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恩惠
摘 要:反思高校在疫情下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理论任务。疫情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但又不同于以往的、一般形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它借助疫情的特殊性实现了对网内、网外关系的超越。它也不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网络翻版,而是将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平行化趋势、教育主体从灌输者到引导者的角色转换推到了顶点。它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一样,都抓住了“00后”大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但将隐性的“隐”替换为了引导的“引”。因此,疫情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教师作为彻底的引导者的一次全方位启发教育。
关键词:疫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1)05-0028-07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1.05.0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世界格局正处在加快演变的历史进程之中,产生了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课题。”[1]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对疫情时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反思是当下亟待回答的一个理论课题。世界经济下滑,原油价格暴跌,美国疫情泛滥,这场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超级传染性疾病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从面授教学到网络授课的转变是显而易见的,那么疫情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仅仅是传统课堂教学的网络翻版吗?全面复学之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告别了网络授课模式,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又纯粹地回到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什么说疫情的“危”恰恰赋予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身的“机”?总而言之,疫情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三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什么差异和共同点?“哲學作为有关世界观的思想,要直到现实结束其形成过程并完成自身之后,才会出现……密纳发的猫头鹰要等黄昏到来,才会起飞。”[2]历史是无法被抹去的,任何时代都是回不去的,正如我们总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一样,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简单的复归,而是反思与前行。
一、疫情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1世纪是网络的世纪,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所以不同于革命战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空间与传统空间叠加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疫情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空间的隔离所造成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对网内、网外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一种重塑。
1.以往的、一般形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空间不同于传统的家庭、校园、社会三元空间分明的状态,而是渗透到具体的物理空间形态之中并将其与虚拟网络空间交织在一起。网络空间不仅仅联结了家庭、校园、社会三大空间形态,同时也联结了国内国外更为广阔的空间形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诞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起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教育方式和研究领域,对传统的以家庭、学校、社会等物质实体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形态形成了一定冲击,但网内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无法取代网外思想政治教育。国内学界对网外、网内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基本达成了共识:网外是网内的基础和前提,网内是网外的拓展和延伸[3]27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社会的新兴事物,是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运用网络工具、挖掘网络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兴教育方式。网络本身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但没有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地位,依然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和前提,其规划、组织、实施、评估都来源于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网外思想政治教育与网内思想政治教育是现实与虚拟的关系”[3]277,无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构建总是以一定的现实空间为基础,离开了现实空间的支撑,虚拟空间只能是空中楼阁。然而,作为虚拟空间的网络却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资源和教育教学方法。之所以在空间视域下考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网络空间实现了诸多教育空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整合,从而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空间体系。以“慕课”为例,“慕课”将传统的课程教学通过电子信息技术搬到网络空间,实现了课程教学的存储、优化、远程传输和全天候覆盖,使得受教育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学习,同时也有效弥补了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教育短板,实现了教育资源空间配置的优化。信息化的网络体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资源呈现几何式的增长态势,远程教学、网络会议等新兴教学方式层出不穷,大数据分析提高了教育对象的精准性,VR技术的出现也使得现实教育空间得以实现虚拟化的模拟。信息化的网络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维度,也催生了一些新颖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更加丰富多样,也更加契合时代发展。
2.疫情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网内、网外关系的超越
疫情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吸收了以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例如慕课、直播等。但以往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有网外的、实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补充。疫情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缺失了网外思想政治教育环节,是否就失去了基础和前提?没有基础和前提,网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又如何拓展和延伸?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回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上来,将网络理解为一种教育手段。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对人的思想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用一定的思想理论影响被教育者,从而使被教育者能够达到思想认识的提高和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是思想影响思想的教育,是思想主体之间的理论争鸣,从而向着更加正确、更具有真理性的方向前进,而与网络内外的教育地点的区分没有本质的联系。网络仅仅改变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而最终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却不取决于具体的教育手段,而是取决于思想本身。从这一点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是无网内、网外之分的,或者更确切地说,网内、网外只是教育手段的区分,并不具有实质性的影响。对新的教育手段的采用可以起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然而,真正能够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只能是思想本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内网外的区分在疫情下都被统摄到了网络上,恰恰消除了网络内外的二元区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撇开具体的手段之别,直指人心。
思想与思想碰撞,进而化为实践。在一般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要回归到网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点着重体现在社会实践上。那么,疫情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节又体现在哪里?思想政治教育是知行合一的教育实践活动,网内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网外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本性所决定的。从理论上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步,只有对理论的认识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社会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交往总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网络虽然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手段,影响了人们对社会的理解,但从根本上而言并没有改变社会关系的本质。网络直播授课改变了人们受教育的方式,具体的教育内容却依然是实体教学的内容,只不过是将实体教育的内容进行数字虚拟化传播。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疫情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社会实践的环节,没有知行合一的过程?答案是否定的。从本质上而言,网络是一种信息交流手段,但这种手段却因疫情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真实。在全世界抗击疫情的空间视域下,任何实体的空间都不再真实,真实的恰恰是虚拟的网络空间。实体空间的隔离并不意味着空间的缺场,恰恰相反,它通过网络将空间集聚化了,此时的虚拟空间才是最真实的空间。那么在这种真实的虚拟空间里能够进行“知行合一”的“行”吗?自我空间的隔离本身就是一种“行”,作为静止的“行”体现的正是全国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的抗疫实践。教师变成网红直播,这对大多数教师,特别是对网络新兴事物不太熟悉、年龄稍长的教师而言,更是一次艰难的转变。破茧成蝶的时刻总是艰辛的,然而,经过一个学期的网络教学实践却受到了大多数“00后”大学生的喜爱。“00后”是网络的新生一代,自媒体、直播等各种网上的沟通交流恰恰适应了新生一代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对他们而言,网络更加真实,才是现实的空间。对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网络关爱,对少数破坏抗疫的人的网络声讨,关注、点赞、留言、转发正是新生网络一代的“行”。因此,疫情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并不仅仅是利用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超越了网络内外之分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疫情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
疫情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收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搬到了电脑屏幕前,既整合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资源,又适应了当下虚拟空间的实在性特征。那么,疫情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是传统课堂教学的网络翻版?它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区别又在哪里?对传统的教学主客体关系是否产生了影响?
1.疫情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网络教育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任何教育活动中都是最为重要的主体性范畴:教育者是制定、实施、引导、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受教育者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要实施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居于从属地位。从面对面教学到网络数字化的转变是一般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的特征。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面对面地完成“教与学”,而网络空间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不断地朝着虚拟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得传统的面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逐渐被数字化的网络教育模式所取代。教育者将教育规划、教育方案、教育内容等上传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上,受教育者在网络教育的终端就可以完成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授课使得传统的面对面的空间格局退回到了幕后,受教育者面对的是虚拟化、数字化的教育者,而不再是活生生的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教学互动,包括教学反馈,都脱离了传统教育空间的限制,通过间接的网络体系联结起来。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影响教育方式的同时也影响了传统的主客体关系,使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客体关系逐渐朝着更加平行化的方向发展。教育者是主导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是由教育者主导的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而言,并没有改变这种主客体关系的主导—从属地位,教师依然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导者。但网络的虚拟性和间接性却使得受教育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再直接面对教育者,空间的割裂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教育者的威严,从而使得这种主导—从属关系逐渐朝向更加平等的方向发展。此外,扁平化的网络体系使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面临同样的信息资源和检索方法,教学地位关系的平等同时体现为网络信息资源的平等。网络时代的信息大爆炸和网络传播的对等性,使得教育者面对的不仅仅是受教育者的知识储备,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时面临海量的网络信息与网络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灌输过程中,受教育者实际上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被动接受在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同时,也遮蔽了受教育者的积极主动性。网络空间的距离感与现实感的交叉,大大消减了受教育者对意识形态灌输的抵触情绪,同时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疫情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彻底的“引导”教育
如果说教学方式、主客体关系的转变仅仅是一般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而不足以说明疫情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的话,我们依然需要对疫情赋予我们的时代特征进一步挖掘。一句话,疫情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更加平行化的趋势,以及教育主体从“灌输者”到“引导者”的角色转换推向了顶点。
世界范围内的超级传染性疾病阻断了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现实交往,但这种现实空间的阻断却通过网络再次集聚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凝聚程度更高、更为复杂,同时也更加具有不确定性的赛博空间。疫情时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比以往任何时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为复杂、更为严峻的网络环境。网络大数据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大爆炸,信息传播呈现出多样化、匿名性、速度快的特点。在实体空间缺场的疫情期间,这种网络信息的纷繁复杂更是令人目不暇接、真假难辨,既充满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正能量,也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负面现象,如谣言、色情、暴力、功利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疫情集聚了全球的网络空间,依托于网络空间的疫情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平行化趋势被推到了顶点。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失去了实体空间的依托,面对的都是网络空间的集聚所带来的多元性、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时,教育者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同时也会随着平行化趋势的发展而发展。网络空间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仅仅体现为原有知识体系的传授,更体现为信息资源的筛选、鉴别和引导。疫情时期更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海量的疫情信息中筛选出能够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事件、故事、举措,在去伪存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引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党中央关于抗疫的各项举措,挖掘、宣传抗疫活动中医护人员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正确调适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因此,疫情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仅仅是理论的灌输,更是思想的引导。
三、疫情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引”,又“引”向了哪里?疫情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那么,这种“引导”是不是隐性的“灌输”,是不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说道,资产者终究会在全世界无产阶级大联合面前颤抖,他们失去的仅仅是锁链,而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4]66。疫情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再也不需要隐藏自己的观点,它恰恰要向全世界阐明自己的观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4]43。
1.疫情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共通点
无需隐藏的疫情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沒有共通点?有,二者都抓住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传统的显性教育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很容易引起青年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导致不能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正是在显性教育不能完全达到预定教学效果的情境下提出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应该坚持“八个统一”,其中最后一个统一就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5]。“00后”大学生是新生的网络一代,对世界的认知和学习能力都不同于以往的大学生群体,“网络依赖”“渴望新知”“叛逆说教”是最为显著的特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规避了单纯的理论说教,寓教于知,强调在知识的传授中培养道德情感,坚定政治信念。疫情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多通过网络直播授课的方式完成,恰恰适应了“00后”大学生的“网络依赖”,新的教育形式不仅消除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同时也带来了教育效果的“润物细无声”。要切实把握网络空间与当代青年认知特点,就要充分认识到网络空间虚拟性、流变性、不可预测性等特点,任何微小的事情经网络传播的扩大效应都可能成为舆论热点,进而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举止。疫情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沉默的螺旋”“反螺旋结构”“群体极化”等网络传播规律的把握,通过融合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等手段加强了对青年大学生的政治引领,成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引路人。因此,疫情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恰恰是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完成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2.疫情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赋予了“隐”现身的“机”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格局,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疫情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引”。这种“引”不同于以往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疫情的“危”恰恰给了“隐”现身的“机”。阐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彻底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是疫情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最成功的“引”。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疫情期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彰显,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内防扩散、外防输入,在抗疫中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抗疫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抗疫和复工复产工作,并亲自前往武汉一线视察,对全国的抗疫大局作了整体部署和精细指导。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迅速完工,各省市对湖北各市的对口援助,各地党员群众踊跃捐款捐物,“90后”“00后”在抗疫中凸显青年担当,疫情下的中国社会就是一个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场”。疫情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羞答答的理论说教,而是抗疫场上的每一个鲜活的事例。为解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提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疫情下再也不需要欲说还休,因为资本主义的失败与社会主义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
疫情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挖掘了国内的优秀抗疫事迹,“引”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同时也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赤裸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疫情在中国爆发时,一些国外媒体对中国举国的抗疫行为表示不理解、不认同,更是出现了很多有关武汉抗疫的负面新闻报道,各国也纷纷撤侨。但当中国艰难的抗疫行动终于取得成效的时候,疫情却在国外开始了大爆发,我国防疫的重心也转到了外防输入。当资本主义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的时候,有人才开始反思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以研究资本主义危机闻名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理查德·沃尔夫在《新冠病毒与资本主义的失败》一文中认为,疫情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内在缺陷,西方抗疫的失败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失败[6]。经济学家玛丽安娜·马祖卡托认为,资本主义不仅仅面临疫情引发的健康危机,同样面临疫情引发的经济危机[7]。卡塔尔半岛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新冠病毒的地理政治转换和新自由主义的死亡》,更是直接宣告了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的破产[8]。疫情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抓住了认清资本主义面目的时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制度教育。我们相信人类终将会战胜疫情,然而,疫情带来的这种对制度的反思却是历久弥新的,它将永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鲜活事例。
四、疫情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全方位的启发教育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4]592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并不意味着我们现阶段就要全盘否定资本主义,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高级黑”和“低级红”同样是有害的。要想在资本主义林立的世界中发展社会主义,就要学会在批判中吸收借鉴,在合作中寻求共赢。疫情下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所以是一次全方位的启发教育,并不仅仅在于它不失时机地指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更在于它是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育。
疫情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时吸收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理论升华,开展了一场国际政治、世界经济、民族精神、中国力量的全方位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的复信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表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应该守望相助、同舟共济。”[9]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以及与世界各国领导人的通话中,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进行了强调。人类的命运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病毒是没有国界的,抗疫需要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任何打着民族主义旗号的自我封闭、自我保护无异于单兵作战、封闭僵化,开全球化的倒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停工停产都会对全球产业链造成冲击,产业链的断裂最终会拉低全球经济走势,进而倒逼国内经济转型升级。中国自古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多难兴邦、绝地奋起,中华民族惯于把灾难作为砥砺伟大民族精神的磨刀石”[10]。疫情带给中国人民的只能是越来越团结、越来越昂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斗志。从“两个必然”到“两个绝不会”,从疫情对全球产业链的冲击到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从中华民族的多灾多难到补齐应急管理体系的短板,我们得出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性反思,是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提升,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疫情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教会了学生某些具体的知识,更是赋予了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全球意识、战略眼光以及中国定力。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阐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阐释,都不仅仅讲清楚了书本上的东西,同时也将书本上的理论与疫情下的世界格局联系在一起,这既是理论本身的再应用,同时也是对书本上的原理的升华。
因此,疫情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场全方位的启发教育,既吸收了以往的、一般形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点,同时也借助疫情所赋予的特殊性实现了网内、网外关系的超越。疫情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传统课堂教学的网络翻版,它将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平行化趋势推到了顶点,进而实现了教育主體从灌输者到引导者的角色转换。它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一样,都抓住了“00后”大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但却用引导者的“引”代替了隐性教育的“隐”,并借助疫情的“危”赋予了“隐”现身的“机”,是一场全方位的启发教育。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66.
[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杨,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6.
[3]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01).
[6]RICHARD D W.Covid19 and the Failures of Capitalism [EB/OL].(2020-04-06)[2021-06-19].https://www.counterpunch.org/2020/04/06/covid-19-and-the-failures-of-capitalism.
[7]MARIANA M.Coronavirus and Capitalism:How will the Virus Change the Way the World Works?[EB/OL].(2020-04-06)[2021-06-19].https://www.weforum.org/agenda/2020/04/coronavirus-covid19-business-economics-society-economics-change/.
[8]MOHAMMED C.The Shifting Geopolitics of Coronavirus and the Demise of Neoliberalism[EB/OL].(2020-04-12)[2021-06-19].https://studies.aljazeera.net/en/reports/shifting-geopolitics-coronavirus-and-demise-neoliberalism-%E2%80%93-part-2.
[9]习近平.团结合作是国际社会战胜疫情最有力武器[J].求是,2020(8):6.
[10]同心.中国一定能战胜困难赢得“双胜利”[J].求是,2020(7):58.
(责任编辑:蒲应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