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吉芳
摘 要:枞阳县区划调整后,利用新的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标准,对“三调”后的全县耕地质量进行了等级评价。该介绍了枞阳县耕地质量等级面积与空间分布,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耕地质量提升对策。
关键词:枞阳县;耕地质量;等级分析;提升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20-0105-03
枞阳县濒临长江北岸,辖16个乡镇,国土总面积147343hm2,区划调整后“三调”耕地面积53643.74hm2。根据农业部《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BB/T 33469-2016)等要求,本研究对区划调整后“三调”耕地面积进行了全面质量等级评价,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耕地质量提升对策。
1 耕地质量等级面积与空间分布
根据评价要求,结合枞阳县实际,在全县范围内耕地均匀布设440个采样点和11个耕地质量监测点,涉及对全县所有行政村的耕地进行耕地质量等级评价,评价为枞阳县“三调”后耕地总面积53643.74hm2,按此面积比例进行平差,计算各耕地质量等级面积。本次全县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结果為4.74等,共分为8个等级(表1)。
1.1 一等地面积与分布 一等地面积1490.97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78%,主要分布在 山镇、凤仪乡和横埠镇。地貌类型主要是平原,土壤以潮土和水稻土为主,耕层质地以中壤为主。有效土层厚度平均值为91.84cm,土壤pH平均值为6.3,土壤养分含量大部分处于中等至较高水平(表2)。
1.2 二等地面积与分布 二等地面积3144.69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5.86%,主要分布在凤仪乡、麒麟镇、枞阳镇和 山镇。其他乡镇均有少量分布。地貌类型主要是平原和丘陵,土壤类型以水稻土和潮土为主,耕层质地以中壤和重壤为主。有效土层厚度平均值为78.20cm,土壤pH平均值为6.0,土壤养分含量大部分处于中等至较高水平(表3)。
1.3 三等地面积与分布 三等地面积5097.00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9.50%,主要分布在汤沟镇、 山镇、凤仪乡和金社镇。其他乡镇有少量分布。地貌类型主要是平原和丘陵,土壤类型以水稻土和潮土为主,耕层质地中壤和重壤为主,少量砂壤和轻壤。有效土层厚度平均值为77.68cm,土壤pH平均值6.3,土壤养分含量大部分处于中等水平(表4)。
1.4 四等地面积与分布 四等地面积11027.09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0.56%,主要分布在横埠镇和枞阳镇。其他各个乡镇均有分布。主要地貌类型是丘陵和平原,土壤类型以水稻土、潮土和红壤为主,耕层质地以中壤和重壤为主,极少量砂壤与轻壤。有效土层厚度平均值为75.42cm,土壤pH平均值5.6,土壤养分含量基本上处于中等水平(表5)。
1.5 五等地面积与分布 五等地面积15682.09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9.23%,主要分布在义津镇、官埠桥镇和钱桥镇。其他乡镇有少量分布。地貌类型为丘陵,土壤类型以水稻土、潮土和红壤为主,耕层质地以中壤和重壤为主。有效土层厚度平均值为73.33cm,土壤pH平均值5.4,总体上呈酸性,土壤养分含量大部分处于中等水平(表6)。
1.6 六等地面积与分布 六等地面积12098.15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2.55%,主要分布在义津镇和钱桥镇。其他乡镇有少量分布。地貌类型大多是丘陵,少数是平原。土壤类型以水稻土、红壤和潮土为主,耕层质地以重壤和中壤为主。有效土层厚度平均值为71.11cm,土壤pH平均值5.3,总体呈酸性,土壤养分含量基本上处于中等水平(表7)。
1.7 七等地面积与分布 七等地面积4515.61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8.42%,主要分布在钱桥镇、麒麟镇和义津镇。其他各乡镇有少量分布。土壤类型以水稻土、红壤、潮土和黄褐土为主,土壤pH平均值5.4,土壤养分含量均处于中等至较低水平(表8)。
1.8 八等地面积与分布 八等地面积588.14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1.10%,主要分布在麒麟镇、雨坛镇和钱桥镇。其他部分乡镇有少量分布。土壤类型以水稻土和红壤为主,土壤pH平均值5.4,土壤养分含量大部分处于中等至较低水平(表9)。
2 促进耕地质量提升的对策建议
2.1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耕地是人类获取粮食及其他农产品最重要、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根本保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升耕地质量,实现藏粮于地,需加大耕地质量提升补贴和高标准良田项目建设等政府性投入,增强农民耕地保护意识。
2.2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结合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根据土样采样检测基础数据和田间试验示范,提供主要作物的施肥配方。推广“配方肥+有机肥”“配方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模式;与企业合作,多维度设计配方肥,规范化生产配方肥料,网格化供应配方肥,整建制推进施用配方肥,达到减肥增效提升耕地质量的目的。
2.3 推进有机肥应用 因地制宜选用“有机肥+配方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机械深施”“有机肥+便携式水肥一体化”等模式,集成推广堆肥还田、商品有机肥施用等技术;扩大有机肥在果蔬茶等经济作物上的应用面积,扩充有机肥应用主体。通过增施有机肥,补充土壤碳元素,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2.4 种植绿肥,实行秸秆还田 充分利用冬闲田种植、果园茶园套种绿肥等模式恢复绿肥种植,有助于土壤中有机碳、有机氮的矿化,以及磷、钾元素的释放、土壤中原有机质的矿化,从而提高土壤微生物以及土壤酶类的活性,对于改良中低产土壤、修复荒破废地、改善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示范推广绿肥-秸秆协同还田技术,实现耕地种养结合和耕地休养生息,缓解过度耕作和化肥过量施用导致的耕地退化问题。
2.5 推广机械化施肥技术 使用农业机械在播种、插秧时将化肥按农艺要求的种类、数量和化肥施用的位置施于土壤表层以下一定的深度,以提高肥料利用率,达到减肥增效,减少肥料流失,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的目标。全面推动水稻机械侧深施肥,玉米、小麦种肥同播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助力化肥减量增效行动。
2.6 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 在果、蔬、茶等经济作物上建立水肥一体化试验示范基地,实施微生物菌剂与有机物发酵液滴灌农作物试验。根据经营主体实际情况,建设不同规模的滴灌、喷灌设施,充分发挥水肥一体化技术节水、省肥、省工、便捷易操作的特点,进一步提高土壤疏松度,防止土壤板结。
2.7 加强土壤酸化的治理
2.7.1 选择适宜品种 选择适宜酸性土壤种植品种。水旱轮作和间套作提高土壤对酸沉降缓冲能力和加快酸化土壤生态有效恢复。
2.7.2 施用石灰 施用石灰是中和土壤酸性、控制土壤酸化和提高土壤pH值的重要措施。酸性不同的土壤用量:pH值为5.0~5.5的地块,混入1950kg/hm2左右;pH值为5.5~6.0的地块,混入975kg/hm2左右;pH值6.0~6.4的地块,混入450kg/hm2左右。撒完石灰以后,使用旋耕机细翻充分均匀混合。注意在使用石灰改良土壤时,会改变土壤的团粒结构,不适合长期使用。
2.7.3 合理施肥 施入腐熟的农家肥,不仅可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提高土壤对酸化的缓冲能力,使土壤酸碱值升高。而且,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有效养分,改善土壤结构,并能提高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活性,抑制作物病害的发生。大力推广农家肥、有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和有机活化营养套餐嘉美红利、海力宝、赢利来等,使养分协调,抑制土壤的酸化倾向。
2.7.4 施用酸土改良剂 施用土壤调理剂能提高土壤pH,降低酸性土壤交换性铝含量,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等的含量。施用“嘉美红利土壤改良剂”,可以很好地调理酸性土壤,补充活化有机质、钙、镁、铁、硼等元素,避免土壤酸性下降导致营养元素不均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