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及实现

2021-11-07 10:33李俊斌卜桃桃
教育文化论坛 2021年5期
关键词:抗疫精神时代价值实现路径

李俊斌 卜桃桃

摘 要:在抗疫斗争中形成的以“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为内核的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最新成果。抗疫精神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宝贵资源,有助于引导大学生传承和弘扬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推动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从目标、内容、形式、队伍等多维度找准着力点,以充分释放抗疫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关键词:抗疫精神;高校思政课教学;时代价值;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1)05-0022-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1.05.004

最近一两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疫斗争,铸就了伟大的抗疫精神。这种精神赋予中华民族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为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必将载入中华民族精神谱系,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动教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高校应把握抗疫斗争的契机,开发和利用抗疫精神教学资源,发挥抗疫精神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

一、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与集中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疫斗争及其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2]。抗疫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团结伟力、顽强意志、实践品格和道义担当。

1.敬仰生命、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敬仰生命、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战胜疫情的本质要求。从根本上来讲,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性质,以及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宗旨,决定了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强调务必“把医疗救治工作摆在第一位”,并切实“保障好群众基本生活”[3]。在医疗资源极为紧缺的情势下,党和政府不计成本、不遗余力实施救治方案,最大限度降低感染率、死亡率和提高收治率、治愈率,使包括新生婴儿、百岁老人、海外留学生、来华外国人员等在内的各个群体生命健康都得到了保障。为缓解疫情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党和政府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和协调联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学、复课工作,用实际行动兑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实现了生命权、健康权、尊严权以及其他权利之间的合理平衡。疫情期间的医疗救治和民生保障,都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人命关天的道德伦理和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

2.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

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是中华民族战胜疫情的重要保障。毛泽东强调:“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難的环境,都会被我们战胜的。”[4]各级党委和政府在疫情发生后短时间内集中各方面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选派几百支医疗队伍,调派数万名优秀医务人员,启动其他省份对口支援机制,显示出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良好态势。亿万中华儿女迅速团结、组织、行动起来,在各自岗位上为抗击疫情尽心尽力、捐款捐物,共筑同向同行、共进共退的“同心圆”,凝聚抗击疫情的合力矩阵,形成了“全国一盘棋”的战斗格局。党中央呼吁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共渡难关,国际社会许多成员给予中国真诚帮助和支持,中国也及时分享抗疫经验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无论是开展国内抗疫斗争还是参与国际抗疫合作,中国共产党都号召共同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绘制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抗疫图景。面对全球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任何国家、团体及个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越是在困难时刻和紧要关头,越是需要这种团结精神来汇聚强大战斗力量。

3.不畏困难、挺身而出的顽强意志

不畏困难、挺身而出的顽强意志,是中华民族战胜疫情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5]中华民族能够从苦难逐步走向辉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灾难面前始终保持顽强意志。面对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的疫情,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坚定疫情防控的决心和信心;各级党委政府紧密协同、敢于作为,做到疫情防控守土有责和守土尽责;各部门各单位服从指挥,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的重点工作;人民子弟兵闻令而动,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医护人员逆行出征,排查值守的工作人员坚守一线,广大群众踊跃参与,筑牢疫情防控的严密防线。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单位到个人,各条战线都涌现出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抗疫勇士,创造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抗疫壮举,书写了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抗疫篇章。这种顽强意志使中华民族延续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特质,为中国人民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不断取得新胜利提供了力量源泉。

4.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是中华民族战胜疫情的核心要义。在决策指挥方面,党中央因时因势进行科学决策、精准施策,创造性地构建了应急性防控向常态化防控转化、外防输入与内防反弹相结合的联防联控机制。在病患治疗方面,坚持科学防治的方针,严格遵循“发现病例”——“及时报告”——“隔离病源”——“救治患者”的路线,公开透明、实事求是发布疫情信息,全力以赴开展救治工作。在技术攻关方面,从核酸检测试剂盒的研发与使用,到有效药物及诊疗方案的筛选,再到疫苗的多条技术路线研发,每个环节和步骤都发挥了科技及其创新元素对疫情防控的支撑作用。在社会治理方面,增强密切联系群众的主动性、主导性、坚定性,领导人民群众树立健康理念、掌握科学防护知识,有针对性地做好舆论引导、心理疏导、人文关怀,提高人民群众文明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把疫情防控智慧和本领的增长扎根于人民群众创造性实践之中,为打赢疫情防控斗争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群众根基。这种实践品格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继往开来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人民赢得疫情防控胜利的重要依托。

5.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

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是中华民族战胜疫情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时强调:“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6]。这不仅是对全国人民健康负责的承诺,而且是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承诺。这种道义担当所展现出的乐观与自信,一方面源自对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认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基层党组织释放战斗堡垒功能,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人民解放军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全国各族人民顾全大局、齐心协力、共克时艰,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全球抗疫胜利积蓄了强大力量;另一方面源自对我国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的判断:医疗物资、设备、场所的集中调配,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为全球抗击疫情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我国面向其他国家采取广泛而集中的紧急人道主义行动,为更加及时有效地开展全球疫情防控注入了新鲜血液。这种负责的大国形象与大国担当,是与重大灾难作斗争的一剂定心丸,是全球共同应对疫情的最好护身符、最强免疫力。

二、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时代价值

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最新成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宝贵资源。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应有之义,也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时代要求。

1.传承和弘扬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

恩格斯指出:“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7]中华民族是历经各种磨难的伟大民族,历史上每一场灾难都没有压垮中华民族,反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奋发自强的伟大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8]47-48抗疫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孕育、铸造、凝聚而成的,是中华文明的适时绽放和中国精神的创新发展。抗疫精神继承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基因,党领导人民发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坚定有国才有家的家国信念,自觉担当抗击疫情、保家卫国的责任使命,作出和平时代无私无畏的奉献牺牲。抗疫精神拓展了中华民族团结友善、守望相助的精神视野,党领导人民在国内疫情防控保持理性、乐观态度的同时,对国外疫情防控表示真诚的关切和支持,构建良好的国际舆论生态,凝聚全球强大的抗疫合力。抗疫精神丰富了中华民族勇敢斗争、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针对疫情对人民生命安全的威胁、身体健康的破坏、生活节奏的扰乱,党带领人民群众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书写了与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作斗争的壮丽画卷,彰显了中华民族勇于斗争的精神、善于斗争的能力。抗疫斗争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更加成熟、坚强、团结、自信,抗疫精神作为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构成要素,给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新内容、新视角。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促使大学生感悟这一新时代诞生的民族精神的催人奋进、历久弥新的伟大魅力,引导大学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厚植大学生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奋斗情怀。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9]全国人民参与抗疫斗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而抗疫斗争生成的抗疫精神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诠释和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在国家层面,抗疫精神集中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在疫情防控、医疗救治、科研攻关、物资生产等方面提供了庞大的财力支持和硬核科技支撑,并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以主人翁身份投入抗疫斗争,营造乐观、向上、团结、稳定的抗疫大环境。在社会层面,抗疫精神全面彰显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观。专家学者、党员干部、主流媒体积极回应社会舆论关注的疫情问题,把保护生命权作为抗疫斗争的优先目标;医护人员对每位确诊患者一视同仁,公平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法律法规在疫情防控中得以充分应用,确保疫情防控在法制轨道上运行。在个人层面,抗疫精神充分反映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防疫一线人员公而忘私的爱国情怀,医护人员逆行而上、救死扶伤的敬业精神,患者如实报告活動轨迹和健康状况的诚信品质,志愿者互帮互助的团结意识,人民群众顾大局、识大体的奉献精神,都体现了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遵循。抗疫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通性,为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新素材,拓展了新空间。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自我修养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自觉行动,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传播者、践行者。

3.树立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指出,党中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10]。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既是对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深刻检验,又是面向国内外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现身说法。在政治领导方面,抗疫精神彰显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优势。从疫情防控的统一部署到具体落实,中央指导组、地方领导小组、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司职尽责,都是中国共产党强大领导力和坚决执行力的真实写照,从根本上保障了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在价值取向方面,抗疫精神彰显了人民至上理念的优势。从救治患者到保障民生,党和政府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持服务人民,采取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应检尽检、应隔尽隔的原则,及时防范化解疫情风险隐患,有效供给“菜篮子”和“米袋子”,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社会整合方面,抗疫精神彰显了全国一盘棋的优势。在党中央统一指挥、协调、调度下,各类社会领域、各个社会阶层、各种社会群体都以自己的方式积极主动参与疫情防控斗争,构筑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严密防线,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经典范式。抗疫精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新确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生命力在新时代的绚烂绽放,教育了大学生树立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把疫情防控实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的新素材,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科学性、优越性,促使大学生增强“制度自信”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现路径

推动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应深入挖掘提炼“抗疫事迹”“抗疫人物”的精神元素、精神养分,从目标、内容、形式、队伍等多维度找准着力点,以充分发挥抗疫精神的育人功效。

1.明确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标

把抗疫精神讲明白、讲深透、讲生动,促进大学生领悟和弘扬抗疫精神,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总体目标要求。第一,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1]。抗疫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新形态,自然应纳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范畴,使其成为激励大学生团结奋斗、砥砺前行的一面旗帜和内生动力。第二,强化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文化引领。精神文化是一种深沉的持久的力量,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环境,对于塑造人具有底蕴作用。高校以抗疫斗争实践为契机,把抗疫精神所反映的文化基因、文化要素、文化形态融入思政课教学,旨在发挥抗疫精神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文化滋养作用,从而培育大学生的审美体验、高雅情趣、远大志向。第三,培育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品格。抗疫精神源于社会实践,又将指导新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重要抓手,是大学生识国情、见世面、经风雨、长才干、作奉献的重要环节。高校传承和弘扬抗疫精神,需要在指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上下功夫,补齐大学生社会历练不足的“短板”,通过指导大学生参与抗疫英雄事迹报告、保护野生动物宣传、防疫知识普及、社会心理疏导等与抗疫精神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提高自我修养,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时代使命感。

2.构建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

结合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规律及特点,有侧重性、针对性地融入抗疫精神,丰富高校思政课程的内容体系。第一,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抗疫斗争并取得举世瞩目重大战略成果的伟大壮举,分析抗疫过程中党员干部、抗疫英雄和人民群众的作用,使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党性和人民性在任何时候都是一致的、统一的。第二,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抗疫斗争中的重要性、优越性,分析中国疫情防控为世界贡献的中国方案,引导大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如何经受住疫情考验的,看清抗击疫情呈现的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从而增进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第三,讲清楚医护人员等重点群体在抗疫斗争中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科学精神,梳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是如何依靠伟大精神力量克服艰难困苦的伟大历程,引导大学生理解抗疫精神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关系,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立志为实现中国梦接续奋斗。第四,讲清楚全国各族人民在抗疫斗争中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职业道德、法治意识,使大学生认识思想道德及法律修养对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团结进步、个人成长成才至关重要,从而引导大学生选择正确崇高、博大典雅的人生目的,树立积极乐观、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追求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价值。

3.丰富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形式

构建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模式,是高校抗疫精神教育提质增效的现实要求。第一,开展抗疫精神课堂教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8]378因此,抗疫精神课堂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发挥“思政课程”主阵地作用,又要发挥“课程思政”重要阵地作用,推动抗疫精神与所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串联起来。第二,开展抗疫精神网络教学。在社会信息化时代,网络对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影响越来越大,网络空间应成为高校抗疫精神教育的重要场域。高校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载体,结合高校和各院系办学特色、研发优势,通过校园主流媒体、校园自媒体等网络渠道,创造和输送一批有政治高度、历史厚度、理论深度、教育温度的抗疫精神教学资源,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精神世界发展需求。第三,开展抗疫精神实践教学。按照分学期、划阶段、模块化、渐进式的原则,做出精心设计、周密安排的抗疫精神实践教学计划。把校内课堂实践和校外课下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多样化抗疫精神实践教学形式,全方位增进大学生对抗疫精神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做好抗疫精神实践教学保障工作,分配必要的学时学分,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搭建高端的实践平台,提高抗疫精神实践教学的参与度、实效性。

4.培育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队伍

抗疫精神讲授者是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关键,必须发挥讲授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第一,发挥思政课教师主导性作用。思政课教师是抗疫精神教学的主力军,是搞好抗疫精神教育的关键。要重视抗疫精神的学术研究,并率先垂范弘扬抗疫精神,增强教学的深厚度、说服力。要强化抗疫精神的融入意识,关注大学生面对重大疫情的思想動态、心理状况、防护能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亲和力。要创新抗疫精神的教学方法,将抗疫精神恰当嵌入既定教材,改进话语体系与表达方式,深入浅出地讲授抗疫精神的精髓和要义,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实效性。第二,发挥抗疫英模示范性作用。抗疫英雄、抗疫模范的言传身教,是提升抗疫精神教育效果的重要举措。高校要创建抗疫英模作专题讲座的机会与平台,邀请抗疫英模以及身边抗疫人物,走进大学校园、思政讲堂开展案例教学,讲述抗疫斗争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分享抗疫故事、抗疫体会,增强抗疫精神教育的鲜活度、生动性、感召力。第三,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用。增加课堂互动、角色互换频次,开展以大学生为主角的形式多样、内容出彩的课堂宣讲,促进大学生在讲好抗疫故事的过程中接受抗疫精神的洗礼与熏陶。结合清明节、五四青年节、医师节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大学生开展抗疫精神的征文、画展、讲座、朗诵、辩论、汇演等教育活动,实现抗疫斗争与抗疫精神的情景再造,推动抗疫精神教育可持续性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2).

[3]习近平.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的讲话[J].求是,2020(7):4-11.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2.

[5]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9.

[6]白洁.习近平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N].人民日报,2020-01-29(1).

[7]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5.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33.

[1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422.

[1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责任编辑:蒲应秋)

猜你喜欢
抗疫精神时代价值实现路径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 若干着力点
新时代抗疫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硬核力量
用好“抗疫精神”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
停课不停学之“疫情中的我”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