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淑 余鹏
摘 要:自中國共产党诞生起,一百年来,伟大建党精神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扬壮大,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注入了不竭的精神之源。基础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具有先导性地位,青少年学生是社会主义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基础教育实践有利于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的养成,有利于激发其为社会主义事业建功立业的精神动力,也有利于把伟大建党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关键词:建党精神;基础教育;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6-0038-03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建党精神的高度概括。在基础教育领域,也要主动地把伟大建党精神长期不懈地贯彻融入青少年教育的各个环节,从而培养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是我党带领全体人民发展前进的强大动力源泉,要积极地把建党精神引入基础教育的课堂,这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基础教育的思政教学,对培养广大青少年的奋斗精神、民族荣誉感和追求真理和理想的动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基础教育承担着青少年基础知识学习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责任,把建党精神有效融入基础教育的实践,必须要有行之有效的对策和路径。青少年尚未形成独立和成熟的价值观,容易被错误的观念误导,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融入伟大建党精神,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怀非常重要[1]。基础教育要把握建党一百周年的党史教育契机,充分挖掘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中的感人素材,把建党精神有机地融合到思政教育中去,转换为青少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感和精神力量。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抓好基础教育,办好基础教育才能使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持续不断的新生力量。因此,积累了一百年的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时代具有更加突出的教育意义。
一、伟大建党精神在思政课堂的有效融入
(一) 紧抓思政课堂的主阵地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充分利用好思政课堂的主阵地,强化在内容上的深度融合。把建党精神的形成、发展、积淀和升华都体现在教学内容中。需要加强对一线思政老师的培训,进行更多的研讨和教学设计。在基础教育环节,思政课堂的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青少年缺乏生活实践和历史教育的积累,难以深入理解伟大建党精神,从而影响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对青少年进行建党精神教育时,教师必须牢牢把握课堂教学这个根本,做好建党精神内容的解释和传输。
思政课堂教学不能空洞化和抽象化,要增加思政教学过程的感染力。建党精神是具体的,也是鲜活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革命的过程中,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涌现出了数不胜数的英雄人物,他们的光辉故事可以作为建党精神的具体素材,可以更加体现真实感,引起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们设身处地地理解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增强对建党精神教育的感知。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翻转课堂、多媒体技术等方式,增强教学内容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教学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选取可以令学生具有共情感受的实例,使青少年受众更加容易吸收伟大建党精神的精髓[2]。
(二) 强化党史教育
从党的历史发展中吸收精神养料,进一步深挖伟大建党精神的教育内涵。党的一百年历史是波澜壮阔的,其中有数不胜数的英雄事迹和关系中华民族命运的伟大决策,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有利于青少年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在今后的学习和人生道路上取得长远发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党的光辉历史呈现出鲜明的内在特质,有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光辉,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当下,更体现出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前所未有伟大成就的丰功伟绩和其中的精神价值。基础教育思政课要与时俱进地准确把握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讲好建党精神,让青少年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共产主义情怀,培养出愿意为党的理想而奋斗终生的接班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要促进青少年树立共产主义理想,通过自身的觉悟,将理念内化为信仰,进一步外化为为人民服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力。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尤其在目前的重大历史变局下,激励青少年投身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去,具有愈加重要的现实意义[3]。
二、多样化的建党精神教育路径探索
(一) 开发多样化的教育路径
理论教学只能帮助青少年掌握基本的知识,不能让青少年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动力,因此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青少年的需求,教师必须把相关的知识内容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精神世界中去。教师可以运用真实事例和历史事件,有效地把课程素材转化为生动的论据,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历史见证感,从而深刻地领悟其中的精神价值,让建党精神教育更具说服力。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平台,多样化、接地气地进行宣传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建党精神教育的覆盖面,把更多的正能量和价值观念传播到青少年的视野和头脑中去。目前许多学校都有自己的自媒体平台,可以在自媒体平台上,积极宣传党史,学习建党精神,持续地激发青少年的同理心,从而促使学生在情感上达成共鸣。青少年思维活跃,好奇心和自主学习能力强,只有让他们产生发自内心的触动,才能深深地埋下伟大建党精神的种子,从而让青少年在往后的成长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迸发出更大的精神动力。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相互交流、辩论和提问的方式,加深对建党精神内涵的理解,鼓励学生换位思考,拉近与历史事件的距离,更好地激发爱党爱国情感[4]。
(二)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具有灵活多变、内容丰富、不受时空限制、学生参与度高等特点,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实践,因此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团建活动、文艺表演等方式激发建党精神教育的氛围;组织学生参加红色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全方位地把建党精神融入其学习生活中,把个人的发展投入现实的社会建设中。基础教育面对的是青少年学生,各个课程教师在授课环节都应该加强课程思政教育,这需要其他学科老师强化课程思政意识,开展全方位育人模式,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把爱国主义和建党精神传输到青少年的心里。同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鼓励青少年收集、创作反映建党精神的学习资料,在社团活动、征文比赛、戏剧表演等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中,发挥思政教育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协同育人作用,实现学生对建党精神更全面系统的认识,并践行伟大建党精神。
(三) 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和家庭教育的独特作用
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伟大成就体现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之中,要让青少年主动去了解祖辈、父辈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奋斗过程和伟大历史。学校、家长可利用课外时间,带领青少年去红色爱国主义实践基地学习,加深学生对党和国家一百年来历史发展的深刻理解与认同,通过缅怀历史,增强青少年对党组织的向往。鼓励青少年在校园以外的环境中,注意观察和学习,发现身边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家庭的高尚品格,用身心去体会社会实践中彰显出的建党精神,并将其内化成自身的精神力量。家庭教育对学生未来的成长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思政教师应积极主动地与家长建立联系,在家长会、学校开放日等活动时间,向学生家长传递建党精神,鼓励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家庭内部交流自觉地把爱党爱国情怀根植于青少年的心目中。
(四)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积极主动地融入党史、建党精神的内容,让学生浸润在党的光辉历史教育的氛围内,鼓励学生参加校园文化建设,激发学生学习党史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建党精神的内涵。此外,还可在劳动锻炼中强化党史教育,引入建党精神,把共产党员英勇奋斗、勇挑重担、敢为人先的集体主义奉献精神传递给青少年。劳动实践课对于思政教育也尤为重要,在劳动的过程中,教育青少年必须具有集体主义和吃苦耐劳精神,才能收获丰厚的劳动果实,这些都在建党精神中有具体表现。对于能力突出的个人,应鼓励其主动担当,为集体和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教育青少年要具有内省和慎独精神,努力提高自己,学好知识和技能,从而具备做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能力[5]。
三、 引导青少年主动学习伟大建党精神
(一)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伟大建党精神,从感性认同走向理性认同。面向青少年的思政课堂,一定要详细解读建党精神的形成过程和初心,明确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衷和使命,让青少年充分了解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获得解放和发展。通过课堂教学、多渠道教育和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党的奋斗历程和光辉历史,增强青少年对建党精神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出青少年学习党史和建党精神的自发性和自觉性。
(二) 加深青少年对党的拥护和热爱
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面临民族危亡、重大历史关口时,中国共产党总是身先士卒,敢于斗争、敢于牺牲,为了人民的利益付出一切也在所不惜。青少年是不久的将来影响时代发展进程的新生力量,对其引导教育的成功与否,关系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长远发展潜力。随着信息传播途径的不断丰富,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渠道也在变多,电影、电视、新媒体等占据了重要位置,传统教育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青少年心理发育不成熟,极易被外界环境影响,因此引导学生在多元化的信息中,吸收有营养价值的建党历史和精神至关重要。
(三) 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能够拓宽爱国主义教育的范畴,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精准性。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全体人民利益为最大追求,因此爱党与爱国是高度统一的。在党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高度拥护党的领导,制度优势、政治认同都可以在建党精神内涵上找到落脚点,通过引导青少年主动学习伟大建党精神能促进青少年产生整体性、多层次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教育在新时代需要不断地强化和引导,尤其在社会思潮变化剧烈的信息时代,可以用伟大的建党精神对错误社会意识予以批判教育,从而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度和影响力。
四、结论
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基础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塑造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建党精神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不懈动力。青少年作为国家发展的未来,在基础教育阶段能否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了其以后的人生能否健全发展并成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合格建设者。基础教育过程中要深刻融入建党精神的教育,使青少年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青春力量。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本,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入拓展,为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提供重要的思想保障。党领导中国人民努力奋斗的一百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伟大建党精神必然会传承下去,在青少年心中发扬壮大,驅动未来的建设者把中国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1-07-02(02).
[2] 习近平.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 党史文汇,2016(11):4-9.
[3] 张亚勇,陈元元.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三维审视与创新路径[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3):212-218.
[4] 涂敏霞,龚超. 促进青少年践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以广州青少年为对象[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31(05):104-107.
[5] 尹鑫,陈含笑,徐洁. 青少年党史教育的意义、困境与对策[J]. 教学与管理,2021(25):10-12.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