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下的混合式教学满意度模型建构与实证检验

2021-11-08 00:36裴利华黄赐英刘来春江百炼
山东高等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金课线下变量

裴利华,黄赐英,刘来春,江百炼

(湖南工业大学 商学院,湖南 株洲412007)

引言

2018年8月,教育部发布《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同年11月,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正式提出“金课”的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为了保证“金课”高质量发展,必须探索科学的建设路径,并有合理的教学模式来指导。研究表明:“互联网+”混合式教学逐渐成为“未来教学的新常态”。[1]它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将在线学习与线下教学结合起来,混合式教学是实现“金课”的重要途径。

在“金课”的新要求下,混合式教学的建设与使用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学生对于面授教学和在线学习相互结合的混合教学整体满意度评价不太高。[2]混合式教学中学生缺少与他人的深度互动,自主学习能力弱,学习效果不佳(马健云,2018)。基于学生是大学教育的服务对象和大学教育教学的顾客这一事实。本文从学生满意度的角度出发,探讨混合式教学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为混合式教学路径的优化指明方向。

在混合式教学满意度的研究成果中,国外一些学者指出明确的教学指导、教学活动、面授支持、协作能力等是影响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满意度的重要因素。[3]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的支持、学生感知的任务价值、成就目标预期、自我效能感、学习环境、交互等是影响学生满意度的关键因素。[4]国内学者赵国栋、原帅(2012)构建了学生特点、教师特点、课程特点、系统功能特点4个维度和12个变量的混合学习的满意度模型。李宝(2016)等以Blackboard、微信平台作为支持学习的工具,构建了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学生满意度层级模型。高峰(2018)以中美两国的顾客满意度模型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包含平台形象、学生期望、质量感知、价值感知五个潜在变量的学习满意度模型。以上研究对象大多是满意度影响因素及其模型构建,为其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然而,目前还没有研究各种影响因素对学生满意度的影响程度,以及各种因素如何协同作用于满意度。此外,满意度影响因素的设计不够全面,如“质量感知”这个变量比较单一,没有根据混合式教学中线下线上交互的特点进行分类。因此,本研究试图在构建学生满意度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分析对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各变量因素之间的影响路径系数,使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和各变量对学生满意度的影响程度更加简洁明了。

一、混合式教学学生满意度理论模型的构建

(一)混合式教学的学生满意度初始模型

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Americ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ar:ACSI)模型设计简洁,使用方便。它被认为是目前最具影响力的顾客满意度模型,并已成为很多相关领域满意度评价模型的研究基础。ACSI模型由美国密歇根大学Fornell教授和他的团队于1994年建立,它包含有六个结构变量,其中质量感知、顾客期望和感知价值是顾客满意度的原因变量,顾客抱怨和顾客忠诚是顾客满意度的结果变量。[5]本研究基于ACSI模型的核心概念和框架,将顾客期望和顾客满意度调整为学生期望和学生满意度,用继续学习意愿替代顾客忠诚变量,保留感知价值变量。同时参考中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测量模型,[6]79删除顾客抱怨变量。此外,基于混合式教学由“在线学习与面授教学的混合”演变为“基于移动通信设备、网络学习环境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情境”。[7]对ACSI顾客满意度模型中的“质量感知”进行扩展,将其分为三个结构变量:线下教学质量感知(简称线下教学)、线上学习质量感知(简称线上学习)和线下线上交互与评价反馈感知(简称线下线上交互感知)。最后,构建了混合式教学的学生满意度初始模型(图1),该模型主要由学生期望、线下教学、线上学习、线下线上交互、感知价值、学生满意度和继续学习意愿七个变量构成。其中,学生期望、三个质量感知和感知价值是混合式教学满意度的前因变量,继续学习意愿是学生满意度的结果变量,七个潜在变量的具体含义及相应的变量解释如下。

图1 “互联网+”混合式教学的学生满意度初始模型

(二)初始模型的变量分析

1.学生期望

指学习者在开始混合式教学之前对混合式教学的总体预期,主要是对教学环境、教学质量和教学评价的预期。混合式教学主要依靠线上教学平台、线下面授课堂两个环境,本研究从教学平台界面、教学平台功能、课程资源、教学方式、教学活动、考核评价等方面设定学生期望变量的6个观察指标(Q1—Q6)。

2.线下教学质量感知

指学习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混合式教学后对线下面授课堂教学质量的实际感受。线下教学以课堂面授和学生实践为主,通过教师讲授、师生讨论等方式,对教学重难点进行深层次的梳理和剖析。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活动设计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从混合式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方式方法、教师职业道德等方面设定6个观测指标(Q7—Q12),以反映混合式线下教学质量的满意情况。

3.线上学习质量感知

指学习者经过一段时间混合式学习后对线上自主学习质量的实际感受。现在各大高校均采用各种智慧教学平台,并利用移动终端辅助教学,为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后巩固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教师不仅要提供线上学习资源、布置学习任务,实现课程的知识性基础目标,还要进行在线测试、主题讨论、答疑辅导,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本研究从线上学习资源、线上活动、线上课程设计(主要包括资源设计、活动设计、评价设计)、平台使用、平台体验、平台快便性等方面设定6个观测指标(Q13—Q18),以反映混合式线上学习质量的满意情况。

4.线下线上交互感知

智慧教学平台和移动辅助教学的使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单一的传统课堂授课。课堂与网络有机结合的多元化教学环境,更是改变了师生的互动方式。从生态系统看,[8]11-12“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教学系统是一个由教学生态主客体(教师和学生)和教学生态环境(线上智慧教学平台和教学APP云平台+线下课堂教室、实验室、教学相关的实践场所)共同组成的辩证统一的完整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教师、学生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循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与教学环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形成师生、生生交流共享的新型生态圈。[9]据此,本研究加入“线下线上交互感知”变量,以引起人们关注“混合式教学中缺乏深度互动”这一现象,重视教师、学生、平台之间的多向互动与交流。同时,参考Moore,Anderson&Garrison分析的3种交互类型[10]和Williams,Rice&Ropers等阐释的交互多维度构念,确定本研究中线下线上交互感知水平体现在5个观察指标上:学生与平台交互(平台资源访问、章节自测等)、学生与同伴交互(讨论、交流、互评等)、学生与老师交互(案例分析、主题讨论、点评以及汇报等)、交互反馈、交互效果(Q19—JQ23)。

5.感知价值

指学习者在完成混合式教学后对于课程是否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助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有利于专业学习与发展等方面的感知判断,即,其学习投入与学习收获的“得失权衡”。据此,将从上述5个观测指标(Q24—Q28)来考察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满意情况。

6.学生满意度

指学生在进入混合式学习后的实际感受同期望值相比较的程度。若达到了自己的期望,则学习者感到愉悦满意;反之,则会感到不满意。学生满意度作为整个建构模型的核心变量,它受整个模型中的内外因变量的影响。本研究从学生对教学平台设计与功能、教学资源、课程设计、活动设计、互动交流、线上自主学习的满意度表征混合式学习的满意度,共6个测量指标(Q29-Q34)。

7.继续学习意愿

由美国顾客满意度模型中的顾客忠诚变换而来,国外学者Oliver将顾客忠诚划分为态度忠诚与行为忠诚。本研究从学生对混合式学习的信心、将混合式教学推荐给他人使用和自己继续关注与参与这3个方面设定其测量指标(Q35—Q37)。

二、混合式教学的学生满意度理论模型的验证

(一)研究假设

基于上述理论模型,提出以下15个假设:

H1—H5:学生期望分别对线下教学质量、线上学习质量、线下线上交互、感知价值和学生满意度有正向影响作用;

H6—H9:线下教学质量感知分别对线上学习质量、线下线上交互和感知价值和学生满意度有正向影响作用;

H10—H11:线上学习质量感知分别对线下线上交互、感知价值有正向影响;

H12—H13:线下线上交互感知分别对感知价值、学生满意度有正向影响作用;

H14:感知价值对学生满意度有正向直接影响作用;

H15:学生满意度对继续学习愿望有直接影响作用。

(二)数据收集与信效度检验

1.问卷设计

基于上述变量分析,本研究设计调查问卷,共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类别、学校类别、所修课程性质、所修课程难易程度、更喜欢哪种教学模式。第二部分是混合式教学的学生满意度问卷,包括37个测量题项,采用Likert 5点量表计分:1=非常不同意、2=少部分同意、3=一半同意、4=大部分同意、5=非常同意。第三部分设计了两个开放性问题:“你认为影响你参与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学习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还有哪些?”“混合式学习环境下课程开设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2.数据收集

数据收集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20年5-6月),选取笔者所教班级的97名学生,运用初始问卷进行预调查,应用SPSS24.0对问卷数据进行临界比值(简称CR)的项目分析。删除CR值小于3且sig值未达到显著性差异的3个选项,最终形成了具有34个题项的正式问卷。第二阶段(2020年11-12月),选择笔者所在的高校全日制在读的735名本科生,按学科类别(社会科学、理科、人文科学、工科、其他)和年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分层随机抽样,采取线上问卷填写和课堂发放问卷两种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735份,回收679份,有效回收率为92.4%。对问卷中的缺失值,采用SPSS24.0进行均值替补。

3.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数来检查调查问卷研究变量在各个测量题项上的一致性程度。经SPSS24.0统计检验,Cronbach a总系数值为0.918,七个因子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分别为0.802、0.876、0.884、0.873、0.851、0.850、0.845,均大于0.7的标准,说明问卷内部一致性较高,问卷信度较好。

本研究采用因素分析法进行结构效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KMO=0.887,且显著性概率p<0.001。依据统计学家Kaiser给出的标准,KMO值在0.6以上的都可以进行因素分析。[11]67说明本研究的变量间有共同因素的存在,样本数据具有结构效度,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采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正交旋转,旋转在第8次迭代后收敛。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抽取了7个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4.824%(表1)。可知,34个潜变量覆盖了所研究问题的大部分内容。即混合式教学的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问卷题项设置较为全面、合理,表述清晰。

表1 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三)基于AMOS软件的结构方程验证

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利用Amos17.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采用最大似然法对混合式教学的学生满意度初始模型进行拟合和修正。

1.正态性检测

根据规定,当偏度系数<3,峰度系数<8时,说明模型符合正态分布。笔者通过对结构模型的正态性检测。结果显示:7个变量数据的标准差、偏度和峰度都比较合理,各量表的数据分布都属于正态分布,符合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前提假设。

2.拟合度检测

首先,在软件建模区绘制满意度的7个潜变量及其路径,引入34个测量变量及其误差e1—e40,建立并通过初始模型识别。其次,将前面SPSS 24.0统计的问卷数据结果导入AMOS17.0,得出本模型的路径系数及显著性检验(表2)。

表2 学生满意度初始模型的路径系数及显著性检验

由表2所示的路径系数可知,H11、H9、H5所揭示的路径系数均为负值,且和H2、H3、H8、H11、H9、H5一样,未达显著性概率P小于0.05的要求,说明这6条路径不存在,意味着基本路径假设H11、H9、H5、H2、H3、H8不成立,修正模型时可将其直接删除,其他变量间的9条路径系数都在0.001水平上达到显著,据此,对混合式教学的学生满意度初始模型进行修正,修正后的“互联网+”混合式教学学生满意度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互联网+”混合式教学的学生满意度理论模型

最后,对模型进行修正。由修正指数MI分析得知,误差项e17与e25的路径值最大(0.39),即交互感知与感知价值两个变量间修正指数值较大(42.2),需要在e17与e25之间增加相关路径,最终得到通过数据验证的学生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图3)和主要适配度指标检验结果(表3)。从基本适配标准分析,每个测量指标在相应潜变量上的因素负荷量都在要求的0.5-0.95之间,标准误差全部为正值,均达到显著水平,模型图3也表明本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符合基本适配标准。从整体模型拟合度分析,检验结果表3也表明:主要适配度指标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虽然CFI没有大于0.9,但大于0.85,可能因为样本总量偏少而略有偏低,就整体而言,本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的整体适配度是可以接受的,可以用来检验相应的理论假设。此外,修正模型的各路径P值均也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9条假设也通过验证通过。

表3 学生满意度模型适配度检验结果摘要表

图3 “互联网+”混合式教学的学生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

三、研究结论与相关建议

(一)混合式教学的学生满意度影响机制

基于以上分析,混合式教学学生满意度模型形成的主要影响路径是: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期望直接正向影响线下教学质量的感知与感知价值;学生对线下教学质量的感知直接影响其对线上学习质量的感知与线上线下的交互及其评价;线下线上交互感知直接影响其对混合式教学价值的感知与学生满意度;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满意度直接受到感知价值的影响,并对继续学习混合式教学具有直接正向影响。具体影响的总效果分析如下:

1.学生满意度受到感知价值的影响最大,其直接的正向作用效应0.67。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感知价值每提高1个单位,学生满意度会提高0.67个单位,感知价值对混合式教学学生满意拥有决定性影响,学生只有真正感受到混合式教学的实际价值,学以致用,才可能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感到满意。

2.线下线上交互及其评价感知对学生满意度的直接正向作用效应为0.32,通过感知价值产生的间接效应为0.36=0.54*0.67,影响总效应为0.68。说明师生互动、生生交流及其及时评价与反馈,对学生学习的满意度影响也很大,它与感知价值同等重要。

3.线下教学质量感知对线下线上交互感知有重大影响,其直接正向作用效应为0.49,通过线上学习质量感知产生的间接效应0.268=0.67*0.40,影响总效果为0.76。这样,线下教学质量感知通过线上学习、线下线上交互与评价,以及感知价值对学生满意度产生的间接效应为0.52=0.76*0.68,表明线下教学质量感知对满意度并不产生直接影响,而是以线上学习、线下线上交互活动和感知价值为中介,逐步达到对混合式教学的满意。也正说明要赢得学生的满意,只有线下课堂教学是不够的,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及时评价反馈,也同等重要。

4.线上学习质量感知对线下线上交互感知有一定影响,其直接正向作用效应为0.40。同时,通过线下线上交互感知和感知价值对学生满意度产生的间接效应为0.27=0.40*0.68,表明线上学习质量感知对满意度并不产生直接影响,而是通过线下线上交互感知和感知价值中介,多次的交互体验与价值感知,逐步实现对混合式教学的影响。也说明,虽然线上网络教学具有传播范围广、信息更新迅速等优势,但其对整体教学效果的影响仍然有限。

5.学生期望对线下教学质量感知和感知价值有显著影响,其直接正向作用效应分别为0.52和0.25。同时通过线下教学、线上学习、互动及评价,以及感知价值对学生满意度产生的间接效应为0.18=0.52*0.52*0.68,表明学生期望对满意度的影响不大。

6.学生满意度对继续学习意愿有重要影响,其直接作用效应为0.71。说明一个满意的学生有71%的可能性愿意继续进行混合式教学。同样,学生期望、线下教学质量、线上学习质量、交互感知和感知价值对继续学习意愿也都有一定的间接效应,分别为0.13、0.36、0.19、0.48和0.47,它们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混合式教学的持续学习意愿。

(二)影响混合式教学学生满意度的关键因素

1.师生、生生间交流和点评互评对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具有促进作用。在线下线上交互感知的5个观测指标中,小组活动任务要有明确的考核评价(0.814),案例分析、主题讨论与教师及时反馈被认为很重要(0.7以上),表明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已成为学生判断一门混合式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看出学生对教师提出了检查、反馈与综合评价学习效果的诉求。

2.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对提高感知价值有重要影响。在感知价值的5个观测指标中,提高学习兴趣被认为最重要(0.745),其次是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人际沟通能力,反映了学生对兴趣培养、能力提升予以更多重视,并提出了更高要求。

3.教师应树立混合式教学理念,提高线下教学质量水平。由表1可知,在线下教学质量感知的6个观测指标中,对其影响最大的是教师的前瞻性,系数为0.803,其次为课程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和进行案例分析、小组活动,影响系数分别为0.782和0.683,表明教师树立混合式教学理念是学生最关心的部分,而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影响线下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判断混合式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

4.学习平台资源对线上学习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在线上学习质量感知的5个观测指标中,学习平台提供合适的文本、视频、PPT等学习资源被认为最重要(0.652),提示教师在要求学习进行线上自主学习时,应做好精心设计与充分准备。

5.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及时更新,关注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在学生满意度的6个观测指标中,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与及时更新被认为最满意(0.792)。混合教学设计和线上线下的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满意度却只有0.58左右。说明混合式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提供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但仍需要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三)相关建议

1.提高学生的价值感知,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本研究的模型路径效应分析中,感知价值对混合式教学的满意度影响最大(0.67)。建议混合式教学应重视和提高学生的感知价值。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改革思路,树立“互联网+”混合式教学理念。混合式教学必然带来教学理念的更新,也给教师带来巨大的挑战。调查发现“你喜欢哪种教学模式?”中,一小部分学生仍然喜欢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活动设计和教学评价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注意学生之间的适应性差异。第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以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问题为导向。教师在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第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中运用小组讨论、质疑等方法完成知识内化。

2.增强互动设计和活动体验,提升交流互动水平。

本研究表明,线上线下的交互活动与感知价值同等重要,对满意度产生的间接效应为0.68。关键因素分析也建议要注意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相关研究也表明:交互程度对满意度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且影响最大(刘威童,2019)。网络交互越多,学生的积极学习体验越多,学习成效越好(Boling etal.,2012;Martin etal.,2018)。然而,混合式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受制于应试教育的“唯分数论”,缺乏批判性思维。在混合式学习过程中,他们缺少与他人的深度互动,自主学习能力弱,这使得提升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水平变得重要而困难。首先,教师应建立课程交流群或其它方式促进学习者与平台、同伴和教师的交互,并及时反馈学生的交流内容。第二,精心设计与安排教学活动。可以组织一些小组互评、案例讨论、作品展示、学习兴趣小组、投票等活动。在开展每项活动之前,必须介绍活动的形式、注意事项、评价方式和标准。第三,重视小组间互评、同学互评等多种形式,增加师生联系的频率,提升反馈的及时性。

3.切实提高线下教学质量,保证混合式教学效果。

本研究表明,线下教学质量感知通过线上学习、线下线上交互与评价,以及感知价值对学生满意度产生的间接效应为0.52。“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是“基于移动通信设备、网络学习环境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情境”,[12]它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发挥组织、引导、监控、激励的主导作用。尤其是线下课堂教学要突出“五度”,[13]即教学内容应突出衔接度,教学方法的恰当度,问题探究的深刻度,学生参与的广泛度和教学过程的完整度。

此外,研究表明,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满意度效应的变量有5个前因变量和25个观测变量。表明混合式教学也需要从课程资源、技术支持、教学设计、多元评价等方面进行协调和操作。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和不足都不能最大化地实现混合式教学效果的优势。

四、结语

本研究以顾客满意度理论为基础,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特点,构建了“互联网”混合式教学的学生满意度理论模型。研究表明,9项假设通过了样本数据的检验,证实了学生期望、线下教学质量感知、线上学习质量感知、线下线上交互感知、感知价值与学生满意度及其继续学习意愿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学生期望通过线下教学、线上学习、线下线上交互、感知价值,间接正向影响学生满意度(0.18);线下教学通过交互感知、感知价值,间接正向影响学生满意度(0.52);线上学习通过交互感知与感知价值,间接正向影响学生满意度(0.27);交互感知通过感知价值,间接正向影响学生满意度(0.68);感知价值对学生的满意度影响最大(0.67);学生满意度对继续学习意愿有直接正向影响(0.71)。感知价值中的学习能力提升、交互感知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线下教学质量中的教学设计是影响学生满意度的关键指标。未来将选取多个地区不同类型院校的数据,调整模型变量,使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更具普适性,从而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

猜你喜欢
金课线下变量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抓住不变量解题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也谈分离变量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密室逃生”线下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