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对当代多语种青年教师身份认同动机的启示

2021-11-08 00:36蓝岩真巫莉丽
山东高等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多语种青年教师动机

蓝岩真,巫莉丽

(1.青岛科技大学 中德科技学院,山东 青岛266061;2.青岛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266061)

身份认同(identity,简称身份)是个体回答“我是谁”的过程,包括身份构成与认同过程,涉及自我概念与自我评价以及身份的建构、维持、防御与改变,并广泛影响个体的目标、决策、情绪、幸福感、人际关系和群际态度等心理与行为(Vignoles,2017)。[1]身份认同动机(identity motive,简称身份动机)则力求回答“为什么我是谁”,是引导个体进行身份建构、寻求区别于他人或特定身份状态的心理需要(Vignoles,2011)。[2]身份动机揭示了个体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需要满足哪些核心需要,所追求的理想身份具有哪些核心属性,以及这些心理需要或属性是否具有跨文化一致性。[3]由此而言,多语种(multilingual)个体的身份认同动机尤其值得探讨。

Multilingual,译作多语种或复语,泛指熟练掌握两门以上第二语言的人群,目前国内研究多语种教师通常指代除英语之外的其他语种教师。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以及国际范围内对“英语垄断”的普遍担忧,我国外语教育界进一步认识到多语种在这一重要战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根本保障。“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和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都要以坚实的多语种人才储备作保障,因此,如何培养出符合时代和战略要求的复合型多语种人才,已成为中国外语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4]其中,青年教师作为这一战略的未来主力军,其身份认同动机关乎教师教学决策和教学内容,影响教师的教学动力及教学效果。因此,本文重点关注当代多语种青年教师的身份认同动机,探讨其在身份建构、维持、防御与改变过程中的问题,通过挖掘中华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结合“四有”教师“五有”青年的时代要求,提出解决思路,讲好中国故事。

一、内涵解析:青年教师的概念界定和重要意义

人的青年期如何界定,不同的国家社会、结构组织有不同的界定,联合国最新的界定为44岁,[5]而我国不同组织机构对于青年的界定也多有不同,其中教育部统计青年教师是以40周岁为上限。[6]由此看来,青年教师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不仅包括刚毕业的新进教师,还有具备一定工作资历的年轻教师甚至青年教授。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说过,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2020年,习近平同志点赞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奋战在疫情一线的广大青年人,在3月15日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中特别指出“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同样,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其中,承担青年教育任务的高等教育责任重大。作为高校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教师更是任重道远。一方面,青年教师自身具备青年特点,可塑性高,发展潜力大,培养时间和机会充足;另一方面,青年教师的教学对象恰好是青年学生,年龄相近,易于沟通,相互影响。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和培养青年教师迈向可堪大任的道路显得尤为重要。

自古以来,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礼记·学记》有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后汉书·孔僖传》亦云:“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同时,注重师德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北周书·卢诞传》)当今时代,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依然是社会关注焦点。习近平同志在《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对青年提出“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的五点希望;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对教师提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总之,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时代需求,“尊师重教”“注重师德”“四有教师”“五有青年”等都为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体现了青年教师在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青年教师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高校未来的发展兴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研究青年教师的身份认同动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当代青年教师动机研究的热点与趋势

身份认同动机及其理论是近十年来由V.L.Vignoles等在西方文化框架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动机理论,该理论以及其相关实证研究在此期间共被引用至少1384次(Google scholars)。目前,暂无以多语种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国内最新相关成果是包寒吴霜等针对身份认同动机的概念、测量与心理效应展开的梳理与总结。[7]因此,我们将研究范围适当扩大至当代青年教师动机研究现状,以“中国知网”为分析数据库,以“青年教师+动机”为主题进行数据库检索,截止到2020年8月15日,去除报纸以及相关性较低的文献后,共有44篇文献供本文研究,利用CNKI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功能,以透视“青年教师+动机”的研究现状,如图1所示。

图1 青年教师的动机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

综合来看,目前青年教师的动机研究包括三大聚类:以高校青年为主体的教师群体研究、以影响因素为参考的教师专业研究、以成就动机、入党动机为主题的效果研究。其中,青年教师属于关键词共现网络的核心,与绝大部分关键词都关系紧密。此外,教学效果、教师科研与其他关键词的联系也比较紧密。说明这三个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代表着目前“青年教师+动机”的研究热点,并且其他相关研究也围绕着这些关键词开展。

教师心理、自我归因、教师胜任力、职业倦怠、政治素质等关键词位于关键词共现网络的边缘位置,关键词之间比较稀疏,与其他关键词联系较少。这说明目前研究者对与这些关键词的关注程度相比位于核心位置的关注程度要低。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内容不够重要,只是目前对这些内容的研究相对较少,反而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些内容可能将会成为“青年教师+动机”的未来研究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共现网络中间位置的内容,是联系网络边缘与核心的桥梁。自我教育、内涵式发展、问卷调查、专业发展、教学能力等关键词,位于关键词共现网络核心与边缘的中间位置,是目前“青年教师+动机”比较关注的研究内容,这些内容是青年教师研究面向动机研究的过渡区域,也是联系青年教师与动机研究的桥梁。

总体来看,尽管目前国内缺乏多语种青年教师身份认同动机研究,更欠缺儒家文化对其影响的研究视野和理论维度,但事实上,现有的“青年教师+动机”研究成果为从事当代多语种青年教师身份认同动机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资源,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力争有所突破和收获。

三、问题分析:当代多语种青年教师的身份认同动机局限

根据Vignoles等(2006)研究,身份认同动机的成分主要包括自尊、效能、连续、意义、独特和归属等。[8]通过在中国东部某沿海城市的六所高校展开深度访谈,我们发现当代多语种青年教师队伍的身份认同动机表现出来的问题也主要围绕这些方面,将其概括为“三大局限”:

1.自尊局限,缺乏自我促进、自我改善、自我呈现和自我表达

自尊(self-esteem)是个体定义、执行身份时展现出来的积极自我评价。自我促进(或译为自我增强或自我提升)、自我改善、自我验证、自我评估则是四种经典的自我评价动机(self-evaluation motives),涉及自我评价的积极性、一致性与准确性。[9]对于教师而言,自尊动机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对职业精神和学术操守的正面表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加强教师师德建设一直是教育系统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然而,育人观念薄弱、职业认同感低、学术风气浮躁、治学态度不严谨等问题难免存在,原因之一就是青年教师缺乏自尊动机,在定义教师身份时未能积极评价自我,片面追求“学高为师”却忽略“身正为范”,对职业道德和学术操守认识不足。

此外,多语种青年教师还需要特别关注爱国教育、国家安全、文化素养等。但是,不少青年教师或因为自身经历或受到外界影响,出现偏激消极的“负能量”,在授课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另外,频见于媒体的论文代写、抄袭剽窃、成果造假等不良现象,社会上急功近利、虚假浮夸、盲目从众等不良风气,也让青年教师对自我促进、自我改善、自我呈现和自我表达缺乏足够的重视。

2.效能不足,缺乏对专业结构和专业素养的胜任和控制

效能(efficiency)成分是个体在身份执行或改变时,预期在特定领域内达到的效能感和控制感。[10]高校青年教师效能控制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自身专业发展,强调教师个体内在专业特性的效能,突出教师自我在专业发展中对主体价值的控制,既要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又要实现其人格价值。[11]但目前高校多语种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存在很大问题,特别是人们对多语种专业发展内涵的片面理解导致了中国多语种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多语种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师自我发展意识,也就是教师个体对效能控制身份动机的主动挖掘意识。这一发展过程是教师专业结构、专业素养不断更新、完善的一个动态过程,既包括了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娴熟、能力的提高,也涵盖了外语教育信念的建立、态度的转变、情意的发展。[12]

具体来说,多语种教师专业发展贯穿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材料以及教学操守等各个方面,青年教师由于缺乏经验和指导等表现出的效能不足也必须引起重视。例如,有的教师授课经验不足,讲授教学内容呆板,缺乏对新知识的敏感以及相应的补充和拓展;部分青年教师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一味从专业知识方面寻找解决方案,却未能认识到教学方式可能存在问题;有的因工作倦怠或缺乏责任感,照本宣科,得过且过,备课笔记写过一次便不再更新修改。

此外,近年来智能化教学快速发展,各种外语慕课、AI模拟软件、智能教学平台蓬勃兴起,技术层面的研究不断发展;但多语种教学因其学科特殊性能否真正实现智能化教学,尚存争议。然而,当突发公共事件爆发造成的空间限制使得大规模线上多语种教学必须在短时间内实现,多语种青年教师是否能够迅速反应,充分发挥效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来持续提升教学质量,也值得关注。

3.意义局限,缺乏对自我肯定和自我评估的正确认识

意义(meaning)是身份定义或防御过程中,个体生命或自身存在的意义感和目的性。[13]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和活动,它是人们对存在意义、生命意义、职业意义等的感知与探寻。现如今,我国社会、经济、信息、文化的变革影响了人们对意义的认知,也不可避免地冲击了高校青年教师对职业意义的追求。部分多语种青年教师由于缺乏对自我肯定和自我评估的正确认识,或受享乐主义影响,将激情和理想埋没在安逸之中,或受功利主义影响,另辟蹊径以便名利双收。不可否认的是,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高校早已司空见惯。调研显示,接近70%的受访者同意其职业意义和职称评定有关系,更有近40%认为非常有关系;他们所做的科研内容也多以能否有利于晋升考核为准,反而忽视其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多语种青年教师不得不面对的生存压力也加大了职业意义的实现难度:明明是“三高”的“强势资本”一方,经济资本却处于高校工资结构体系甚至社会工资体系的底层,经济实力难以支撑学术理想。工作方面教学任务与科研任务的压力以及生活方面成家立业和投入产出的压力,令青年教师分身乏术,疲累不堪。访谈中,不少教师指出“很多人认为高校教师日常不用坐班,还有寒暑假,工作稳定,轻松安逸。事实上,很多青年教师课时量都不轻松,一周十几甚至二三十节课。假期基本都是在看文献、写本子。”多语种专业占到极大比例的女性青年教师更是多次提到工作与家庭难以平衡的问题,“上课时大脑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四节课下来有种累瘫的感觉。但是根本没时间休息,要去接孩子放学,做晚饭辅导作业。等孩子睡着了,还得准备第二天的教学工作。有时候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

总之,面对社会、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挑战和压力,多语种青年教师如果缺乏个体生命或职业存在的意义感和目的性,很容易导致对自我肯定和自我评估的错误认识。

四、儒家文化:当代多语种青年教师身份认同动机的主要启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往往需要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不例外,需以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为保障。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传承和创新,只有不忘初心才能开辟未来,要想更好创新必须有效继承。

身份认同动机研究有利于剖析当代多语种青年教师寻求区别于他人或特定身份状态的心理需要,广泛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和群际态度等,“三大局限”问题能否顺利解决对于青年教师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儒家文化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理念、教化思想和人文精神,可以为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提供有益启迪;充分挖掘其现实意义,结合时代条件加以传承和创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因此,我们将儒家文化融入“四有教师”“五有青年”,提出对当代多语种青年教师身份认同动机的五大启示:

1.弘毅以达自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章》)“弘毅”意指宽广、坚忍的精神品质,是为人师者矢志艰苦奋斗的重要保障,有利于个体的自我促进、自我改善、自我呈现和自我表达。只有用坚韧不屈、海纳百川的理想信念,才能确保自尊动机的积极表达。不可避免的是,社会环境,比如社会评价和媒体报道,会影响教师个体积极的自我评价。这种情况下,多语种青年教师更加应该时刻自省,是否有宽广的胸怀、坚忍的品质、强烈的责任感来自我促进、自我改善、自我呈现和自我表达。通过正确认识自我和改善自我,青年教师既可以实现对自我的正面评价,又能够用自己丰富的学识和高尚的品格点燃学生对正能量的向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能够润物细无声地滋润学生心田。

2.明德为求意义。儒家修齐治平的重要思想便是明德。《大学》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又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因此,明德是为人师者锤炼高尚品格的重要保障,有助于个体对自我肯定和自我评估的正确认识。教师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先决条件。“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礼记》)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不止于学识储备和能力表现,更重要的是职业道德和学术精神,因为师德恰恰体现了师者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这便要求多语种青年教师不断自我修养,弘扬正气,谦卑有礼,见贤思齐,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以及中华传统美德;同时热爱教育事业,忠于教育岗位,关爱学生,把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传授给学生,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正面积极地影响学生。

3.笃学力争效能。《论语.泰伯》有云:“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专心好学,刻苦钻研,是为人师者练就过硬本领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对专业结构和专业素养的胜任和控制。为人师者的基础便是扎实的知识功底以及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纵观中华历史上的学术大师,无一不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一名好老师不仅要在专业领域方面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而且要具有广阔视野和多维视角,具备时代精神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当今时代,获取信息渠道众多,学生思维活跃,知识权威遭受挑战,年轻气盛的青年教师更需要教育智慧和宽广胸怀,针锋相对不如以柔克刚,高高在上不如融入其中。多语种青年教师不仅要学会授人以鱼,授人以渔,而且要能够“受人之鱼,受人之渔”,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少年强则国强,青年教师与高校学生的知识修养和求学能力对于知识强国的战略而言,意义重大。

4.仁爱表现归属。孟子曾提出“存心养性”说,其曰:“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把“存心养性”视为对待天命的方法;后又提出“四心”,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四心”即仁爱之心,是“仁义礼智”的萌芽,是至善人性的表现。仁而爱人,是为人师者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师生双方的社会融入、人际联结以及被他人的接纳认可。多语种青年教师首先应满怀对国家的热忱,对事业的忠诚,探索机遇,实现发展。其次,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和理解,饱含信任和尊重。大学生普遍渴望获得社会的充分尊重,一味地批评惩罚可能会造成消极抵触的情绪。青年教师要学会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用心育人,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最后,多语种青年教师要有发现美好的眼睛和感受美好的仁心,摒弃抱怨,积极应对,将暂时的不如意视作攀登学术顶峰的考验,坚信走过最艰难的道路,终可见最绚丽的风景。

5.务实发展独特。儒家文化是“入世文化”,强调解决问题需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坚持求真务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一务实思想的当代传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与时俱进,独具特色。务实是为人师者勇于创新创造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逐渐走入大众视野的时代,有助于个体探寻自我独特性,发现异同之间的平衡点。青年教师是多语种师资队伍的主要生力军,是实现外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高校乃至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未来方向。随着信息时代发展和智能化教学的普及,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充分开发和管理高校青年教师的创新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青年教师需要在个体动机与社会环境的博弈之间求同存异,挖掘独特动机的可能性,成为一名求真务实、敢于创新的青年教师。

儒家文化强调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人,个人只有在家庭、社会、国家中才能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儒家文化的时代精神也体现在个体、社会、国家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作为未来外语教育事业的接班人,多语种青年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儒家优秀文化,克服“三大局限”问题,响应“四有教师”的号召,谨记“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五点希望,传承并创新儒家文化,以弘毅、明德、笃学、仁爱、务实解决现实问题,讲好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多语种青年教师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青岛市多语种应急语言服务现状与需求调查研究
语联世界,言通天下
藏语称谓在多语种史料中的行用路径与语义演变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用人文关怀激励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动机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