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 彪 孙珠红 刘少宝
(东北农业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随着各类“微”事物的不断涌现,高校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音频、视频、图像、文档等,逐渐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教学元素。目前,很多高校已将“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建设当作自身发展的重要任务,并对教师的“微课”教学创新提出了进一步要求。
1.“微课”教学模式的内涵
在我国,“微课”教学这一概念最早由胡铁生在其发表的《“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一文中提出。胡铁生认为“微课”教学具有鲜明的特性,即目标明确、内容精要,每个“微课”只讲一个知识点,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学者何文涛细化了“微课”教学的内涵深,他认为“微课”教学通过建构主义原理,将各单元知识通过视频、文档、音频、图片等融合,从而制作出“微课”的教学内容与资源。[1]在此基础上,将“微课”教学的内涵理解为:在大数据与网络信息技术推动下应运而生的,以视频、音频、图片、文档为传播载体,通过将整体知识结构拆分为单个知识点的方式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
2.“微课”教学模式的特点
“微课”教学模式的特点为:
(1)教学时间短
“微课”教学设计不超过10分钟,通常为5—8分钟,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极大地缩短了教学时间。
(2)教学内容精要
每堂“微课”教学内容只针对一个或两个知识点,与知识结构复杂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利于学生接纳与吸收。
(3)主题突出
“微课”教学一般解决一个或两个问题,围绕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生活与学习的真实场景,因此,针对性较强,内容更加具象。[2]
(4)课程资源容量小
“微课”教学时间短,因此一般用于“微课”教学的视频或文档通常以十几MB为主,有利于线上教学与学习,也方便下载与保存,摆脱了时间和地点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限制。
(5)自主性强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意识。“微课”教学内容精要,因此学生要在课前开展自主学习,搜集相关资料,课后进行实践。
(6)及时性强[3]
在“微课”开展的过程中,能够及时看到学生的反馈及评价,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反馈与评价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
1.“微课”教学模式的发展
“微课”这一概念被引入后,2012年开始我国中小学和高校先后开展“微课”教学与“微课”创作大赛,并将“微课”教学的范围从学校拓展至社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4]从2012年发展至今,“微课”教学形成了两种模式:一是由翻转课堂演化而来的TED模式,二是以免费网络视频为主的可汗学院模式。前者围绕学生课前预习及收集资料、思考指定问题等开展教学活动;后者记录、分析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情况并反馈给教师,从而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而开展有针对性且行之有效的教学。[5]
2.“微课”教学模式的优势
“微课”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自主创新的能力。学生自发的讨论,打破了以学生为客体、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积极参与拓展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极大地提升了反馈速度。[6]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微课”这一教学模式不仅是教学模式的改革与丰富,而且体现了当代高等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促使学生成为教育主体,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如表1所示)。
表1 “微课”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对比表
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及国际地位的变化,对高等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相应变化。[7]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课程体系的变革与创新尤为重要。在“微课”的辅助下,高校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构建“学科通识课+基础专业课+自主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利用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促使学生全面掌握专业课知识、通识课的基本理论及学科实践方法,有利于师生开展跨专业教学活动与实践,为高校大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缺乏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基础则难以提升学生的职场竞争力。作为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型教育模式,“微课”能够通过引人入胜的教学内容、新奇有趣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关注度,能满足当代学生特别是“00后”大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时间、地点及内容上的局限性,使师生互换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核心,在自主预习、提出问题、积极思考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与服务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有助于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以往的教育,教学资源更新慢、数量少、共享性低,教学资源难以跟上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步伐。“微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极大提升了学习资源的共享性,不仅有利于教师整合与利用学习资源,及时改进与更新在实践层面的技术教学;而且有助于学生利用教育资源的共享性自主查找资料,根据需求提升知识水平与实践技能。
1.与高等教育要求相适应原则
在新时代背景下,“微课”的创新与实践,应当符合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基本要求,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侧重教学内容的实践与应用导向。在这一要求下,高校“微课”的创新应当以各个专业所对应的岗位需求与工作性质为着眼点。根据专业对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要求,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将知识体系拆分成知识要点,使其细致化与具体化。
2.与大学生的知识需求相适应原则
“微课”的创新应当与大学生的知识需求相适应;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兴趣为依据,开展行之有效的课程设计。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微课”内容,并通过加强“微课”教学内容的情景化与实用性,提升高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差异,“微课”教学内容应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接纳与吸收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与学习效率。
3.与现代企业的要求相适应原则
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输送至各个用人单位,提升其社会竞争力。校企结合、协同培养也是现代高等教育新的发展方向。因此,“微课”的教学设计应当满足现代企业的岗位需求,内容设计与岗位实践结合,拉近学生知识储备与岗位职责要求之间的距离,从而提升“微课”教学的实践性及指导意义。
1.利用微视频将知识内容具象化
在创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视频简短、有趣、互动性强的特点,营造活泼、生动的教学氛围,方便学生通过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自由地学习与回顾。微视频也有碎片化特点,难以完整地呈现课程的全部内容;因此,教师需要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和微视频的数量,以此完善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可以将微视频分为实践型和理论型两类,其中实践型微视频以实践项目和实践训练为主,理论性微视频以系统性的知识点和课外知识拓展为主。其次,对现有的传统教学资源进行更新与现代化设计,利用互联网与计算机手段将其改编成为微视频。最后,教师也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创作,在“微课”平台上分享自己创作的微视频,以巩固知识点,并提升学习能力与积极性。
2.拆分知识体系将教学内容碎片化
“微课”以5—10分钟的视频或文档将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不同专业的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并结合“微课”教学与专业课程的特点,将相关知识内容拆分、细化为一个个小的知识单元,以突出每一节课的知识重点与学习难点,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与知识结构在短时间内实现学习目标。
3.串联知识点将知识碎片集成化
短小精悍是“微课”教学模式的一大亮点,这一特点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掌握知识。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专业知识都有其逻辑性和整体性,单一的知识单元难以实现课程教学的整体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微课”时能够从宏观出发,把握整体“微课”教学知识,将一个个分散的“微课”串联起来,做到前后呼应、融会贯通,成为一条完整的知识链。
4.依托互联网将学习方式个性化
依托现代化的计算机与大数据技术,教师可以在优化与更新教学环境的基础上为学生打造有个性、便捷的“微课”教学课堂。一方面,教师应当在课前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或文档资料及问题上传至网络平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时间自主选择相关内容,进行预习。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随时随地与授课教师沟通与交流,以此充分整合、利用学生的零散时间。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的反馈、提问及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积极解答学生所提出的各类问题,从课堂的主体变为教学的引导者,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要求。
5.引入问题机制将知识点与问题一体化
教师在“微课”教学中创新的同时,应当注重课前、课中及课后的完整性。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发散思维,上网寻找材料解答问题。学生还应当根据自己的思考与预习心得在课前向老师反映问题。课上,教师应解答学生的问题。课后教师还应当上传练习资料与实践要求,学生通过练习发现不足与问题,并积极与同伴、教师交流,尽可能地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总结学习经验。
“微课”教学在我国已发展多年,它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微”视频的创作,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当遵循与高等教育要求相适应、与大学生知识需求相适应及与现代企业要求相适应的三大原则,积极提升自身“微课”设计与应用能力,以满足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