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化的思考

2021-11-07 14:54陈子琳
现代交际 2021年17期
关键词:体系化师资队伍劳动

陈子琳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湘潭 411201)

2020年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要“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并从基本内涵、总体目标、教育课程、内容要求、评价制度五个角度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因此,如何加强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建设也就成了热点问题,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化问题展开调查研究。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化

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化,即构建一个覆盖高校劳动教育全过程的结构统一体,以此为基础具体落实多方面工作,涵盖新时代对劳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整体推进大学生劳动素养提高。

“建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必须以全面提高大学生劳动素养为核心,统筹协调、处理好劳动教育有机融入与独立设置的关系。”[1]体系化过程,“体”为一主,即劳动教育独立设置,要求做好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工作;“系”为多元,即劳动教育有机融入,主要涉及师资队伍和评价体系两个方面。

首先,课程建设应当在高校劳动教育体系中发挥主体作用。“培养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应明确劳动教育课程的地位,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及其内容。”[2]重视课程建设,能够有效避免劳动教育被弱化、边缘化,克服形式化,通过完善课程形式和开发课程内容,使学生真正获得知识、掌握技能。

其次,师资队伍与评价体系是在课程建设主体基础上的多元补充。第一,教师作为实施课程建设结果的主要承担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是否具有足够的劳动素养和传授知识、技能的能力,与能否切实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呈现着直接的对应关系。要想发挥出课程建设的最优效果,就要“打造师资队伍,确保劳动教育课程化有‘人’可靠”[3]。第二,评价体系具有反馈课程教学成果的作用,反映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不足,有助于切实改进,形成良性循环系统。评价体系要具有多元性,不能单一地以劳动成果来概括学生的劳动能力,“唯结果论”容易使积极参与劳动过程、但未获得优异成果的学生产生挫败感,逐渐丧失劳动积极性,要“以生为本,构建以学生获得感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体系”[4];要从价值观、技能、创造力等方面进行评价,避免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片面化。

基于上述有机融入与独立设置的关系,形成了“课程建设—师资队伍—评价体系”的立体化结构,促进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化整体推进,也通过各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完善高校劳动教育,提高大学生劳动素养,满足个人全面发展需要和社会人才需要。

图1 “课程建设—师资队伍—评价体系”的立体化结构图

二、高校劳动教育实效性及其影响因素

高校劳动教育实效性主要通过劳动素养这一指标体现。劳动素养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与之相匹配的劳动心态和劳动技能的综合概括,是衡量劳动者能否完成某对应性工作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工作能力指标。为了解大学生劳动素养现状和高校劳动教育实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笔者和调查小组成员,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线上线下共发放426份有效问卷,覆盖十多个学科门类,立足于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劳动创新能力展开社会调查。

劳动价值观层面:调查发现,有47.2%的学生在回答“我愿意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劳模精神”选择了“一般”“不太符合”及“很不符合”;有56.1%的学生选择“我觉得劳动使我快乐”一项。由此看出,大学生较为缺乏快乐劳动、践行劳模精神的心态——高校劳动教育在劳动精神和劳动热情的培养方面还有所欠缺,使学生的劳动素养出现了一种观念上认同、实践上难以落实的矛盾,这也为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化提供了改进的方向。

劳动技能层面:调查发现,有51.2%的学生在“我学会了日常用品(如水龙头、开关等)的简单维修技术”一题中选择了中立和否定的答案。可见当代大学生在劳动技能方面表现不够出色,由此推测高校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实际劳动操作技能方面没有相应的落实。

根据问题“您认为谁最能影响您对劳动的看法”的调查结果显示,班主任、辅导员等人员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影响占比最高,达到了25.6%,高于父母亲戚(占比19.1%),社会风气(占比17.7%),同学朋友(占比16.6%)。由此可见,高校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影响十分深远,进一步验证了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化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劳动素养的现状是现行高校劳动教育机制的反映,要解决问题,就要改革高校劳动教育体制,构建体系化的高校劳动教育机制。关于如何开展相关工作,笔者在问卷中找到了一些可供思考的答案。

综合问卷结果显示,在“辅导员对我们进行过劳动相关方面的教育”“我们学校有一种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氛围”“我所在的学校非常重视对我们进行劳动方面的教育”三个问题中分别有41.1%、40.1%、39.2%的学生选择了“一般”。可以看出,在高校教育机制中劳动教育还没有给学生切实的存在感,没有落到实处。

在关于高校劳动教育实效性差的原因的问题中(见表1),有61.8%的学生认为是“过于形式化”,9.1%的学生认为还有“劳动课没有学分”的因素。这两方面因素体现了课程建设方面的问题——没有做好落实加强学生劳动素养的工作,学生在相关课程中没有收获;没有相应学分,体现了学校对于劳动教育不重视,没有将其纳入完整的课程体系。

表1 您认为高校劳动教育实效性差的原因是什么

另外,调查发现,有12.3%的学生认为实效性差的原因是“没有专业老师指导”,这反映了师资队伍的问题。高校劳动教育缺乏专业老师开展教学,老师专业性不足、对劳动教育不重视、淡化劳动教育直接影响了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没有纳入考核”在高校劳动教育实效性差的原因中也占到了10.1%的比例。这属于高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层面的问题——高校没有将劳动教育成果纳入考核,无法对学生的劳动素养正确评估,也无法反馈劳动教育成果,完善劳动教育机制。

总而言之,调查结果可以反馈出高校劳动教育实效性与体系化的对应关系,即主要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评价体系三个方面进行体系化构建,把握好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关系,进一步促进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化。

三、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化的思考

首先,课程建设方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根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保证劳动教育学时,在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基础上增强劳动课程的丰富性和可选择性,体现多样性原则,可以通过提高学分占比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劳动课程的重视程度;在保证一定学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立足于学生兴趣,培养不同的劳动技能,如家政、插花、小家电维修等。课程要具备生活化和实践性,既能满足学生对感兴趣动技能的学习需求,又能人性化地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其次,师资队伍方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师资队伍可以从两个方面建设:一是师范生的培养。师范专业率先从理论和实践开展劳动教育,这也相应地对高校劳动教育机制提出了要求——只有未来的教师有重视劳动教育的意识和践行劳动教育的能力,劳动教育体系化才能实现良性发展。二是在在岗教师的定期培训中增加劳动教育相关内容,定期开展劳动教育方法分享会,现在和未来两手抓,双管齐下解决这一问题。此外,可以通过宣传劳动教育榜样、向教师颁发劳动素养荣誉证书等方式,增强教师的劳动积极性和劳动荣誉感,渲染劳动光荣的气氛,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师资队伍逐渐完善,也为课程建设和评价体系完善培养了优秀的主体,起到促进整体结构优化的作用。

最后,评价体系方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到,要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首先,高校要将劳动素养的评价纳入综合评价体系,关注劳动素养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其次,应该强调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同等重要,多维度评价学生的劳动素养进行评价——劳动态度、投入程度、创造力等,全方位地向学校和教师反馈劳动教育的作用,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最后,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目的是反映高校劳动教育机制的成果和问题,在评价标准上要注意反馈的有效性和学生获得感的平衡,避免使学生产生劳动挫败感,避免达到负面的教育效果。

四、结语

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要处理好劳动教育独立设置和有机融入的关系,依据“课程建设—师资队伍—评价体系”的结构,完善高校劳动教育机制,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猜你喜欢
体系化师资队伍劳动
法典化视野中的慈善法体系化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2022冬奥会背景下黑龙江省冰雪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加快推动企业级SaaS云服务体系化发展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浅谈我国民法立法的体系化与科学化问题
关于推进实战化教学的思考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与革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