱼虫鸟活灵活现,生意盎然。齐白石晚年腰挂一大串钥匙,拿发霉的点心给人吃,写告示不准学生跟师母套近乎等事情都成了老头“可爱”的佐证。而黄宾虹就是一个只讲究笔墨,画面黑乎乎,构图千篇一律的“怪老头”。据说他画画不洗笔、不换水,积的墨干后能把纸张立起来,画完了还不停地用毛笔蘸水继续画,为了灭画面之火气……其实,黄宾虹是个固守清贫、自得其乐的雅士,专心研究古玉、汉印、奇石、字画,喜欢读书、作画、养菖蒲、种青苔,以书画交友,与蠹虫为伍,在贫困与寂寞中活出了别样的精彩。他嘱咐家人把他的作品和藏品都捐给国家,超凡脱俗,令人敬仰。
(作者为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宋建华
黄宾虹 花卉图 108cm×36cm 纸本设色 浙江省博物馆藏
黄宾虹 竹石 107.5cm×35.9cm 纸本设色 浙江省博物馆藏
黄宾虹 芙蓉图 105cm×49cm 纸本设色 浙江省博物馆藏
黄宾虹 芍药 80.5cm×45.5cm 纸本设色 1951年 浙江省博物馆藏款识: 含刚健于婀娜,脱去作家习气。论画者,以似而不似为上,熟中求生,亦是一法。辛卯冬日八十八叟宾虹。钤印:黄宾虹(白) 片石屋(白)
黄宾虹 芙蓉 68.5cm×33.2cm 纸本设色 1953年 浙江省博物馆藏款识: 以点染写花,含刚健于婀娜。癸巳宾虹年九十。
黄宾虹 卷丹虫石 97cm×38cm 纸本设色 浙江省博物馆藏
齐白石 荔枝蜻蜓 136cm×33.4cm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款识: 龙绡壳绽红纹粟,鱼目珠涵白膜浆。借徐寅句题画。三百石印富翁。钤印:木人(朱)
齐白石 柿子 89cm×28.5cm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款识: 画大幅剩有硃砂,挑灯再画此兴也。白石山翁。钤印:木人(朱)
齐白石 秋声 133cm×33cm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款识: 秋声。借山吟馆主者制。钤印:白石翁(白)
齐白石 虾图 137cm×33.5cm纸本墨笔 北京画院藏题识: 余之画虾,临摹之人约数十辈,纵得形似不能生活,因心目中无虾也。白石记。钤印:木人(朱)
齐白石 牡丹 103.5cm×34cm纸本设色 1955年 北京画院藏题识:九十五岁白石老人。钤印:白石(朱) 寄萍堂(白)
齐白石 红梅喜鹊 177cm×43cm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题识: 寻梅扶梦过溪桥,喜雀[鹊]成双上绛梢。愿化金铃寒不怕,荒村小驿雪初消。齐璜白石山翁制于京华。钤印:老齐(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